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護持高尚善規:
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
無愧谄诳惡行如毒棄,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
一切正法之精華即善心,成就世法之根本依賴利他行爲,無愧谄诳之惡行如毒藥般,必須舍棄,一切高尚善規皆須盡力護持,此爲我心語。
正法精華即是此善心
一切佛法之精華,以二字概之,唯是“善心”。一切修行內容,唯一是修善心。擴展內在善心,廣而充之,即成佛菩薩。大恩上師在《叁世佛語合而爲一》中如是說:“叁世一切諸如來,所有深廣之法理,攝于善心善行中,諸具緣者當實修。”
爲何佛法精華爲善心?
因萬法根源唯在我等心上,心善則一切善,心惡則一切惡。且以無欺法性力,心善即得安樂,心惡即遭痛苦。故一切安樂之根源唯此善心,唯于善心上安立。如是即知佛法之心要爲善心。佛陀曾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宗大師也有名句:“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于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
在《叁主要道》中,宗大師將聖道關要歸納爲出離心、菩提心與無二慧叁者,此叁者實則皆指一善心而已。從此角度,也可見聖道之心要即善心。
首要心要爲出離心,即不耽著輪回的圓滿、唯一向往出世間解脫的善心。以出離心攝持,一切身口意之行皆成趣向解脫之資糧。
第二心要爲菩提心,即爲利益一切有情,誓願成佛之善心。菩提心乃大乘精華,以菩提心攝持,一切所作將成菩提正因,可令身語意一切善根輾轉增上,乃至成佛之間永不窮盡。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說:“發菩提心概括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精華,乃有則皆足、無則皆缺之教言,猶如百病一藥,萬應丹般。余之積累資糧、淨除業障、觀修本尊、念誦咒語等一切修法,也是爲令自相續生起如意寶菩提心之方便而已,若不依靠菩提心則以種種途徑也不能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若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則修持任何法皆成獲得圓滿佛果之因。”
第叁心要爲無二慧,即遠離一切二取戲論的智慧,亦即勝義菩提心。以前,阿底峽尊者手痛時,就將手放到仲敦巴懷裏說:“請你加持一下我的手,因爲你有一顆善良的心。”阿底峽尊者唯一重視心地善良,在問安時也是說;“生起善心了嗎?”一切教誨當中總著重強調:“心地要善良啊!”
一九九四年,大恩上師在美國華盛頓發表演講時講到:“佛教對于人類所起之作用無法衡量,無論是何種階層人士皆不能忽略其寶貴價值,佛教最注重強調愛心、仁慈。當然,佛教所言愛心並非一般人所理解的狹隘愛心,而是真正具有無私利他的慈悲之心。若人人皆能將自己善良仁慈之心升華到真正無私之奉獻,則人類社會將會充滿和平友愛之氣氛。否則,精神世界將成一片貧瘠的荒漠……”
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
何爲利他行?即于不傷害他人的基礎上,以身口意利益他人的行爲。首先不能有害人之心,不能說傷人之語,不能作損人之事。于此基礎上,再盡己心、盡己力幫助他人,如是即爲利他之善行。
大恩上師在《叁世佛語合而爲一》中說:“賢善行爲有二種,永斷害他及根本,主要精勤求自利,即是聲緣之行爲;唯一成辦利他事,六波羅蜜四攝法,恒時不舍而行持,即是菩薩佛行爲。”
賢善行爲有兩種,即聲聞緣覺之行爲與菩薩佛陀之行爲,前者爲小乘善行,後者乃大乘善行。若能永遠斷除傷害他人以及害人之根本——不善等起,主要精勤尋求自己利益,此即聲聞緣覺之行爲;若一心一意作利他之事,恒時皆行持六度四攝的大乘法,此即佛菩薩的行爲。如是即知,利他之行皆包括在六度四攝當中。
具體而言,即《叁世佛語合而爲一》中所言:“斷除害他之行爲,居士沙彌與比丘,開遮止作諸次第,當依如海律藏行。無論直接或間接,除利衆生無他行,廣大行爲當依照,大乘藏中所說行。”如是約束己之身心,不妨害他人,不對他人造成任何一種傷害,應爲佛教徒初步之善行。于此基礎上,以一切方便饒益有情,如是便趣入大乘利他行。
爲何世法之根本依賴利他行?
(1)于己而言,誠如《入行論》所說:一切世間安樂皆源自于利他,一切世間痛苦皆來自于自利。《釋菩提心論》中說:“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損而生。”世間善趣的可愛果皆由利益有情作而生,世間惡趣的非愛果皆由損害有情而生。
比如,若殺害有情,自己由此而墮落叁惡趣,即使作人亦感短壽多病之報;相反,若能救護有情生命,則由此而得善趣,且得健康長壽之安樂。
又如,假如對有情不與取,將來便遭貧賤;相反,對有情布施財物,以後便獲富裕。
再如,若對有情嗔恚,即將感受容貌醜陋、內心不安甯、喪失理智等衰損。相反,若于有情慈悲,自己身心皆會獲得安樂。
《入中論》說:“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不忍令速墮惡趣,忍招違前諸功德,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後轉生人天中,所造衆罪皆當盡。”所以,成就世間安樂之根本唯是利他的賢善行爲。
(2)于整個人類和平安定而言,利他行也爲根本之因素。
以前,何尚之對劉宋文帝如是建議:“如一百戶鄉村,有一人持五戒,即有一人行善;有十人持五戒,遂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去一惡,去一惡停一刑。若一刑停于家,則萬刑停于國,此即陛下所言,輕取天下太平。”
大恩上師在加拿大弘法時,有記者問:“您此次從雪域不遠萬裏來到西方,主要是爲什麼?”
上師回答:“將和平與安甯帶給所有衆生。”
記者進而問:“如何才能將和平安甯帶給所有衆生。”
上師說:“此當然非我個人所能成辦,須依靠每個人的力量,無論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最重要的是須具一顆善良慈悲之心,大到整個世界的和平,小至一個家庭,乃至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無不須從仁慈、友愛出發。每個國家不是都在提倡兩個文明一起進步嗎?所謂精神文明的基礎也是善心吧!”
比如,家庭之安樂唯建立在利他行之上,只有父母慈愛、兒女孝敬、兄弟姐妹友愛,如是才可成就幸福家庭。若家庭成員人人皆具利他之心行,此家庭決定安樂。由此推廣開來,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之和平安甯皆建立在利他之上,理皆相同。故上師說:“世法根本依賴利他行。”
無愧谄诳惡行如毒棄
無愧:即造作惡業,在上師叁寶、具德者以及衆人面前不感覺羞愧。《遺教經》上說:“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成唯識論》上說:“雲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所以,無愧者不羞恥罪過,由此滋長惡行。
《大乘莊嚴經論》中詳盡宣說了無慚無愧之過失,以無慚愧,即會不斷生起貪心等煩惱,或以嗔心趣入殺生等惡業,由此毀壞戒律,故于己之今生來世以及他人皆會造成損害,且會得六種呵斥:即以無愧毀壞有情以及自相續之戒律,自會生起後悔心而苦惱,此是爲自己所呵;他人見自己不具功德,于己不會産生圓滿之恭敬,此是爲他人所呵;護法善神以及本師不會以之作爲特殊護念之對境,此是爲非人及本師所呵;會爲行持正法的同梵行者以及十方人所呵。如是未來世轉生在惡趣等無暇之處,而且會退失自相續已獲之善法,亦會失壞未得之善法。由此無愧者身住痛苦,心處不悅。因此無愧煩惱是能毀我等的劇毒。
谄:《成唯識論》說:“雲何谄?爲罔他故,矯設異議,險曲爲性。能障不谄教誨爲業。”所謂谄,即爲欺騙他人,身口故現狡詐虛僞之行爲。谄之體性即險曲不正直;谄之作用即不能接受教誨。內心谄曲之人,爲取得他人心意或隱藏自己過失,常于身口外相上作種種虛僞之行。以如是谄曲之煩惱無法受持善知識與道友的教誨。
诳:《成唯識論》說:“雲何爲诳?爲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爲性,能障不诳,邪命爲業。”所謂诳,即爲獲取名聞利養,詐現有德之假相,以詭詐爲性,以邪命爲業。
《遺教經》上說:“谄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谄曲但爲欺诳。”谄曲之心與道相違背,故應當內心質直,應知谄曲僅是欺诳。
龍樹菩薩說:“若具谄诳等,則不能修持善法。”故此谄诳乃入道嚴重之障礙,如毒藥般,毀壞我等。
雖然上師僅以無愧、谄诳爲代表,實則包括相續中所有惡劣行爲,皆須如去毒般舍棄。
護持高尚善規我心語
所謂高尚善規,即指高尚世間善規與出世間佛法之規。
爲何須護持高尚善規?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說:“世上行爲總分二,高尚及與卑劣行,高尚之道現來樂,卑劣之道現來苦。”有關高尚善規之內容,在《二規教言論》中有極爲詳細的闡述,包括妙慧、穩重、有愧、不放逸、正直、誓言堅定、知恩、利他、信心、布施等。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如是說:“古人大德之二規,衆人對此不重視,甚多惡劣衆生中,高尚之行難明顯。雖此大地滿惡人,然自當持高尚行,如是行持則自己,自然獲得鹹圓滿。”古代大德的高尚善規,已爲今人忽視,故于衆多惡劣衆生當中,高尚行爲已難以明顯。雖然此大地上充滿惡人,然自己亦應守持高尚行爲,如是而行,自然能獲種種圓滿。所以,在任何環境中,皆應護持高尚之善規。 乙五、修持懷業引導衆生往生極樂世界:
今起我等師徒之會衆,依于稀有總集之事業,
懷柔心境善巧之方便,令衆往生樂國我心語。
從今開始,我等師徒之會衆,依靠稀有總集之懷業,以懷柔心境的善巧方便,使有緣衆生往生極樂世界,此爲我之心語。
“稀有總集”是描述懷業之功德;“懷柔心境”明懷業作用;“令衆往生極樂”是以懷業攝受衆生的最終目的。
1、事業分類:
(1)以本體而分,事業有息增懷誅四種,此是以饒益與製伏的差別而分類。
息業:即息滅疾病、外魔、罪障、怨敵、違緣、詛咒等;
增業:即增上壽命、福德、智慧、光色、眷屬、財富、權勢、威…
《《正法妙音》第一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