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过去世的生身父母——有情众生却当面不识,因而仅是为了一点蜗角功名、蝇头小利也不惜使用种种手段损害众生。试看当今世界茫茫人海之中,为了谋生养家、求名逐利,有几人不作打杀伤害众生的恶行、不说谩骂诋毁众生的恶语、不生轻辱嫉妒众生的恶心?而这些遭受伤害、身心受苦的众生尽是前世孕育抚养我们的母亲。与今世母亲一样,为了生养我们,她们曾经付出过多少辛劳、遭遇过多少苦难,甚至不惜造作恶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母亲慈悲欢喜地关照我们,以充满关爱的话语教诲我们,以温暖的双手慈护我们,在这个世界只有母亲才能给予我们如此的厚爱。然而今天对母亲的回报,竟然只有狠毒恶心、粗暴言行,如此恩将仇报多么不近情理!
知母之后,应当不断忆念父母对自己的恩德,再再思惟,使感恩心强烈生起,与此同时,对以往无知造恶的忏悔心、对母亲的报恩心也会自然产生,此后见到众生受贫穷、疾病及三大苦的折磨时,心中会生起难忍的悲愍,进而会想方设法救护他们,当老母有情对我们作种种损恼时,不象以往那样生报复心,而能安忍顺受,想起往昔养育我们时,母亲曾经付出那么多的心血,如今他们虽为业障所蔽不识自己的子女反而倍加损害,但在知母报恩的心态中,我们会甘心忍受,满足他们的一切所愿。同时眼见母亲被烦恼控制得没有半点自在,也让我们由衷生起拔苦的大悲。因为无量母亲此时正沉沦于生死大海中,相续中充满烦恼业障,连续不断地感受种种的痛苦,如果我们不去救度,又有谁能救度他们?所以我们更应发大精进广积二资,修持禅定,证悟实相般若,最终成就无上佛果,任运普降利乐之雨,解除无量母亲的生死痛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众生,不论怨亲都要心量广大,以大慈大悲平等爱护,千万不要偏执这是属于自方的亲属,那是属于他方的怨敌。法王的金刚上师托嘎如意宝非常反对分别僧团的行为,每次听到有人分别这是某某地方、那是某某教派的僧人,或者见僧人之间有彼此排斥的现象,他老人家都会严厉呵责。法王自己也是怀着平等的大慈悲心,不分国家、民族、地域,没有自他亲怨的偏袒,所以才能在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广泛摄受众生。如果有怨亲分别,自然会滋生贪嗔烦恼,由此以恶心轻视嫉妒其它僧团、教派、民族,为了维护亲方利益而作排斥打击,这样就会激起僧团、教派、民族之间的重重矛盾,从而彼此都卷入无休止的是非斗争中,如是只能给佛法的弘扬及自他的安乐带来极大的障碍与损害。并且这样做有违于沙门四法、损坏佛教徒的清净形象,还有失坏菩萨戒等过失,因此必须断然舍弃。
我们本是沉沦生死苦海的可怜众生,因为上师的慈悲摄受,今生有幸值遇三宝,能够闻思佛法,熏修戒定慧,已有破无明、消业障、得解脱的机会,在具足这样胜缘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在这个世间还有千千万万的众生正沉沦苦海而不知自返,其中,色界无色界的众生耽著禅定,不离行苦变苦,欲界人天耽著有漏欲乐,不离苦苦坏苦,三恶道众生则常在苦苦之中。轮回众生无一例外,相续中都充满无量的业障种子,不自在地沉溺在忧悔的苦海中,在出世间解脱方面,善法资财一尘许也不具足。面对众生的无依无救,我们怎能不发大心作大商主将他们引至解脱宝洲呢?
乙四、教诲护持高尚善规
正法精华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赖利他行,
无愧谄诳恶行如毒弃,护持高尚善规我心语。
世尊所宣一切正法的精华即是此贤善的心地,成就一切世法的根本无不依赖利他的善行。善缘诸弟子,你们对于无愧谄诳及害他的恶行应如弃毒一般断除,对高尚的善规应当尽力守护、行持,这是老父我的心语。
“人道未尽,佛道焉成?”此语开示我们:一切三乘佛法的成就都必须建立在人天善法的基础之上,否则没有人道的基础,妄自高攀圣境,结果只会冰上筑屋一无所成。因此,为了引导众生顺利趋入出世间的解脱,诸佛菩萨首先安立共世间的人天乘法,作为向上的阶梯,历代大德也都以身垂范,涉俗利生,励力扶持、践行人道的善规。此处上师不违传统,再再教诫弟子:欲求高深佛道,首先需要培养贤善的人格,护持高尚的善规。否则,如果连起码人格都不具足,何以堪为行持三乘解脱道的法器呢?《华严经》云:“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印度单巴桑吉云:“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人格下劣者学法不但于己无利,而且以其劣行会玷污法门、损坏三宝的清净形象。佛世之时,有善星比丘、提婆达多等,他们多年随佛学法,不但没有清净相续,反而坚固了我慢和邪见,以致造下毁佛乱法的重罪。如是相续中的深重恶习若不能净化,则无缘受持佛法、趋入解脱,因非贤善法器纵然降下醍醐也会被此恶性之毒所染而成毒药。无垢光尊者说:“人格下劣者属无暇之身,因为其心不能与法相应故。”华智仁波切说:“因自相续恶劣,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有,一切行为均无进步。”
从摄化众生来说,佛子本应以身作则、轨范人天,自己行持高尚的善规,自然以高尚德行能感化世人令其皈敬三宝。相反,以佛子身份三门放逸为恶,自己的人格既趋下流,如何不让世人轻视、毁谤三宝呢?所以度生唯在以德感化,此为根本,倘能以佛法庄严身心,三门寂静,念念慈悲,以此高风懿行自能俯仰无愧,又何愁世人不心生景仰呢?如是必可作世间人天之楷模、出世解脱之导师。
鉴于以上贤善人格的重要,上师将一切善规的精要摄为修持善心与利他行,以此殷切嘱咐我们护持高尚的善规。因为建立一切善规的目的无非是要规范人们的身心行为,使其在心行上守持贤善、断除恶劣。为何要断恶行善呢?因为善心是八万四千法蕴的精华,利他行是世法的根本,所以二者应当励力奉行。相反,无愧谄诳等恶心是佛法的怨敌,恶行是世法的祸根,必须励力断除。上师在此偈中,言简意赅地点出了取舍的要点,正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教宗旨所在。
为何说善心是正法的精华呢?因为心是轮涅万法的作者,一切根身器界无不由此心造业而感,善恶的判定也全视内在的发心如何,心若善则一切皆善,心若恶则一切皆恶,譬如树根是药则从根所生的枝叶花果无不是药,树根是毒则枝叶花果悉皆是毒。所以,如果以善心摄持,一切身口作业都成善妙,相反如果以恶劣发心摄持,虽然作表面的身语善行,唯一只是恶业。《中观四百论》云:“除心则行等,不见有福等,是故诸业中,意业为主要。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善妙。”宗喀巴大师云:“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概而言之,人天乘法的精华是行持十善的善心,大乘法的精华是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出世法的精华是远离实执的妙心,这样归摄可见八万四千法蕴的精华唯一只是贤善之心。华智仁波切说:“如果为了易于理解而将四无量心之意义作一归纳,则可摄于心地善良之中,所以我们应当随时随地唯一修学心地善良。”上师法王如意宝在《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中如是总结:“三世一切诸如来,所有深广之法理,摄于善心善行中,诸具缘者当实修。”
利他善行与世法的关系如何呢?利他行是一切世法得以圆满的根本,也是世界和平安宁的保证。人规的范畴极广,大到治国平天下,小到修身齐家,无不包罗。社会是个体的总集,个体的修养素质综合起来决定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而一切道德修养的核心即是行持利他行。假如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敦伦尽分,在各自本位上行持利他之行,领导仁爱,下属忠诚,子女孝顺,父母慈爱,人与人交往言而有信,相互尊重爱护,这样行于正轨,则个人的利益、家庭的维系、集体的发展、国家的稳定都能一一保证。否则,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为满一己的私欲,置家庭、集体、国家的利益于不顾,这样丧失利他之行,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陷害报复,则小至个人的生存、家庭的维系,大至国家的稳定都将无法保障,结果必然会现前人心险恶、社会动荡的恶浊乱世。再往后看,由于今生没有积累利他的善行功德,业障深重、无有福德,后世只有感受衰损的痛苦。
利他行种类很多,如慈悯生灵、矜孤恤寡、尊老爱幼、扶贫济危等,这些可摄为直接与间接两种,其中,身语意不损害他人是间接利他,在此基础上行持六度四摄,主动饶益众生,使他获得暂时究竟的安乐,则是直接利他。《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云:“永断害他及根本,主要精勤求自利,无论直接或间接,除利众生无他行,广大行为当依照,大乘藏中所说行。”
以上已说明所修之善心与利他行,下面解释所断,即包括无愧、谄诳在内的一切恶心以及损害他人的恶行。所谓无愧,即是造了恶业,在三宝、上师、具德者及众人面前也不感觉羞愧。谄者,即是为了欺骗他人,身口故意作狡诈虚伪的行为,谄曲以不正直为其特性,谄曲之人不堪领受上师、善友的教诲。诳者,即是为了获取名利诈现有德之相,以诡诈邪命为业。
《大般涅槃经》云:“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牲。”具惭愧者防御非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庄严具。若无惭愧,则与禽兽无异,造恶无有羞愧,丧尽一切功德。《遗教经》中云:“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全知麦彭仁波切说:“身染不净粪、裸体奔跑并不算是非常可耻,无惭无愧才是最可耻的。不知恩报恩、不顾忌他人恶语、不听受忠言诚语、亲近恶友、交接愚人、无义虚度、唯行恶法、皆离二规……凡此种种都是无有惭愧者。如此之人皆离殊胜善道,无法度化。”《遗…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