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過去世的生身父母——有情衆生卻當面不識,因而僅是爲了一點蝸角功名、蠅頭小利也不惜使用種種手段損害衆生。試看當今世界茫茫人海之中,爲了謀生養家、求名逐利,有幾人不作打殺傷害衆生的惡行、不說謾罵诋毀衆生的惡語、不生輕辱嫉妒衆生的惡心?而這些遭受傷害、身心受苦的衆生盡是前世孕育撫養我們的母親。與今世母親一樣,爲了生養我們,她們曾經付出過多少辛勞、遭遇過多少苦難,甚至不惜造作惡業。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母親慈悲歡喜地關照我們,以充滿關愛的話語教誨我們,以溫暖的雙手慈護我們,在這個世界只有母親才能給予我們如此的厚愛。然而今天對母親的回報,竟然只有狠毒惡心、粗暴言行,如此恩將仇報多麼不近情理!
知母之後,應當不斷憶念父母對自己的恩德,再再思惟,使感恩心強烈生起,與此同時,對以往無知造惡的忏悔心、對母親的報恩心也會自然産生,此後見到衆生受貧窮、疾病及叁大苦的折磨時,心中會生起難忍的悲愍,進而會想方設法救護他們,當老母有情對我們作種種損惱時,不象以往那樣生報複心,而能安忍順受,想起往昔養育我們時,母親曾經付出那麼多的心血,如今他們雖爲業障所蔽不識自己的子女反而倍加損害,但在知母報恩的心態中,我們會甘心忍受,滿足他們的一切所願。同時眼見母親被煩惱控製得沒有半點自在,也讓我們由衷生起拔苦的大悲。因爲無量母親此時正沈淪于生死大海中,相續中充滿煩惱業障,連續不斷地感受種種的痛苦,如果我們不去救度,又有誰能救度他們?所以我們更應發大精進廣積二資,修持禅定,證悟實相般若,最終成就無上佛果,任運普降利樂之雨,解除無量母親的生死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衆生,不論怨親都要心量廣大,以大慈大悲平等愛護,千萬不要偏執這是屬于自方的親屬,那是屬于他方的怨敵。法王的金剛上師托嘎如意寶非常反對分別僧團的行爲,每次聽到有人分別這是某某地方、那是某某教派的僧人,或者見僧人之間有彼此排斥的現象,他老人家都會嚴厲呵責。法王自己也是懷著平等的大慈悲心,不分國家、民族、地域,沒有自他親怨的偏袒,所以才能在這個世界、這個時代廣泛攝受衆生。如果有怨親分別,自然會滋生貪嗔煩惱,由此以惡心輕視嫉妒其它僧團、教派、民族,爲了維護親方利益而作排斥打擊,這樣就會激起僧團、教派、民族之間的重重矛盾,從而彼此都卷入無休止的是非鬥爭中,如是只能給佛法的弘揚及自他的安樂帶來極大的障礙與損害。並且這樣做有違于沙門四法、損壞佛教徒的清淨形象,還有失壞菩薩戒等過失,因此必須斷然舍棄。
我們本是沈淪生死苦海的可憐衆生,因爲上師的慈悲攝受,今生有幸值遇叁寶,能夠聞思佛法,熏修戒定慧,已有破無明、消業障、得解脫的機會,在具足這樣勝緣的時候,我們不應忘記在這個世間還有千千萬萬的衆生正沈淪苦海而不知自返,其中,色界無色界的衆生耽著禅定,不離行苦變苦,欲界人天耽著有漏欲樂,不離苦苦壞苦,叁惡道衆生則常在苦苦之中。輪回衆生無一例外,相續中都充滿無量的業障種子,不自在地沈溺在憂悔的苦海中,在出世間解脫方面,善法資財一塵許也不具足。面對衆生的無依無救,我們怎能不發大心作大商主將他們引至解脫寶洲呢?
乙四、教誨護持高尚善規
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
無愧谄诳惡行如毒棄,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
世尊所宣一切正法的精華即是此賢善的心地,成就一切世法的根本無不依賴利他的善行。善緣諸弟子,你們對于無愧谄诳及害他的惡行應如棄毒一般斷除,對高尚的善規應當盡力守護、行持,這是老父我的心語。
“人道未盡,佛道焉成?”此語開示我們:一切叁乘佛法的成就都必須建立在人天善法的基礎之上,否則沒有人道的基礎,妄自高攀聖境,結果只會冰上築屋一無所成。因此,爲了引導衆生順利趨入出世間的解脫,諸佛菩薩首先安立共世間的人天乘法,作爲向上的階梯,曆代大德也都以身垂範,涉俗利生,勵力扶持、踐行人道的善規。此處上師不違傳統,再再教誡弟子:欲求高深佛道,首先需要培養賢善的人格,護持高尚的善規。否則,如果連起碼人格都不具足,何以堪爲行持叁乘解脫道的法器呢?《華嚴經》雲:“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印度單巴桑吉雲:“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人格下劣者學法不但于己無利,而且以其劣行會玷汙法門、損壞叁寶的清淨形象。佛世之時,有善星比丘、提婆達多等,他們多年隨佛學法,不但沒有清淨相續,反而堅固了我慢和邪見,以致造下毀佛亂法的重罪。如是相續中的深重惡習若不能淨化,則無緣受持佛法、趨入解脫,因非賢善法器縱然降下醍醐也會被此惡性之毒所染而成毒藥。無垢光尊者說:“人格下劣者屬無暇之身,因爲其心不能與法相應故。”華智仁波切說:“因自相續惡劣,連芝麻許的善良人格也不具有,一切行爲均無進步。”
從攝化衆生來說,佛子本應以身作則、軌範人天,自己行持高尚的善規,自然以高尚德行能感化世人令其皈敬叁寶。相反,以佛子身份叁門放逸爲惡,自己的人格既趨下流,如何不讓世人輕視、毀謗叁寶呢?所以度生唯在以德感化,此爲根本,倘能以佛法莊嚴身心,叁門寂靜,念念慈悲,以此高風懿行自能俯仰無愧,又何愁世人不心生景仰呢?如是必可作世間人天之楷模、出世解脫之導師。
鑒于以上賢善人格的重要,上師將一切善規的精要攝爲修持善心與利他行,以此殷切囑咐我們護持高尚的善規。因爲建立一切善規的目的無非是要規範人們的身心行爲,使其在心行上守持賢善、斷除惡劣。爲何要斷惡行善呢?因爲善心是八萬四千法蘊的精華,利他行是世法的根本,所以二者應當勵力奉行。相反,無愧谄诳等惡心是佛法的怨敵,惡行是世法的禍根,必須勵力斷除。上師在此偈中,言簡意赅地點出了取舍的要點,正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佛教宗旨所在。
爲何說善心是正法的精華呢?因爲心是輪涅萬法的作者,一切根身器界無不由此心造業而感,善惡的判定也全視內在的發心如何,心若善則一切皆善,心若惡則一切皆惡,譬如樹根是藥則從根所生的枝葉花果無不是藥,樹根是毒則枝葉花果悉皆是毒。所以,如果以善心攝持,一切身口作業都成善妙,相反如果以惡劣發心攝持,雖然作表面的身語善行,唯一只是惡業。《中觀四百論》雲:“除心則行等,不見有福等,是故諸業中,意業爲主要。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善妙。”宗喀巴大師雲:“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于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
概而言之,人天乘法的精華是行持十善的善心,大乘法的精華是爲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出世法的精華是遠離實執的妙心,這樣歸攝可見八萬四千法蘊的精華唯一只是賢善之心。華智仁波切說:“如果爲了易于理解而將四無量心之意義作一歸納,則可攝于心地善良之中,所以我們應當隨時隨地唯一修學心地善良。”上師法王如意寶在《叁世佛語合而爲一》中如是總結:“叁世一切諸如來,所有深廣之法理,攝于善心善行中,諸具緣者當實修。”
利他善行與世法的關系如何呢?利他行是一切世法得以圓滿的根本,也是世界和平安甯的保證。人規的範疇極廣,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修身齊家,無不包羅。社會是個體的總集,個體的修養素質綜合起來決定了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准,而一切道德修養的核心即是行持利他行。假如社會的每個成員都能敦倫盡分,在各自本位上行持利他之行,領導仁愛,下屬忠誠,子女孝順,父母慈愛,人與人交往言而有信,相互尊重愛護,這樣行于正軌,則個人的利益、家庭的維系、集體的發展、國家的穩定都能一一保證。否則,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爲滿一己的私欲,置家庭、集體、國家的利益于不顧,這樣喪失利他之行,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明爭暗鬥、陷害報複,則小至個人的生存、家庭的維系,大至國家的穩定都將無法保障,結果必然會現前人心險惡、社會動蕩的惡濁亂世。再往後看,由于今生沒有積累利他的善行功德,業障深重、無有福德,後世只有感受衰損的痛苦。
利他行種類很多,如慈憫生靈、矜孤恤寡、尊老愛幼、扶貧濟危等,這些可攝爲直接與間接兩種,其中,身語意不損害他人是間接利他,在此基礎上行持六度四攝,主動饒益衆生,使他獲得暫時究竟的安樂,則是直接利他。《叁世佛語合而爲一》雲:“永斷害他及根本,主要精勤求自利,無論直接或間接,除利衆生無他行,廣大行爲當依照,大乘藏中所說行。”
以上已說明所修之善心與利他行,下面解釋所斷,即包括無愧、谄诳在內的一切惡心以及損害他人的惡行。所謂無愧,即是造了惡業,在叁寶、上師、具德者及衆人面前也不感覺羞愧。谄者,即是爲了欺騙他人,身口故意作狡詐虛僞的行爲,谄曲以不正直爲其特性,谄曲之人不堪領受上師、善友的教誨。诳者,即是爲了獲取名利詐現有德之相,以詭詐邪命爲業。
《大般涅槃經》雲:“有二白法能救衆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無慚愧者不名爲人,名爲畜牲。”具慚愧者防禦非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莊嚴具。若無慚愧,則與禽獸無異,造惡無有羞愧,喪盡一切功德。《遺教經》中雲:“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爲第一。慚如鐵鈎,能製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全知麥彭仁波切說:“身染不淨糞、裸體奔跑並不算是非常可恥,無慚無愧才是最可恥的。不知恩報恩、不顧忌他人惡語、不聽受忠言誠語、親近惡友、交接愚人、無義虛度、唯行惡法、皆離二規……凡此種種都是無有慚愧者。如此之人皆離殊勝善道,無法度化。”《遺…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