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47

  ..續本文上一頁惡趣,是從果上說,所以聖教是救世的教。其它外教或者世間文化,不具足對治煩惱的功能,不能真正把衆生從惡趣之中救度出來。不但不能,還會增長邪見,增上煩惱。所以,唯有聖法具有純一的功德。

  下面講圓滿:

  “圓滿”者,即並非僅僅對治如欲界少分煩惱,以及如治病之藥般寂滅少分痛苦的方便,而是斷盡所有叁界煩惱的對治法圓滿。

  圓滿,是從能徹底息滅痛苦的方面來講的,意思是圓滿對治。好比一種妙藥,能斷一切病苦,能消除一切症狀,就說它是圓滿,假如只能解決一點,治標而不治本,或者只能治少分,就不是圓滿。但是以聖法的妙藥,能斷盡一切煩惱病,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圓滿。雖然世間也有一些善法,也宣揚少分的善,叫人作好人,作好事,也有它的一分作用,但是對生死的根本問題解決不了,也就是這些法或者是以現世爲重,或者是以後世升天爲重,頂多能達到這種程度,沒有一種是引導出離生死的,所以都不圓滿,如果隨順這樣的教法而受持,絕不可能有圓滿的結果。從因上說,其它的教,最多只能壓伏少分的煩惱。比如說外道也有世間有漏的四禅八定,仙家也是清心寡欲,希求升天,或者世間也有某些心理學的療法,能起到一定救治的作用,或者有一些醫學,能在某個層面上對色身有治療的作用,但這些都不是究竟,爲什麼呢?因爲不能斷煩惱種子。從果上說,它只是暫時止息或緩解痛苦,並不能真正圓滿解決,只是暫時緩解一下而已。聖法圓滿在哪裏呢?她是徹底究竟的,外法與聖法在方向上有很大的不同。本來,輪回是所斷,要息滅一切虛妄分別,才能徹底透脫出來,但是所謂的世間法,並不是這樣講,而是告訴你應當在紅塵當中追求所謂的圓滿,告訴你輪回世間有圓滿可得,有實義可得,關鍵是靠你自己去努力爭取,能實現自我,就是人生的意義,能擁有五欲六塵,就是人生的幸福,這真是以苦爲樂,認賊作子,不可能破除我執。這都是顛倒而不是圓滿。聖法告訴你歇下狂心,一切我見都要打破,才能從苦中超出,才有真正的寂靜,所以佛的教法才是能斷除叁界煩惱的語言,才顯示出寂靜的利益,而不是讓人執著幻化光影,執著外相的繁華耀眼,不是宣揚追逐聲色的意義,不是說炫麗多彩的假相裏有生命的真義。但是世間文化不可能告訴人們:一切利益都在內心的寂靜當中,一切莊嚴都是在寂靜中本有,一切安樂都來自心性的休息。從這個意義上講,世法是讓人在客塵當中,攀緣追逐,輪轉不休,心一直不歇息地向外追逐,這是什麼?這就是不斷地輪回,哪裏有圓滿呢?

  下面是教證:

  如補處彌勒雲:“何者具義相應法,能斷叁界煩惱語,顯示寂靜之利益,即是佛說余翻此。”

  佛說的是真實語言,而其它則是相反的。也就是佛宣說能斷叁界煩惱的語言,能真正顯示寂靜的利益,其余是以迷亂而顛倒,宣說的是增上叁界煩惱的語言,不能顯示寂靜的利益。所以只有聖法是圓滿之法,因爲她教導我們斷盡一切虛妄分別,她指示的是執著消盡的寂靜,這就是圓滿。

  “清淨”者,即是宣說所知法界體性清淨的自性中本來障垢清淨的所诠義,而且是顯示,緣彼的能境智慧也相應法界的緣故,寂滅顛倒戲論。

  這也是聖法的功德,聖法是本自清淨。一切本來平等清淨,只不過人們不能自覺,佛是來啓發人們而已。外道的教,它也說有業障,說世俗法不清淨,但是它執著不清淨爲實有,而且告訴你,需要用火來燒,用恒河水來洗,要用刀來割身,用熱灰來塗身,要口中吞火等,才能消除障垢;或者告訴你,煩惱需要喧泄出來;或者認爲,人生來就有清淨和不清淨的兩類,生來清淨的是高貴種性,生來不清淨的就是卑賤種性,卑賤者應當作奴隸,永世不得翻身,這些都不是如實說法界清淨。只有世尊的聖法極爲殊勝,因爲他告訴你,所知的法界本來障垢清淨。在學人身份上,能境的智慧和法界相應,戲論就會遠離,不是象用鋸子鋸木頭一樣,把煩惱鋸掉。所以只有聖法才能讓人心真正得安慰,否則串習一種邪法,何時能見自性清淨呢?只有束縛在戲論網當中,被活埋而已。

  比如,如果認爲這個世界實有染汙的自性,那就會落入徹底的悲觀論,因爲人生實有染汙的自性,就沒有前途可言,那只有以自殺毀滅自己,與這個世界永別。或者認爲人生來就有七情六欲,這些人性都是美好的,不應當壓抑,而是要盡情地抒發,這才是生命的意義。這是把客塵煩惱現相誤認爲是清淨,這樣會導致叁門放縱,墮在生死當中不能回頭。或者認爲這個世界不清淨,需要把心寄托在心外別有自性的一種天國當中,這也不是本來清淨,是在自己心外假立一種清淨法,也無法真正地契入清淨。

  聖法是說本來清淨,不是去別處求清淨,不需要以五火焚身,熱灰塗身等無意義的苦行而獲得清淨,聖法所說的清淨,是所知法界本來清淨。這樣的法,才是一切法當中最殊勝的法。

  從能境智慧上講,以外道的法無法寂滅顛倒戲論。他們或者認爲安住于四禅的心與心所是清淨,是涅槃;或者認爲無想的識,或一種頑空是清淨。實際上這都是在顛倒戲論當中,充其量只是一種二取分別心的境界,不能與法界相應,所以必然滅不了顛倒戲論。內道是真實見而真實宣說清淨的法界。能境智慧一旦見本來清淨,就是真正的相應法界,就會離開顛倒戲論。這是內道清淨的含義。以上是從所知和能境兩個方面宣講了清淨。

  下面從離垢清淨的角度來講“鮮白”。鮮白的意思,就是清淨已經離垢顯露出來。

  “鮮白”者,即于法界自性清淨未如是證悟的諸客塵障垢及習氣,以無誤衡量實相之道淨除之後,實相全體顯露的離垢清淨,就此而說“鮮白”。

  這裏還是要作對比,才會明白鮮白是聖法不共的梵行功德。外道沒有能鮮白的道,也沒有鮮白的果。爲什麼這樣說呢?因爲能鮮白的道是無誤衡量實相的道,實相中本來沒有人法二我,是自性清淨。而我們執著人法生起兩種執著,就現起客塵的障垢和習氣,假如是一種勝義中有人我有法我的見,以這種執著人法二我的道怎麼能對治我執和法執呢?這是不可能具有對治的,所以永遠不可能淨除客塵障垢。既然沒有能鮮白的道,也就永遠不可能鮮白。打個比方,比如冰本來是水,冰以火燒就能融化,以寒氣淩逼不但化不了,反而更加堅固,顯不出水的流動性。就象這樣,法界是被什麼遮障的呢?是被人法二種執著遮障的。這個堅固執著只有以見無我的智慧火去燒,才會逐漸消融,消融的同時本來清淨的實相面目就會顯露。這就是鮮白的比喻。因此所持的見解如果只是一種我見,那麼安住于這樣的邪見來修行,是不可能化掉執著的,因爲根本不是違品的緣故。所以只有內道具足鮮白,外道不具足鮮白。比如外道認爲身是實有,在身上修煉,這樣執著身,怎麼能去掉身見呢?何時能照見五蘊皆空而現前正覺呢?因爲執著身的同時是不可能斷除身見的。就象這樣,執著人法時,無人無法的清淨心性怎麼顯得出來呢?所以外道落在雜染當中,沒有能鮮白的道,也不會有鮮白的果,都是在妄想堆裏鑽來鑽去。從這個角度講,故說唯有聖法才是鮮白。

  如是“梵”者,即是涅槃,屬于其道或行之法,稱爲具有梵行四德。

  梵,是涅槃。聖法說的是什麼法呢?是涅槃道的法,或是涅槃行的法,她具有以上的梵行四德。涅槃是自性清淨,以聖道就能消除客塵障垢而獲得離垢清淨,聖道是這樣的梵行。就象清淨的水必然具有清淨的相、純一的相,不是濁水可比。同樣,聖法也具有鮮明的特征,不是非涅槃之道的外道法,不是庸俗世俗文化所能具有,也就是聖法是純一的法、是圓滿的法、是清淨的法、是鮮白的法。如果我們能了知這樣的功德相,再去隨文作意,就會認識到聖法的功德殊勝,這樣就會生起歡喜心、作稀有想。也唯有這樣,才會恭敬她、尊重她、供養她、皈依她、修習她、弘揚護持她。

  這裏特別要注意的是正理之道,不是僅在口頭上念念,而是要把道理認識清楚,以理而信受。如果以理發起定解而堅定皈依,就能把自己轉變成虔誠皈依法的佛弟子。

  如是叁善、二妙、梵行四德,如《莊嚴經論》雲:“此法隨時善,生信喜覺因,義正及語巧,能開四梵行。不共他相應,具斷叁界惑,自性及無垢,是行爲四種。”

  以上略說聖教的功德,就攝在叁善、二妙、梵行四德當中,就象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當中所說:“這個聖法隨時都是好的,一切時都很妙,最開始是生信解的因,中間是産生歡喜的因,最後是産生覺悟的因,這樣的法是義正、是語巧。她的語言極巧,能很直接、很方便就傳入我們內心,她的義極爲真實、極其微妙,能破無明,能得到真利益真安樂。這樣的聖教,具足四種梵行功德,第一是純一,叫作不共他相應,就是絕對與外法不共;然後是圓滿,以她的作用能完全斷除叁界的煩惱;她又是清淨鮮白的,是以本來清淨的實相爲體,而且以聖道淨除客塵障垢,就能讓我們得到離垢的鮮白。這就是聖法。”

  丙二、廣說分二:一、所取殊勝;二、真實依處。

  廣說法寶的功德分兩個科目,就是所取殊勝和真實依處。所取殊勝,是指在我們所取或者所判定的一切所知法當中,聖法是殊勝;真實依處,就是以理成立聖法是每個有情最廣大最永久的真實依處。學習所取殊勝這個內容,我們心裏會明確地認識到聖法是第一;而通過抉擇真實依處,我們心裏會了知,只有聖法才是永久的皈依處,從而發誓永久作皈依。

  丁一、所取殊勝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戊一、略說:

  佛薄伽梵,善說法律。

  于一切所知慧觀無礙轉入的量士夫佛薄伽梵,所說法律,唯一是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自性的善說,其余以癡心染汙的外道宗具有衆多相違等過失,故非善說。

  我們通過對比來顯示佛語是無上的善說,首先講佛語爲什麼是善說,然後講外道語爲什麼不是善說,這是以理明辨,並不是按個人好惡去貼標簽。

  如果有一種法…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