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麼才是最值得珍愛的。五欲六塵,虛假的名利、包裝,都不值得珍愛。真正值得珍愛的是生命。
學習了大乘佛法,對于生命的本性有所了解,就會知道生命何等寶貴,自然會對有情發起珍愛之心。或者,能了解有情是自己過去世的父母、妻兒、兄弟、姐妹,我們也會普愛衆生,報答他們的恩德。
珍愛有情,是大乘修行的重點。《修心八頌》中說:“願我以勝如意寶,饒益他衆之意樂,時時刻刻倍珍愛,輪回一切諸有情。”
凡人之所以爲人者,惟此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
恻隱之心:就是見到衆生遭遇不幸而心裏同情、憐憫的心。孟子說:恻隱之心,仁之端也。恻隱之心是仁慈的開端。
人之所以算作人,唯一是有恻隱之心,求仁者是求這恻隱之心,積德者也是積這恻隱之心。
周禮、孟春之月35,犧牲36毋用牝37。孟子謂君子遠庖廚38,所以全吾恻隱之心也。
《周禮》上說,每年正月祭祀,祭品不要用母的,因爲春天是動物最容易懷孕的時期,以母的做爲祭品,會摧殘很多胎中的小生命。孟子說:君子不肯住在廚房的附近。一般人家的廚房成天殺生,宰割動物的軀體。君子不忍見聞動物被殺。這樣做,都是爲了保全自己的恻隱之心。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爲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爲了保全人的恻隱之心,前輩有四不食的禁戒,就是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不吃;見到動物被殺,不吃;自己養的動物,不吃;專門爲我殺的動物,不吃。學者還不能做到斷肉,應當暫時戒吃這四種肉,凡是修慈心的人,先初步這樣做起。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
按這樣培養,漸漸增上,慈心會日益增長。
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爲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于殺生等。
不但殺生要戒除,就連微小的生命也不能傷害。譬如用絲做衣服,把繭放在水裏燒,要傷害蠶的性命;種地耕田,不知要殺死多少地裏的小蟲。想想衣食是以衆生的生命爲代價換來的,怎麼能隨便糟蹋、浪費呢?所以,浪費的罪過和殺生等同。
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
至于隨手誤傷用腳踩死的生命,又不知有多少,既然在學習慈愛生命,這些地方都需要小心設法防止。
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宋朝蘇東坡有兩句詩說:慈愛老鼠,常留一點飯,讓它不要受餓;憐憫飛蛾,甯可不點油燈,也不能傷害它。這是何等仁厚慈悲!
善行無窮,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善行的數量無量無邊,無法一一說明。總之,由上述善行推廣開來,就可以圓滿無量功德。
以上的善行,能在所緣境、時間、希求的果位、深度廣度上拓展開來,完全可以成爲大乘菩薩的六度萬行。
唐朝的白居易問道鳥窠禅師,禅師開示他:“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居易說:“連叁歲的孩兒也這麼說。”禅師說:“叁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心服其言,作禮而退。所以,學習積善之方,關鍵是實行。能步步實行,決定可以速趣聖賢的境界。
19 逆知:預先知道。
20 嗤:譏笑。
21 弱冠:二十歲。
22 鄞:今天浙江甯波鄞縣。
23 尚書:相當于現在的部長。
24 诓:騙。
25 辟:刑罰。
26 現行:就是現在的所行。
27 镒:古代重量單位,一镒重二十兩,也有說是二十四兩。
28 揄揚:稱揚、宣揚。
29 取法:效法之意,也就是取過來作榜樣的意思。
30 期年:一周年。
31 形迹:外在表現的形像。
32 判然:區分很明顯的樣子。
33 役役:形容勞苦不得休息。
34 泰然:安然鎮定、若無其事的樣子。
35 孟春之月:春季的第一個月,也就是正月。
36 犧牲:做爲祭品的牲畜。
37 牝:雌性的動物。
38 庖廚:廚房。
第四篇 謙德之效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
首先引《易經》的話說明人有謙德處處吉祥。從天道、地道、鬼神、人道各方面來觀察,心中有謙德,確實一切吉祥。
從天道來看,“月滿則虧,月虧則盈”,月亮虧的時候,會以圓滿來補足它,盈滿的時候,又會讓它虧欠,這是說常常覺得自己不足,就會進步;如果心高意滿,則會失敗。
從大地的相來看,水從高處流向低窪,最後彙聚在低處。這是表示謙德具有蓄積的能力。“我慢高山,不存德水”,有了謙德,才能蓄集功德。
鬼神對驕傲的人不喜歡,但對于那些能保持謙下、事事讓人、敬人的人,鬼神不僅不會欺負他,還要給他降福。
在人道中也是如此,誰都喜歡謙虛的人,而不願接近傲慢者。所以,謙這一卦六爻皆吉。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書經》上說,自滿招致虧損,謙虛領受利益。
以下了凡以親身見聞的五件事,證明謙虛的確能受益。了凡說:
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我多次同諸多學子去應考,每每見清寒的子弟將要發達時,一定有一段謙光可掬。
“掬”是雙手捧住之意。“謙光可掬”,是形容一個人謙, 和的德光煥發,仿佛可以用手捧住。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
辛未年,我到京城會試,同去的嘉善同袍總共有十人,其中以丁賓年紀最小,態度卻極謙虛。
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
我肯定地告訴費錦坡:“丁兄今年一定能考上。”
費曰:何以見之?
費說:何以見得?
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
我說:“惟有謙虛才能受福報。你看十人當中,有誰像丁賓這樣謙恭老實,不敢搶在人先;有誰像丁賓這樣恭敬、順承,作事小心畏懼;有誰像丁賓這樣受侮不還口,聽謗不辯解。人能如此謙虛,天地鬼神都要保佑他,哪有不發達的道理?”(看看現在的情況,居士搶在出家人前面,女衆搶在男衆前面,年輕人搶在老年人前面,凡事都以自我爲主,不肯屈從別人,一點小虧都吃不得。這樣事事我行我素,膽大妄爲,有可能得成就嗎?是不是得我慢的大成就呢?
謙下的人,可以預言他會發達,這是以因果律決定的。人謙下,說明我慢低。能敬人,爲人著想,自然有受之不盡的福德。不謙虛,實際是慢心大的表現,以自我爲中心,要求別人恭敬承事,這是造惡業、消福報。丁賓謙德淳厚,念念都在積德,當然會發達。
及開榜,丁果中式。
等到開榜,丁賓果然考中了。所以,因果不空耗,福德積得深,今生就發達,不必等到來生。
丁醜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
丁醜年,我在京城,和馮開之有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觀察到他虛心自謙,言行舉止從不以自我爲主,大大改變了幼年的習氣。
李霁岩直諒39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40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
李霁岩是他一個正直誠實的益友,時常當面指出他的過錯,只見他心平氣和地接受,沒有一句反駁。這是謙德之相。
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41之,兄今年決第矣。已而果然。
我告訴他:福有福的開端,禍有禍的先兆。禍福在于心,心果能調柔、謙下,上天一定會幫助你。兄今年決定能考中。
後來果然不出所料。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于鄉,久不第。
趙光遠從小讀書,童年就鄉試中舉,但是多年以來都不中進士。
其父爲嘉善叁尹,隨之任。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
有一年,他父親去做嘉善縣的叁尹,就是縣裏的主任秘書,他跟隨父親上任。因爲仰慕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拜見、請教。
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
錢老先生沒有給他面子,把他的文章全部抹掉。商人重財,學者重學,把學者的文章全部抹掉,對方一般情況下極其痛苦。但趙光遠不但沒發怒,反而心悅誠服,很快就改正。他是這樣虛心,總見自己的不足,知錯就改,所以必定大有前途。果然,第二年就登第了。
壬辰歲,予入觐42,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啓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壬辰年,我進京拜見皇帝,當時遇到夏建所,見他非常謙下,那種謙虛的光彩讓人震憾。
我回來對友人說:天要讓一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德之前,一定先發他的慧;慧一發,浮躁的心自然變得平實,放肆的言行也自動收斂。夏建所這樣溫和賢良,這是上天要發他的先兆。等到開榜,夏果然考中。
這裏說“未發其福,先發其慧”,可見慧的重要。智慧如眼目,有眼目才能看清正道,按這樣實行,才會攝取福德,所以開慧爲首要。
這個慧,這裏是指明白因果的智慧,人能識因果,就有明辨取舍的智慧眼,才知道自己哪…
《《正法妙音》第六冊 改造命運的竅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