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一册▪P24

  ..续本文上一页赞佛偈》中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才是永远不败的究竟圆满的成功。

  前半生敌多数下半生为友,

  今日爱重之友然于明日时,

  亦有可能成为断命之怨敌,

  亲怨无有定准何必强贪嗔。

  此颂是从亲怨不定的角度,说明人情的无常,从而劝诫众生不必太执著亲怨,当放下一切亲怨的情执而趣入解脱道。

  前半生的敌人,后半生很有可能变成朋友,今日爱重的亲友,说不定明日就变成夺取自己性命的怨敌。亲怨就是如此的变化不定,因此何必一定要对所谓的亲人贪爱不已,对所谓的仇人嗔恨不已呢?亲怨关系极有可能瞬息转变,又何必执著不休呢?

  如昔日两人关系密切之时,日日不分离,彼此对于对方之事,皆很在意投入,若有人对其中一位稍有怠慢,另一位则心中不悦,甚至彼此的过失,在对方眼中亦成为优点。一旦某日,两人发生利益冲突,便会瞬间变成敌人,再见面时则冷眼相对,此时若耳闻目睹对方的功德,反而心中不悦,唯恐对方成功。如是观察,所谓的亲情友情又有何真实可言呢?

  如华智仁波切云:“此生虽然很多人成了自己的仇敌,但是后来他们也会变成朋友,互相交亲,关系异常密切。虽然说是父母兄弟,有些却为了一点财产受用,而心里生嗔恨心,以至互相残害;虽然是家人或者亲戚,但也有因为暂时的琐事,而成为仇敌,甚至互相残杀。所以,一切亲怨皆是无常,应当反复思维此道理,并且以大慈大悲爱护所有的人。”

  所以,应放下对亲怨的偏袒执著,如是才能亲怨平等,在此基础之上,才有可能修得广大的慈悲心。如果只是偏爱亲友,而唯恐怨敌得受饶益,则如是之心根本不是大乘的慈悲心,因为大乘的大慈大悲是要爱护所有的人——无论是亲友还是怨敌。故每一次发心皆应想到要利益法界的一切有情,如此才称得上是在平等心基础之上的大慈大悲。如果暂时难以做到以大慈大悲爱护所有的人,则亦应如颂词中所说“不必强贪嗔”,因为亲怨不定,人情无常,所以无有任何必要以私心妄计某对境是永恒不变的可贪者或可嗔者,如《亲友书》中云:“母或改为妇,父乃转成儿,怨家翻作友,迁流无定规。”

  自己身体所生可爱诸子女,

  犹如自己心脏爱重而守护,

  何日其身力圆当报恩德时,

  不作利益只令生起厌烦心。

  此颂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角度,提醒人们去认清亲情的虚幻无实,如是启发有情,对于轮回中的一切,皆应生起厌离心,从而寻求永恒的出世间安乐。

  凡夫对于自己所生养的子女虽然都非常爱重,如心肝眼目般对待,但等到子女长大成人,父母指望他们能回报自己的养育之恩时,却未料到含亲茹苦抚养大的孩子此时因羽翼丰满,个个皆远走高飞去寻求自己的安乐,对父母反而视同路人。即使接近父母,亦只知索取,不尽孝道,不仅没有给父母带来丝毫安慰与快乐的利益,反而成为父母的负担与烦恼的源泉。对如此儿女,只会令人生起厌烦心,不生不养倒也安乐。

  如米拉日巴尊者于道歌中云:“子初悦意如天子,慈愍之心难形容,中间过分催索债,虽施一切无悦时。”意即儿时的孩童于父母眼中,皆如天子般娇贵可爱,此时父母对孩子慈爱的心难以形容,可谓抱在怀里、爱在心中,但到中间长大成人时,便开始过分的索债,无所不要,虽然父母将一生的积蓄都送给他,但他还是无有悦意之时。

  尊者接着于道歌中云:“别人之女迎入内,大恩父母逐出外,父亲呼唤不答复,母亲呼唤不应声,后成冷淡之邻居。”待到娶妻之时,将别人家的女儿迎入家中的同时,却将自己的大恩父母赶出门外,父呼不应,母唤不理,如此丝毫无有恭敬的态度,尔后便成为冷淡的邻居,漠不关心。

  又云:“勾结狡者造恶业,自生怨敌刺痛心,应断轮回之耙绳,世间子孙我不求。”最后则是勾结狡诈的人造作诸多非法行,如此走邪路刺痛父母的心。所以执著儿女到底有什么欢乐可言?古人云:“儿女是债,无债不来。”故应断除轮回的枷锁,不求世间的子孙,即使已有子孙者,亦要放下对子孙的贪执。因为既然已经清楚子女与父母间讨债还债的债务关系,便应抛开对儿孙的幻想,彻底舍弃今生的所谓天伦之乐,寻求解脱所带来的无上大乐。

  青春韶华同龄少男少女众,

  互相含笑睥睨恋恋又不舍,

  情投意合心中虽愿长相聚,

  来日苦乐谁知由然悲心生。

  此颂告诫有情要厌离今生的男女感情,对此为何要厌离呢?因为如果它是安乐恒常的本性,则不但没有理由去厌离,而且还应主动的去追求,但事实相反,这种感情不仅是非理作意所引起的烦恼,而且还是令人深陷轮回的根本因,是真正障碍身心解脱的违缘,并且在充满苦苦与坏苦本性的同时,又具有时时变迁的无常性,完全属于心前迷乱的执著状态。既然情爱的本来面目是如此,则应立即“欲海回狂”,以冷静的智慧看清它的真面目后,于心中舍弃耽著,然后将自己的身心投注于人生的实义——寻求出世间修行所带来的真正解脱,如是才能得到真实永恒的安乐。

  大恩上师在颂词中,通过阐述情爱难以持久与未来境遇飘忽不定的侧面,来引导众生观察情爱的本质,从而令有情了知情爱无常虚妄的本性。若能够深刻认识此理,则自然可以生起相应的对治智慧,于是便可洒脱地放下对感情的耽著,斩断缕缕情丝。

  青春韶华的同龄少男少女,由于多生累劫积聚之爱欲习气的成熟,使得相见时,彼此自然相互吸引,互相含笑爱恋,心中异常耽著、恋恋不舍,片刻亦不愿分离。如是在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之时,总是幻想能够与自己的爱人永远相聚、白头偕老,甚至生生世世夫唱妇随。但这仅仅是以贪执心所引发的妄想而已,因为人世间的一切祥瑞苦忧、悲欢离合永远不可能以分别心的想法去左右其生灭变化的规律,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皆是随因缘刹那不断演变的缘起显现。所以,此世界中任何一对男女的邂逅相遇、彼此相恋,都决定只是因缘会遇的暂时显现而已。而因缘本身无有任何坚固的本性,会不断的迁变,故决定将显现互相分离的无常性,注定会在“春花秋月”的绚丽之后显现“月落花黄”的凄苦,终究难逃坏苦的本性,所以大恩上师说“来日将会遭遇何种的苦乐,任谁亦无法预料。”即便当初于热恋中时,彼此诗情画意般的美好感觉,亦决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残酷的现实粉碎无余,仅空留痛苦的追忆。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所谓互相爱慕的美好感觉,本质上只是一种非理作意的妄想而已。对此可以从三方面说明它的非理作意性。

  首先,因为习气力的成熟,在心前所现的认为值得自己爱慕的相,实际上只是由无数微尘暂时假合的不净体,但以迷乱力,偏偏在心前显现清净美丽独一之相,甚至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心中的爱执,而所执著的这一切却与事实截然相反,所以唯一只是非理作意罢了。

  其次,身体是刹那迁变的变异之法,绝对不可能停住于某一刹那,周遍身体的每一支分皆是如此不停、迁流不已,但在心前却总是现坚固恒常之相,此与真实相亦全然不相符合,所以叫非理作意。正因为是非理作意,仅仅只是一种美丽的妄想,所以最终必然会有如肥皂泡破灭般的结果。虽然普通人以现有的智慧无法见到微细无常,但粗大的无常还是会无情的充分暴露、显现无余。如所贪爱的对境显现一时的青春美丽之后,便由无常演变成人老珠黄,在此过程中,耽著的妄想亦会随之逐渐彻底破灭,所以当初的喜爱与日后的厌恶,皆只是自我欺骗的愚痴所引发而已。

  再者,从内在心识的侧面讲,亦是一种非理作意。如对方的心识本来就是虚妄分别,无有丝毫稳固坚定的自性,完全是刹那迁变的生灭心,而且是由爱欲所引发的染污心,但在恋爱者的心前偏偏显现清净恒常之相,固执的认为对方对自己,有一种永恒不变的爱情,清纯而又美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出现情感危机,幻梦难以持续之时,彼此才发现昔日海誓山盟所掩盖的虚伪无情,所以非理作意所带来的结果必定是饱受情感失落的痛苦。

  欲界中,不知有多少所谓痴情男女于一生中为了虚无飘渺的无实情感,虽然不惜于颠倒执著的状态中痴迷追求、苦苦挣扎,但最终亦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品尝破灭的苦果。即便如是,却仍不觉醒,痴狂不已不知出离。见到如是的轮回现相,大恩上师不禁油然生起悲愍之心,同时亦是教导具缘弟子应迅速放舍看似极具诱惑实则虚假无实的情爱,尽早远离轮回之因的锁链,趣入离欲的解脱之道。

  不定长久相聚一家众亲属,

  犹如集市旅客虽然暂相聚,

  然以昔业六道不定而去时,

  互相各奔东西何方亦不知。

  虽愿与胜上师相聚不分离,

  昔日所积业感谁人能遮止,

  相聚犹如杜鹃时至南飞去,

  金刚道友决定相离无须疑。

  此二颂亦是讲“会合终离别”的无常道理,若能真正认知此理,便会看破一切世间的相聚实际只是虚妄无实的暂时假相,无有任何可把握之处,故无须执著。如是便会对于今生暂时短促的相聚生起厌离,去寻求生命真正的永恒。其中第一颂是讲世间亲友的相聚无常,第二颂是讲修学佛法方面,弟子与上师之间,以及道友相互之间的聚散亦是无常。从而令有情了知:正是因为无常,有缘者才会于因缘会遇之时呈现暂时相聚之相,亦是因为无常缘尽终必离散。

  人世间中,由于业缘的关系,父母兄弟等会在一段时间内,暂时生活在一起,这便是人类的家庭。在如是的家庭中,有一种属于家的特有温馨——血脉相连的“天伦之乐”,如父母与子女间的骨肉之情,兄弟姊妹间的手足之情等,许多人都将一生的幸福寄托于如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之中,希望家人长久相聚、永不分离。但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永远团聚”的梦想终究有一天,会在时节因缘变化之时彻底破灭,一家人最终的结局,必定是随着每个家庭成员各自别别的业力而各奔东西、四分五裂,这便是任谁亦无法遮止与改变的业的规律。…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