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讲

  《广论奢摩他01》

  讲授: 雪歌仁波切 2007-03-02

  首先要产生菩提心的动机,思惟菩提心的内容,之后才听闻教法。关于调整动机的部份早上我们已经调整过了,这个部份就不必再说明了。现在要学习的内容,是后面两项各别的内涵,总体而言是菩萨行持的六度,最重要关键是后面二项,掌握关键要点是学习后面两项波罗密。这是现在所要谈到的内容。

  对我们而言,应产生菩提心而学习六度,其中后面两项是最重要的关键重点,因此要掌握后面两项学习。当我们学习道次第广论的闻思修时,主要是提及菩萨行持的主要内容,因此产生菩提心来学习是比较好的。

  现在所要学习的是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奢摩他是安止;毗钵舍那是胜观,对正式的安止与胜观来学习。学习这个应当先产生造作菩提心,之后才学习正式的安止与胜观是比较好的。如果说随顺的止和观,我们在前面早就学过了,因为从依止善知识中的每个段落的产生,内心都需要有止和观,这些证悟的功德才能产生。但这些都是从依止善知识开始的止与观,都只是随顺的止和观。

  现在我们在这段落所学习的止与观,其关键重点是产生正式的止与观,在这种正式的实修方式之前,若未产生造作的菩提心,是无法做如此的观修。因此之故,至尊仁波切讲述止与观的时候,是在菩提心产生之后,至少也要产生造作菩提心才进行开示的。就算没有产生菩提心,而来修持止和观,有没有这情形?有,外道也有。不要说是菩提心,就是没有皈依,也可以修止和观,外道也有,外道的内心也同样有产生止与观。但我们如果像外道这种学习方式,连造作菩提心也没有产生,就修止和观,因而引发神通,导致造作许多利已害他的恶业,是会有这种危险产生的,因只以自己的利益为目标。

  若以造作菩提心为基础,那么学习胜观之后,利己害他的业就不会造作,就不致发生这种危险,因为前面已有造作菩提心做为基础之故,这就是为什么在开示菩提心后,才要讲述止与观的实修。如果内心产生了造作菩提心之后,再学习止观,因此对止观有所了悟,内心将以这个做为后面主要学习的内容。

  正式的止观,在内心若没有产生,岂就不必学习密咒乘门?岂不慢慢等待了吗?那倒也不是。即使尚未产生正式止观,随顺的部份也要学习也要产生,虽没产生正式的安止,但类似的或普普通通的安止,前面也曾学习过,内心总该生起,总要有的。虽然没有正式的胜观,但类似的、一般的、普通的胜观在内心也要学习也要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不是正式的,普通的止观,也可学密咒乘门。

  如何可以知道呢?在咒乘的地道里面曾经提到过,就密咒乘门的方式止与观要在内心产生而言,这方面的实修比显教乘门还更容易,威力还更强,也就是更加容易产生,有这种特色存在,因此,我们并不需要花长久时间等待的。

  在显教乘门中,生起了造作菩提心后,接下来就算是道次第广论里提到正式的止和观的证悟若还没产生,也不必一直在那边等待,甚至暂时等待也不需要的,因内心总有一些普通能力、普通等持产生,就算是没有产生胜观,内心对空性也有一些了解,这是了空慧。在这样一种了空慧之下,也可以趋入密咒乘门。在密咒乘门的道路上,想得到止和观,还更加容易,像这样有更好的方法可用,我们当然用它了。

  前面谈的是造作菩提心,大家要了解一下,所谓造作菩提心,就是菩提心的性相还没有齐备,要是性相都齐备了,就是不造作的菩提心,这时菩提心的性相就是完全齐备了。当不造作的菩提心产生前,我们是不是要等很久,才可以进入密咒乘门的道路?也不是这样,产生造作菩提心的同时,即可进入密咒乘门的道路,之后,即可逐渐产生不造作菩提心。

  造作菩提心产生后就可学习止与观了。而不造作的菩提心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前面必需先有止和观,才能产生不造作的菩提心。而造作菩提心就不需要止和观。当不造作菩提心产生时,是很自自然然流露出来的,并不需要花多大力气,内心只要稍为思惟,就很自然流露,这就是不造作菩提心。

  像这样子,透由前面的仔细分析,可知内心必须要有非常坚固的安定能力,否则内心常常受到烦恼而散乱,那么坚固的安定力就无法存在了。所以前面所说的粗分烦恼要先灭掉。之后,内心方面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稳定,这就是安止,这应当要先有的,而且菩提心的内容也以「思择修」为主。此「思择修」就是要在没有散乱,稳定坚固可以安住的情形下,还能进行思惟。

  思惟利益众生的事,为什么有必要做?这是胜慧;思惟爱我执有什么毛病?这是胜慧;思惟自己能够成佛的原因何在?这也是胜慧。有各种各类无量无边的胜慧,可以无碍趋入无量无边的胜慧,在这种内心坚固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思惟,这些都是胜慧。这个胜慧一定要有胜观做为基础,以上是胜观的部份。

  产生不造作菩提心的前面就要先思惟:爱我执有何过失?利他有何好处?为何我要成佛?这些原因在那里呢?要有无量无边的逻辑推理,好好作个分析,即使是在一剎那一剎那中,都可以进行此无量无边的逻辑推理思惟,所以这个胜慧是非常广大的,这就是胜观的本质。

  产生(不造作)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产生胜观这一部份,且要有无量无边的逻辑推理思惟。这个思惟要是做不到,是不可能产生(不造作)菩提心的。在产生这种思惟之前,因粗分烦恼所导致的散乱不应该存在,内心要在稳定安住的情形下才能够进行这种思惟。假如内心不能稳定安住,而是处在散乱之情形下,怎可能进行这种思惟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假造作菩提心产生之前,要先有胜观;胜观之前要有安止,这些都要依次得到的。

  我们可能要先了解安止的性相,假使不了解安止的性相,即使做许多解释,总感到很别扭,而且不太容易懂。(广论)后面有一个安止的性相,这部份需先了解,(以及)胜观的性相(均)先了解后,才能进行广论的大纲所谈到的修安止和修胜观有什么好处。如果连止和观到底是什么都不了解,说要了解修止或修观有什么好处,那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先了解修止和修观的性相、定义是什么?再去讲解修持它们的好处在那里。

  讲解内文前,我们先把大纲内容做一简略解释。如何成就安止?首先,先谈到一般的等持。一般的等持的实修关键重点共有九项,平常称「九住心」(住心九法,安住内心的九种方法)。九住心是成就安止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道路,也就是有九条道路,按照这九条道路一段一段的走上去就会成就安止了。

  当我们按照次第学习时,前面要先得到一个没有污垢的等持,之后,这个无垢等持的威力将会慢慢增强,威力加强过程中,会经过九个段落,这就是九住心,九个段落都结束了之后,才能得到安止。如何得到安止呢?当第九住心完成后,会得到心轻安,此时的心是专一安住在对境上,这是九住心结束后的事了。

  心轻安会引发身轻安,再由身轻安引发身轻安的乐;身轻安的乐再引发心轻安的乐,这时候身和心都处在身、心轻安乐之中了。在身、心轻安乐之下,若还有等持存在的话,那么这个等持就称为安止。我们看大纲就可了解了。

  《广论》346页:「第六 各别学法分三:.学奢摩他法二.学毗钵舍那法三.学双运法。初又分三:一.修止资粮二.依止资粮修奢摩他三.修已成就奢摩他量」

  这里有三项说明:Œ修止的资粮是什么?依止安止资粮后,如何修安止?Ž修安止后,成就安止的标准在那里?三个大纲中第二项的「依止安止资粮后,如何修安止」分二项:加行和正行。正行也分二项:Œ身的威仪是什么?正式解释它修习的次第是什么?在这个正释修习次第里谈到,引生无过三摩地。

  《广论》349页:「此又分二: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 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 初又分三. 一、系心所缘先如何修 二、住所缘时应如何修 三、住所缘后应如何修」三摩地就是等持。怎样才能产生没有过失的等持?依于无过失等持产生九住心之次第?这部份就须要先了解,从大纲来看是这个意思。

  若要修安止,我们前面已谈过了。要先经过九住心这些段落。九住心之后,即会产生安止,因此必得先了解九住心,而九住心之前,要先得到无过三摩地(无过的等持)。先将无过等持作解释说明,然后由无过等持引发九住心,再将九住心的内容作解释,经由九住心内容之后才能得到安止。九住心之后如何得到安止呢?就是我们刚刚讨论的,到了第九住心时,已是心一境性的情况。(九住心:第八住心-专注一境,第九住心-平等住)

  心能够专一安住在对境,才能引发轻安,心轻安引发身轻安,再引发身轻安乐,进而再引发心轻安乐,如此循序渐进,在身、心皆轻安乐之下,所摄受的等持就是安止,修安止的方式就像爬楼梯一般,是一段一段上去的。

  前面谈到,在身心轻安乐摄持的情况之下所存在的等持就是安止,就是得到安止了,但此时所得到的安止并不是欲界众生的心。安止的这一个等持本身不是欲界的心。安止前所得到的九住心都属于欲界心。

  譬如第九住心称为欲界专一心。因为属于欲界,所以称为欲界专一心。不过在更后面得到安止的时候,就属于上界的心了,不再是欲界之心,因为它是上界…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