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法妙音》第一册▪P25

  ..续本文上一页

  对于如是聚散无常的道理,大恩上师以极一其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启发众生:如集市的清晨,四面八方的人皆云集而来,顿时使得整个集市拥挤不堪、熙熙攘攘,赶集的人们暂时相聚在一起,相互寒暄,彼此问候,呈现一片相聚的愉悦。但时至近黄昏之际,人们便各奔东西,不可能再作片刻的停留。待夜暮降临,集市的街道上铺面关闭,买卖皆无,先前的摩肩接踵顷刻之间便瞬变为此时的人迹罕见,方才车水马龙的喧嚣亦被此刻冷冷清清的沉寂所替代。

  比喻中所描述的情景,虽然只是生活中家喻户晓的一种现象,但此现象所喻示的意义却并非人人皆知。因为通过此种现象,可以揭示一切由因缘所产生之现象的本质,即无常是内外一切有为法的共相,任何一种有为法皆无法逃脱最终消散的结果。如是人类的家庭作为有为法的一种,自然亦无法避免最终的解体。所以,有情世界中的千家万户,最终的结局必定是“家破人亡”,任何一个家庭亦绝无可能逃出此坏苦的本性。若深谙此理,便会了知,家庭暂时的相聚,绝无恒常安乐的自性可得,相反注定是痛苦周遍的无常本性。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是指轮回中的每个家庭,都有能够令人泪光莹莹的感伤故事。所以当厌离今生的轮回之家,去寻求真正的栖身之处。

  另外,在修行的道路上,虽然每个修行人都希求长久依止殊胜的上师永不分离,但任谁亦无法遮止业力成熟之际,所感召的难免分离的结局。短暂的相聚之后,最终皆会如杜鹃南飞般,各自随因缘而去,金刚道友亦决定分离。对此亦不必怀疑,如是的结果最终必定会显现。

  同世俗的相聚相比,与上师、道友的相聚可谓是以法缘所感现的清净相聚。因为在佛法的修行过程中,上师是传授妙法、赐予智慧的导师,道友是相得益彰、和衷共济的助伴,对于已离世俗之家寻求解脱的修行人来讲,一心依止的,只有殊胜卓然的上师与见行相合的道友。虽然如此,但只要尚未脱离三界的系缚,亦会仍然时时皆处于不自在的轮回现相中承受昔业所感召的种种显现。所以,即使是以过去世的善根资粮,暂时值遇具相上师与如法道友,但在因缘消散之际,上师亦会示现涅槃,如是以普通的根识便再也无法恭视上师色身的显现;道友最终亦会分离,再也无法共同安住在一个道场作殊胜的闻思修行。

  于我等具有无比恩德的一切智智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尊者,亦于我们预想不到之时,离开我们示现涅槃,这也是在提醒众生:无常的本性周遍于轮回的一切现相中。虽然上师的法身远离生灭、坚固恒常,但在有情的生灭心前所示现的色身影像,亦决定是一种无常的现相,所以只要虚妄的分别心尚未泯灭,则在此刹那生灭的分别心前所自现的一切境界,决定皆是无常的本性,包括心前显现的上师与道友,亦注定要示现分离的现相。如是看来,轮回中的有情皆是随业漂泊的浪子,无论何时何处,皆无法避免不自在的命运。所以,以妄心显现的一切现相,皆是令人产生厌离心的对境。故应了知,只有现前法身、证入常寂光净土,才会最终获得远离一切行苦的大安乐,这才是最究竟的安住之处。

  以下三颂是劝诫有情对于今生的琐事、亲怨以及世间朋友生起厌离心,从而放下今生的世俗因缘,将自己的心完全转入于解脱道中。

  上面尊主如何恭敬无法喜,

  下面眷属如何守护无满足,

  于此轮回世事无有成办时,

  坦然放松安然休息正是时。

  “世间琐事”包括轮回中的衣食名利等一切方面的所求。

  颂词中的前二句是举例说明“有求皆苦”的道理,第三句是讲“轮回的追求永无止境”,第四句是讲“不求即止”,所以上师是在告诫众生“放下琐事,于心性中休息”。

  在我执增胜的世间,欲成办轮回的琐事,须要付出巨大的艰辛,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任何一件琐事的完成,皆须要诸多因缘的积聚,若无因缘,无论如何追求,终归徒劳无义。在各种因缘中,最复杂亦最令人苦不堪言的就是人事因缘,而在琐事的成办过程中,又难免要与人接触,如既要向上级请示,又要与下属商讨。为取悦于上级,必须左右逢源、阿谀奉承,甚至卑躬屈膝、尽现奴相,可谓用尽心思,即便如此亦难以得到上级的首肯。在对待下属方面,也许有人认为很容易,实则不然,因下属并非无情之物,而是具有分别、我执粗重的末法凡夫,所以即使对其百般呵护,但他未必有少许知恩之心,感恩戴德之人于此世间已极稀有、甚难值遇,尤其是当在利益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甚至仅仅是一时的令他们少有亏欠之时,便会立即引起其以我执所暴发的猛厉烦恼。所以,在对于世间琐事的追求过程中,处处都要感受种种由人事因缘所引发的痛苦牵缠而无法摆脱。

  颂词中的第三句是总的指明:在轮回中,若欲圆满对世间琐事的追求,可谓绝无可能。如有一愚笨的孩子,在狂风中欲用沙子堆成一座高山,每一次努力堆成的山,都被大风无情地吹垮,山垮了再堆积,又再一次被吹垮。如是只要堆山的执著不舍,孩子便永远不会有圆满结束之时,而在此追求的过程中,一切的所作所为皆是徒劳无义的枉费辛苦,无有丝毫实义。此比喻所表达的意义是:轮回万法本来是虚妄不实、无常坏灭的本性,无有丝毫坚实可得,而对如是刹那生灭的轮回琐事,若欲令其圆满遂心、万古长存,当然是决无可能。具此执著顽固不舍者,便如比喻中的孩童般痴顽可笑。

  讲到此处,也许有人会问:如何才能结束轮回中的琐事呢?

  答案很简单:“放下之时,便是彻底结束之时。”所以,若放下对今生的所谓追求、放下对世间的妄执,则一切身心的劳苦便会自然得到解脱。以上面的比喻来讲,若孩子一旦发现堆积沙山的梦想,只是一种不可实现的妄想而放下堆积沙山的念头时,则即刻便可远离以执著心推动的营造、保持以及感受失败的一切身心痛苦。同样的道理,若在此世间,生活中的一切皆能随缘而过,苦苦追求的执著一旦放舍的当下,便是“坦然放松安然休息时”。

  如何降伏敌人数量却愈增,

  如何慈护亲属烦恼却更多,

  虽吃众多美食愈加增不净,

  现时乞丐流浪之行应希求。

  在世间,有三件事能够令人的心不自由,一是降伏怨敌,二是守护亲属,三是追求饮食。若能够放下对亲怨的执著、美食的贪求,便可以品味自由自在的生活。

  颂词中的第一句是讲怨怨相报无有了期,第二句是讲亲亲相缠增上烦恼,第三句是讲贪求美食无有实义,第四句是讲相比之下应希求乞丐流浪的行为。

  之所以要放下对亲怨的执著,是因为有情相互之间,存在循环报应的因果规律,若落入如是的业缘关系中,便会带来诸多麻烦,可谓是一种纠缠不清的相互作用。如今日你虽然通过武力降伏怨敌,令其受尽身心的污辱,但同时亦令他在相续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他日定会想方设法的进行报复。以我执的推动,终有一天,他必然会在你的身心上制造更大的痛苦,尔后你又须要还击,并且若今生不能对治嗔心,则于未来世还要互为仇敌,如是怨怨相报何时了。本欲迅速降伏怨敌,结果反而结下生生世世无法化解的怨结;本欲只对付一个怨敌,结果因为对方亦有众多助伴的缘故,导致在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自己的怨敌。了知此理之后,便不应与任何人结怨,一切以我执推动的降伏怨敌的三门行为皆要彻底放下。实际中,在外境上并没有怨敌的自性,所谓的怨敌仅仅是嗔心自现的不清净影相,若能调伏嗔心,息灭分别,则自然便会远离一切怨敌。如《入行论》中云:“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意思是说,在此世界中,粗暴之人多得可以充满整个虚空,如是在外境上又怎么可能一一制伏?但若能息灭嗔心,便等于寂灭一切怨敌。道理即是:若一旦嗔心的分别消失,则一切不清净的怨敌相便会随之自然消失,于是在此世界中便再也无有怨敌相对。所以“放下怨敌想,一切怨敌无”的确是真正从根本上摆脱怨敌牵缠的善巧方法。

  另外,在此世间,与亲朋相处,便会形成一种世俗交往的关系网,一旦落入此网的系缚中,为随顺凡情、迁就俗理,身心便会陷入于无休止的牵扯当中而无法摆脱。如若有一心态复杂、贪求很大的亲属,今日你对其以慈爱护持,令他得到少许世间的满足,结果以后随着心中贪欲的膨胀便会对你有更多的希求,他需要解决的各种轮回琐事,亦如夜空中的繁星般无穷无尽,若欲一一随顺,只会不断增上烦恼。而这样作的结果,亦无有任何具功德的意义可言,因为满足亲属的世间欲求,亦不可能令其获得真实安乐。

  颂词中第三句的意义是告诫有情不要贪著饮食,因为美食受用再多,亦只能是增加不净粪的因素,如是徒耗精力,去追求美食的享用,的确是在浪费暇满人身,不仅毫无实义,反而会因此增上贪欲、造作众罪。

  通过如上的解释,便应了知在此世间欲得身心自在,便不能有亲怨的耽著,一旦结上“亲怨之缘”,便会陷入恩恩怨怨的缠缚之中,使得身心时时会为了护亲伏怨而广造诸业,如是则必定无法修行出世间的佛法,所以应放下对亲怨的执著,同时亦要放下对饮食的贪求。如此一旦远离对亲怨与食物的执著,在外缘上,便已经摆脱了相当的系缚,从而可以真正行持乞丐的流浪行,身心自在无有牵挂。所谓乞丐的流浪行,是指无亲亦无怨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需要随顺亲友的情面,又不需要提防怨敌的攻击,不受任何人的摆布控制,天作被、地当床,一切皆随缘而过,这便是无牵无挂的流浪行。之所以要希求如是的流浪行,是因为当生活简单到如此程度,心虑单纯到如此程度时,便可以真正无余地将身心融入于佛法的修行。所以,上师告诫我们“乞丐流浪之行应希求”,实际是欲令我等能充分体现暇满人身的价值。

  于他如心守护合意之密友,

  于自当面背后无有高兴时,

  其心之中唯有新交之女友,

  无友独自心喜安住正是时。

  此颂前三句是讲对世间朋友当生厌离,第四句…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