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妙音》第一冊▪P25

  ..續本文上一頁

  對于如是聚散無常的道理,大恩上師以極一其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啓發衆生:如集市的清晨,四面八方的人皆雲集而來,頓時使得整個集市擁擠不堪、熙熙攘攘,趕集的人們暫時相聚在一起,相互寒暄,彼此問候,呈現一片相聚的愉悅。但時至近黃昏之際,人們便各奔東西,不可能再作片刻的停留。待夜暮降臨,集市的街道上鋪面關閉,買賣皆無,先前的摩肩接踵頃刻之間便瞬變爲此時的人迹罕見,方才車水馬龍的喧囂亦被此刻冷冷清清的沈寂所替代。

  比喻中所描述的情景,雖然只是生活中家喻戶曉的一種現象,但此現象所喻示的意義卻並非人人皆知。因爲通過此種現象,可以揭示一切由因緣所産生之現象的本質,即無常是內外一切有爲法的共相,任何一種有爲法皆無法逃脫最終消散的結果。如是人類的家庭作爲有爲法的一種,自然亦無法避免最終的解體。所以,有情世界中的千家萬戶,最終的結局必定是“家破人亡”,任何一個家庭亦絕無可能逃出此壞苦的本性。若深谙此理,便會了知,家庭暫時的相聚,絕無恒常安樂的自性可得,相反注定是痛苦周遍的無常本性。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即是指輪回中的每個家庭,都有能夠令人淚光瑩瑩的感傷故事。所以當厭離今生的輪回之家,去尋求真正的棲身之處。

  另外,在修行的道路上,雖然每個修行人都希求長久依止殊勝的上師永不分離,但任誰亦無法遮止業力成熟之際,所感召的難免分離的結局。短暫的相聚之後,最終皆會如杜鵑南飛般,各自隨因緣而去,金剛道友亦決定分離。對此亦不必懷疑,如是的結果最終必定會顯現。

  同世俗的相聚相比,與上師、道友的相聚可謂是以法緣所感現的清淨相聚。因爲在佛法的修行過程中,上師是傳授妙法、賜予智慧的導師,道友是相得益彰、和衷共濟的助伴,對于已離世俗之家尋求解脫的修行人來講,一心依止的,只有殊勝卓然的上師與見行相合的道友。雖然如此,但只要尚未脫離叁界的系縛,亦會仍然時時皆處于不自在的輪回現相中承受昔業所感召的種種顯現。所以,即使是以過去世的善根資糧,暫時值遇具相上師與如法道友,但在因緣消散之際,上師亦會示現涅槃,如是以普通的根識便再也無法恭視上師色身的顯現;道友最終亦會分離,再也無法共同安住在一個道場作殊勝的聞思修行。

  于我等具有無比恩德的一切智智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尊者,亦于我們預想不到之時,離開我們示現涅槃,這也是在提醒衆生:無常的本性周遍于輪回的一切現相中。雖然上師的法身遠離生滅、堅固恒常,但在有情的生滅心前所示現的色身影像,亦決定是一種無常的現相,所以只要虛妄的分別心尚未泯滅,則在此刹那生滅的分別心前所自現的一切境界,決定皆是無常的本性,包括心前顯現的上師與道友,亦注定要示現分離的現相。如是看來,輪回中的有情皆是隨業漂泊的浪子,無論何時何處,皆無法避免不自在的命運。所以,以妄心顯現的一切現相,皆是令人産生厭離心的對境。故應了知,只有現前法身、證入常寂光淨土,才會最終獲得遠離一切行苦的大安樂,這才是最究竟的安住之處。

  以下叁頌是勸誡有情對于今生的瑣事、親怨以及世間朋友生起厭離心,從而放下今生的世俗因緣,將自己的心完全轉入于解脫道中。

  上面尊主如何恭敬無法喜,

  下面眷屬如何守護無滿足,

  于此輪回世事無有成辦時,

  坦然放松安然休息正是時。

  “世間瑣事”包括輪回中的衣食名利等一切方面的所求。

  頌詞中的前二句是舉例說明“有求皆苦”的道理,第叁句是講“輪回的追求永無止境”,第四句是講“不求即止”,所以上師是在告誡衆生“放下瑣事,于心性中休息”。

  在我執增勝的世間,欲成辦輪回的瑣事,須要付出巨大的艱辛,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爲任何一件瑣事的完成,皆須要諸多因緣的積聚,若無因緣,無論如何追求,終歸徒勞無義。在各種因緣中,最複雜亦最令人苦不堪言的就是人事因緣,而在瑣事的成辦過程中,又難免要與人接觸,如既要向上級請示,又要與下屬商討。爲取悅于上級,必須左右逢源、阿谀奉承,甚至卑躬屈膝、盡現奴相,可謂用盡心思,即便如此亦難以得到上級的首肯。在對待下屬方面,也許有人認爲很容易,實則不然,因下屬並非無情之物,而是具有分別、我執粗重的末法凡夫,所以即使對其百般呵護,但他未必有少許知恩之心,感恩戴德之人于此世間已極稀有、甚難值遇,尤其是當在利益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貪欲,甚至僅僅是一時的令他們少有虧欠之時,便會立即引起其以我執所暴發的猛厲煩惱。所以,在對于世間瑣事的追求過程中,處處都要感受種種由人事因緣所引發的痛苦牽纏而無法擺脫。

  頌詞中的第叁句是總的指明:在輪回中,若欲圓滿對世間瑣事的追求,可謂絕無可能。如有一愚笨的孩子,在狂風中欲用沙子堆成一座高山,每一次努力堆成的山,都被大風無情地吹垮,山垮了再堆積,又再一次被吹垮。如是只要堆山的執著不舍,孩子便永遠不會有圓滿結束之時,而在此追求的過程中,一切的所作所爲皆是徒勞無義的枉費辛苦,無有絲毫實義。此比喻所表達的意義是:輪回萬法本來是虛妄不實、無常壞滅的本性,無有絲毫堅實可得,而對如是刹那生滅的輪回瑣事,若欲令其圓滿遂心、萬古長存,當然是決無可能。具此執著頑固不舍者,便如比喻中的孩童般癡頑可笑。

  講到此處,也許有人會問:如何才能結束輪回中的瑣事呢?

  答案很簡單:“放下之時,便是徹底結束之時。”所以,若放下對今生的所謂追求、放下對世間的妄執,則一切身心的勞苦便會自然得到解脫。以上面的比喻來講,若孩子一旦發現堆積沙山的夢想,只是一種不可實現的妄想而放下堆積沙山的念頭時,則即刻便可遠離以執著心推動的營造、保持以及感受失敗的一切身心痛苦。同樣的道理,若在此世間,生活中的一切皆能隨緣而過,苦苦追求的執著一旦放舍的當下,便是“坦然放松安然休息時”。

  如何降伏敵人數量卻愈增,

  如何慈護親屬煩惱卻更多,

  雖吃衆多美食愈加增不淨,

  現時乞丐流浪之行應希求。

  在世間,有叁件事能夠令人的心不自由,一是降伏怨敵,二是守護親屬,叁是追求飲食。若能夠放下對親怨的執著、美食的貪求,便可以品味自由自在的生活。

  頌詞中的第一句是講怨怨相報無有了期,第二句是講親親相纏增上煩惱,第叁句是講貪求美食無有實義,第四句是講相比之下應希求乞丐流浪的行爲。

  之所以要放下對親怨的執著,是因爲有情相互之間,存在循環報應的因果規律,若落入如是的業緣關系中,便會帶來諸多麻煩,可謂是一種糾纏不清的相互作用。如今日你雖然通過武力降伏怨敵,令其受盡身心的汙辱,但同時亦令他在相續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他日定會想方設法的進行報複。以我執的推動,終有一天,他必然會在你的身心上製造更大的痛苦,爾後你又須要還擊,並且若今生不能對治嗔心,則于未來世還要互爲仇敵,如是怨怨相報何時了。本欲迅速降伏怨敵,結果反而結下生生世世無法化解的怨結;本欲只對付一個怨敵,結果因爲對方亦有衆多助伴的緣故,導致在這一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成爲自己的怨敵。了知此理之後,便不應與任何人結怨,一切以我執推動的降伏怨敵的叁門行爲皆要徹底放下。實際中,在外境上並沒有怨敵的自性,所謂的怨敵僅僅是嗔心自現的不清淨影相,若能調伏嗔心,息滅分別,則自然便會遠離一切怨敵。如《入行論》中雲:“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意思是說,在此世界中,粗暴之人多得可以充滿整個虛空,如是在外境上又怎麼可能一一製伏?但若能息滅嗔心,便等于寂滅一切怨敵。道理即是:若一旦嗔心的分別消失,則一切不清淨的怨敵相便會隨之自然消失,于是在此世界中便再也無有怨敵相對。所以“放下怨敵想,一切怨敵無”的確是真正從根本上擺脫怨敵牽纏的善巧方法。

  另外,在此世間,與親朋相處,便會形成一種世俗交往的關系網,一旦落入此網的系縛中,爲隨順凡情、遷就俗理,身心便會陷入于無休止的牽扯當中而無法擺脫。如若有一心態複雜、貪求很大的親屬,今日你對其以慈愛護持,令他得到少許世間的滿足,結果以後隨著心中貪欲的膨脹便會對你有更多的希求,他需要解決的各種輪回瑣事,亦如夜空中的繁星般無窮無盡,若欲一一隨順,只會不斷增上煩惱。而這樣作的結果,亦無有任何具功德的意義可言,因爲滿足親屬的世間欲求,亦不可能令其獲得真實安樂。

  頌詞中第叁句的意義是告誡有情不要貪著飲食,因爲美食受用再多,亦只能是增加不淨糞的因素,如是徒耗精力,去追求美食的享用,的確是在浪費暇滿人身,不僅毫無實義,反而會因此增上貪欲、造作衆罪。

  通過如上的解釋,便應了知在此世間欲得身心自在,便不能有親怨的耽著,一旦結上“親怨之緣”,便會陷入恩恩怨怨的纏縛之中,使得身心時時會爲了護親伏怨而廣造諸業,如是則必定無法修行出世間的佛法,所以應放下對親怨的執著,同時亦要放下對飲食的貪求。如此一旦遠離對親怨與食物的執著,在外緣上,便已經擺脫了相當的系縛,從而可以真正行持乞丐的流浪行,身心自在無有牽挂。所謂乞丐的流浪行,是指無親亦無怨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需要隨順親友的情面,又不需要提防怨敵的攻擊,不受任何人的擺布控製,天作被、地當床,一切皆隨緣而過,這便是無牽無挂的流浪行。之所以要希求如是的流浪行,是因爲當生活簡單到如此程度,心慮單純到如此程度時,便可以真正無余地將身心融入于佛法的修行。所以,上師告誡我們“乞丐流浪之行應希求”,實際是欲令我等能充分體現暇滿人身的價值。

  于他如心守護合意之密友,

  于自當面背後無有高興時,

  其心之中唯有新交之女友,

  無友獨自心喜安住正是時。

  此頌前叁句是講對世間朋友當生厭離,第四句…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