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二冊▪P59

  ..續本文上一頁迎接,首座向前對禅師問訊說:“太守無緣無故屈辱和尚。”禅師用手指著地上說:“平地起骨堆。”隨手就湧起一堆,高度有叁尺。太守聽到這件事情,就叫人消了叁次,叁次都重新湧出來,太守非常害怕,早晚都心神不悅,不到一個月,太守全家全部死光。

  在《法苑珠林》當中有一段評論,大概意思是這樣:對在家人來說,特別需要恭敬謹慎,不能自高自大,否則恐怕會失壞自己未來的福報。現在有一些世間人,稍微有一點地位、作一點官,就對僧不産生信心,以輕慢心呵責、辱罵僧尼,自己坐在高座上,讓僧尼站在前面,叫人推拉,非理鞭打,在摧毀善根、增上惡業上,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了。出家人和在家人同樣是凡夫,還在叁界當中,在沒有入聖位之前,誰沒有過失呢?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出家人即使沒有實際的修行,但他剃發穿了僧衣,現的是僧相,見到僧相就能讓衆生種下善根,就能讓見者生恭敬心。破戒的僧尼也能升座說法,利益衆生,而聽法的人可以由此修持六度,再展轉教化,以修善的緣故,聽法者在未來暫時能轉生人天,究竟會成就聖果,而且獲得聖位以後,又展轉教化,利益無窮,就像是以一盞燈可以點燃百千盞燈,而這盞燈的光明終究不會窮盡。總之,因因果果核算起來,這無窮無盡的利益,都是以前面破戒僧說法教化所引生的。既然以他能引發無盡利益,所以在這樣的對境面前,須要特別小心謹慎。從自己的方面來說,縱然可以欺诳百千萬出家人,但是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利益,只會增上惡名,傳播于四方,而且未來世會曆劫遭受苦果,所以經上說:“一念之惡,能開五種不善門。”所以不僅是對聖僧,對一切僧相,都應當恭敬。

  以勝功德莊嚴相續,即是吉祥福田,“吉祥”爲妙好、圓滿之總稱,僧是福德亦是吉祥,故依彼將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圓滿,故稱爲田。

  經文“清淨功德”,藏文直譯是“吉祥福田”。這一段是解釋吉祥福田的內涵。福田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以殊勝功德莊嚴的聖者相續,也就是遠離雜染的清淨心地。這就是吉祥福田。爲什麼聖僧是福田呢?因爲聖僧是福德,就能讓人得到福德,因爲聖僧是吉祥,就能給他人帶來吉祥,也就是依靠聖僧,能讓衆生的相續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圓滿。這裏講得很徹底,是說將出生一切福德的吉祥圓滿,沒有任何局限,沒有絲毫不能,所以,想獲得一切福德的人、想獲得一切吉祥圓滿的人,只要能如法地敬僧供僧,就可以如願以償,從今生的福德到後世的福德,從世間的福德到出世間的福德,所有的圓滿妙好都可以出生,所以這是真正的如意寶王,它的勢力無窮無量,世間沒有比這更殊勝的福田。大家想一想,一個泥土的田地都能長出很好的莊稼,供人們受用,何況具有殊勝功德的聖者心地,比色法的田地不知要微妙多少倍,能在這樣殊勝的福田中供養、禮敬等,自己決定會得到無量的福德。人沒有不想要吉祥圓滿的,雖然在所求上會有大小高低的差別,但在希求吉祥圓滿這一點上,確實是人人平等,誰都不願意自己陷入衰敗、痛苦、災禍當中。但問題是這個世界幾十億的人,大多數都不懂種福的方法,很少有人知道在最殊勝的福田中,以直接的方式培植巨大的福德。譬如供養並請僧衆給死者超度,給活人念經消災,或發心給僧衆做事、供齋等。所以我們要懂得,聖僧是真實的福田,是世界上清淨、圓滿、不可思議的福田,要種福就應當在這樣的福田當中種,這樣作才是有眼光的人。

  以上講了僧是吉祥福田,因爲僧以殊勝功德莊嚴相續,並且依僧寶的清淨相續,就能出生自相續一切福德的吉祥圓滿。也就是以僧的威力,能增上福德,能淨除業障,能超度亡靈,能獲得健康,能開發智慧,能成就聖果。

  下面以公案證明僧是殊勝福田:

  在《賢愚經》當中,彌勒菩薩問了一個問題:有施主迎請一位持戒清淨的沙門到他家裏應供,這樣的利益是否比得上一個人得到十萬塊錢?

  當時憍陳如尊者很快就說:“假使有人獲得一百車的珍寶,計算這種福力,還不如迎請一位淨戒沙門到家裏供養的利益多。”

  然後舍利弗尊者說:“假使有人得到充滿南閻浮提的珍寶,還不如迎請一位淨戒沙門到家裏供養的利益多。”

  目犍連尊者也說:“假使有人得到充滿二天下的七寶,實際上還不如迎請一位清淨沙門到家裏供養的利益多。”

  其余的比丘,也都用比喻來校量迎請沙門供養的利益,都是以這樣的方式說。

  這時阿那律尊者說:“假使充滿四天下的珍寶,這種利益還是比不上迎請一位清淨沙門到自己家作供養的利益。爲什麼呢?我自己就是證明。我想起很久以前,是毗婆屍佛涅槃之後正法滅盡的時代,當時有一位叫阿淚咤的長者,家裏非常貧窮,又碰上當年欠收,吃的糧食無以爲繼,人都很饑餓。這戶人家就每天去取一些薪柴,賣掉買一些稗子,合家的妻兒老小就靠這個來養活。有一次,他見到一位辟支佛找不到飯,就把辟支佛請到家裏,端上自己吃的稗子粥作供養。辟支佛說:“你們也是又餓又渴,我們一起分著吃吧。”阿淚咤說:“我們是俗人,吃東西沒有一個固定的時節,尊者是日中一食,還是請尊者接受我們的供養。”辟支佛也就接受了供養,吃完之後,辟支佛就讓他們發大願,然後離開。阿淚咤又去取薪柴,當時他見到一只兔子,饑荒的年代能見到兔子當然很興奮,他就想去抓兔子,他遠遠地把鐮刀抛過去,兔子當時就倒在地上,在他正要去取時,兔子變成一個死人,直接上到他的背上,抱住他的頭。這一下阿淚咤很緊張,使勁推又推不掉,所以心裏很恐懼。他想進城和妻子一起把這個拿掉,但又怕大白天被人看見,不讓進去,所以他一直等到天黑,就用衣服蓋住這個死人,往家裏走,一到家,死人自然落地,變成一大堆閻浮檀金,這堆金子明晃晃的,發出來的金光照亮了左鄰右舍。

  這事成了一大新聞,人們都紛紛談論,這樣就傳到國王的耳朵裏,國王親自來看,但在國王的眼前只是一個死人,而且死屍在逐漸發臭,國王就問阿淚咤:“你見到的是什麼?”阿淚咤回答:“我見到的確實是金子。”他就拿了少許金子奉獻給國王。國王一見金子,是自己從來沒有見過的,就問他:“這些金子怎麼來的?”他說是供養辟支佛的緣故。國王聽了很歡喜,就拜他爲大臣。

  阿那律繼續對大衆說:“各位尊者,那個阿淚咤就是我,我在那時,以少許的稗子粥供養辟支佛,以這個因緣,從此在九十一劫當中,都轉生人天,從來沒有匮乏過。”

  辟支佛是證悟十二緣起、斷除人我執的聖人,對這樣的清淨相續,以至誠之心供養少許稗子粥,結果後福無窮,所以小乘聖僧也是殊勝的福田。

  在《付法藏經》中說:薄拘羅尊者在毗婆屍佛出世時,是一個窮人,一次他見到一位比丘頭痛,心裏不好受,他就發了一個至誠心,拿了一個阿勒梨果,供養給比丘,比丘的病頓時就好了。以這個供養果的福德,他在九十一劫中一直轉生在天上人間,身體都非常健康,沒有疾病的痛苦。

  在我們學院,有許多醫務工作者發心爲僧衆看病,也有道友發心照顧病僧。這樣以善心來作,由福田力殊勝的緣故,將來一定會得到好報,決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百緣經》上說:舍衛城有一位長者,財寶多得不可計數,他的妻子生了一個兒子,長得很端正,這個孩子很奇特,他不吃奶,從他的牙齒之間自然會流出八功德水,以此來滋養身體。到了成年時,他就出家,法名叫耶奢密多,證了阿羅漢果。比丘們向佛詢問他過去世的因緣,佛說:“那是在迦葉佛時,當時有一位長者出家入道,但是不能精進,而且病又很重,醫生叫他吃酥,一到晚上藥發了,全身發熱,非常幹渴,找水也找不到。渴得實在無法,他就一個人跑到河邊去,等他到河邊時,河水也幹了,一晚上備經艱苦。第二天早上,他對師父說起這件事,師父就對他說:“你遭這種苦,看樣子是像餓鬼的果報,你今天可以取我瓶中的水去喝。”比丘就按命令去了,但是瓶中的水也幹了,他非常恐怖,心裏想,我一定會墮餓鬼道。因爲他當時見到了迦葉佛,並向佛至誠忏悔,佛就告訴他:“你可以對僧衆供養清淨的水,這樣就能免墮餓鬼道。”他聽了很高興,就在僧衆當中,常常供養淨水,經過兩萬年,最後死去。以後不論他轉生何處,牙齒之間,常常有清淨的八功德水,今天又遇到我出家而得道。”

  在這個公案當中,那位出家的長者犯業障,如果沒有其它消業的方便,很快就會轉爲餓鬼,這種幹渴的業障病沒辦法以藥來治,佛就叫他對僧衆供養淨水,結果以僧衆的大福田力,很快就消了業,而且在未來世,牙齒之間常常流出清淨的八功德水。所以僧伽的威德力不可思議,確實是能出生一切吉祥圓滿的殊勝福田。我們很多道友,都發心爲僧衆作事,有些發心作飯,有些發心印經,有些發心打掃衛生,有些發心打字等等。大家應當以歡喜心來作,因爲自己是在殊勝的福田當中作福,緣起力不可思議,只要和僧寶發生善的因緣關系,以此決定會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其效果之大,超過其它一切世間的對境。

  此等離過具德者,縱然以叁千大千世界財富供養,于彼亦不成爲障礙,是故于彼,諸信施即是淨諸信施,非但無有享用信財之過,更是能令圓滿大資糧的大淨信施。

  這一段是從無過和利他兩個側面來講淨諸信施的含義。第一是聖僧堪能消受,不爲障礙,故爲“淨諸信施”;第二是聖僧受用信施,能讓衆生圓滿大資糧,這叫大淨信施。在世間上,一個人的受用應當和他的功德相應,俗話說“無功不受祿”,一個人功德小,卻享用過多的財富,那可能會成爲障礙,所以要應理、應量,而聖僧證悟了法性,心空無礙,不會耽著外在的財物,所以縱然把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財富都供養他,也不會有任何障礙。而且他受用是爲衆生種福,不僅沒有過失,而且能讓衆生圓滿巨大的資糧,這叫“大淨信施”。

  下面是總結:

  總之宣說以合掌等承事及禮敬等方式,所…

《《正法妙音》第二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