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护持高尚善规:
正法精华即是此善心,世法根本依赖利他行,
无愧谄诳恶行如毒弃,护持高尚善规我心语。
一切正法之精华即善心,成就世法之根本依赖利他行为,无愧谄诳之恶行如毒药般,必须舍弃,一切高尚善规皆须尽力护持,此为我心语。
正法精华即是此善心
一切佛法之精华,以二字概之,唯是“善心”。一切修行内容,唯一是修善心。扩展内在善心,广而充之,即成佛菩萨。大恩上师在《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中如是说:“三世一切诸如来,所有深广之法理,摄于善心善行中,诸具缘者当实修。”
为何佛法精华为善心?
因万法根源唯在我等心上,心善则一切善,心恶则一切恶。且以无欺法性力,心善即得安乐,心恶即遭痛苦。故一切安乐之根源唯此善心,唯于善心上安立。如是即知佛法之心要为善心。佛陀曾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宗大师也有名句:“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在《三主要道》中,宗大师将圣道关要归纳为出离心、菩提心与无二慧三者,此三者实则皆指一善心而已。从此角度,也可见圣道之心要即善心。
首要心要为出离心,即不耽著轮回的圆满、唯一向往出世间解脱的善心。以出离心摄持,一切身口意之行皆成趣向解脱之资粮。
第二心要为菩提心,即为利益一切有情,誓愿成佛之善心。菩提心乃大乘精华,以菩提心摄持,一切所作将成菩提正因,可令身语意一切善根辗转增上,乃至成佛之间永不穷尽。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发菩提心概括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部精华,乃有则皆足、无则皆缺之教言,犹如百病一药,万应丹般。余之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修法,也是为令自相续生起如意宝菩提心之方便而已,若不依靠菩提心则以种种途径也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若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则修持任何法皆成获得圆满佛果之因。”
第三心要为无二慧,即远离一切二取戏论的智慧,亦即胜义菩提心。以前,阿底峡尊者手痛时,就将手放到仲敦巴怀里说:“请你加持一下我的手,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阿底峡尊者唯一重视心地善良,在问安时也是说;“生起善心了吗?”一切教诲当中总着重强调:“心地要善良啊!”
一九九四年,大恩上师在美国华盛顿发表演讲时讲到:“佛教对于人类所起之作用无法衡量,无论是何种阶层人士皆不能忽略其宝贵价值,佛教最注重强调爱心、仁慈。当然,佛教所言爱心并非一般人所理解的狭隘爱心,而是真正具有无私利他的慈悲之心。若人人皆能将自己善良仁慈之心升华到真正无私之奉献,则人类社会将会充满和平友爱之气氛。否则,精神世界将成一片贫瘠的荒漠……”
世法根本依赖利他行
何为利他行?即于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以身口意利益他人的行为。首先不能有害人之心,不能说伤人之语,不能作损人之事。于此基础上,再尽己心、尽己力帮助他人,如是即为利他之善行。
大恩上师在《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中说:“贤善行为有二种,永断害他及根本,主要精勤求自利,即是声缘之行为;唯一成办利他事,六波罗蜜四摄法,恒时不舍而行持,即是菩萨佛行为。”
贤善行为有两种,即声闻缘觉之行为与菩萨佛陀之行为,前者为小乘善行,后者乃大乘善行。若能永远断除伤害他人以及害人之根本——不善等起,主要精勤寻求自己利益,此即声闻缘觉之行为;若一心一意作利他之事,恒时皆行持六度四摄的大乘法,此即佛菩萨的行为。如是即知,利他之行皆包括在六度四摄当中。
具体而言,即《三世佛语合而为一》中所言:“断除害他之行为,居士沙弥与比丘,开遮止作诸次第,当依如海律藏行。无论直接或间接,除利众生无他行,广大行为当依照,大乘藏中所说行。”如是约束己之身心,不妨害他人,不对他人造成任何一种伤害,应为佛教徒初步之善行。于此基础上,以一切方便饶益有情,如是便趣入大乘利他行。
为何世法之根本依赖利他行?
(1)于己而言,诚如《入行论》所说:一切世间安乐皆源自于利他,一切世间痛苦皆来自于自利。《释菩提心论》中说:“世间善恶趣,其爱非爱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损而生。”世间善趣的可爱果皆由利益有情作而生,世间恶趣的非爱果皆由损害有情而生。
比如,若杀害有情,自己由此而堕落三恶趣,即使作人亦感短寿多病之报;相反,若能救护有情生命,则由此而得善趣,且得健康长寿之安乐。
又如,假如对有情不与取,将来便遭贫贱;相反,对有情布施财物,以后便获富裕。
再如,若对有情嗔恚,即将感受容貌丑陋、内心不安宁、丧失理智等衰损。相反,若于有情慈悲,自己身心皆会获得安乐。
《入中论》说:“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夺,不忍令速堕恶趣,忍招违前诸功德,忍感妙色善士喜,善巧是理非理事,殁后转生人天中,所造众罪皆当尽。”所以,成就世间安乐之根本唯是利他的贤善行为。
(2)于整个人类和平安定而言,利他行也为根本之因素。
以前,何尚之对刘宋文帝如是建议:“如一百户乡村,有一人持五戒,即有一人行善;有十人持五戒,遂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去一恶,去一恶停一刑。若一刑停于家,则万刑停于国,此即陛下所言,轻取天下太平。”
大恩上师在加拿大弘法时,有记者问:“您此次从雪域不远万里来到西方,主要是为什么?”
上师回答:“将和平与安宁带给所有众生。”
记者进而问:“如何才能将和平安宁带给所有众生。”
上师说:“此当然非我个人所能成办,须依靠每个人的力量,无论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最重要的是须具一颗善良慈悲之心,大到整个世界的和平,小至一个家庭,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无不须从仁慈、友爱出发。每个国家不是都在提倡两个文明一起进步吗?所谓精神文明的基础也是善心吧!”
比如,家庭之安乐唯建立在利他行之上,只有父母慈爱、儿女孝敬、兄弟姐妹友爱,如是才可成就幸福家庭。若家庭成员人人皆具利他之心行,此家庭决定安乐。由此推广开来,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之和平安宁皆建立在利他之上,理皆相同。故上师说:“世法根本依赖利他行。”
无愧谄诳恶行如毒弃
无愧:即造作恶业,在上师三宝、具德者以及众人面前不感觉羞愧。《遗教经》上说:“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成唯识论》上说:“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所以,无愧者不羞耻罪过,由此滋长恶行。
《大乘庄严经论》中详尽宣说了无惭无愧之过失,以无惭愧,即会不断生起贪心等烦恼,或以嗔心趣入杀生等恶业,由此毁坏戒律,故于己之今生来世以及他人皆会造成损害,且会得六种呵斥:即以无愧毁坏有情以及自相续之戒律,自会生起后悔心而苦恼,此是为自己所呵;他人见自己不具功德,于己不会产生圆满之恭敬,此是为他人所呵;护法善神以及本师不会以之作为特殊护念之对境,此是为非人及本师所呵;会为行持正法的同梵行者以及十方人所呵。如是未来世转生在恶趣等无暇之处,而且会退失自相续已获之善法,亦会失坏未得之善法。由此无愧者身住痛苦,心处不悦。因此无愧烦恼是能毁我等的剧毒。
谄:《成唯识论》说:“云何谄?为罔他故,矫设异议,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所谓谄,即为欺骗他人,身口故现狡诈虚伪之行为。谄之体性即险曲不正直;谄之作用即不能接受教诲。内心谄曲之人,为取得他人心意或隐藏自己过失,常于身口外相上作种种虚伪之行。以如是谄曲之烦恼无法受持善知识与道友的教诲。
诳:《成唯识论》说:“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所谓诳,即为获取名闻利养,诈现有德之假相,以诡诈为性,以邪命为业。
《遗教经》上说:“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谄曲之心与道相违背,故应当内心质直,应知谄曲仅是欺诳。
龙树菩萨说:“若具谄诳等,则不能修持善法。”故此谄诳乃入道严重之障碍,如毒药般,毁坏我等。
虽然上师仅以无愧、谄诳为代表,实则包括相续中所有恶劣行为,皆须如去毒般舍弃。
护持高尚善规我心语
所谓高尚善规,即指高尚世间善规与出世间佛法之规。
为何须护持高尚善规?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世上行为总分二,高尚及与卑劣行,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有关高尚善规之内容,在《二规教言论》中有极为详细的阐述,包括妙慧、稳重、有愧、不放逸、正直、誓言坚定、知恩、利他、信心、布施等。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如是说:“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难明显。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获得咸圆满。”古代大德的高尚善规,已为今人忽视,故于众多恶劣众生当中,高尚行为已难以明显。虽然此大地上充满恶人,然自己亦应守持高尚行为,如是而行,自然能获种种圆满。所以,在任何环境中,皆应护持高尚之善规。 乙五、修持怀业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今起我等师徒之会众,依于稀有总集之事业,
怀柔心境善巧之方便,令众往生乐国我心语。
从今开始,我等师徒之会众,依靠稀有总集之怀业,以怀柔心境的善巧方便,使有缘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此为我之心语。
“稀有总集”是描述怀业之功德;“怀柔心境”明怀业作用;“令众往生极乐”是以怀业摄受众生的最终目的。
1、事业分类:
(1)以本体而分,事业有息增怀诛四种,此是以饶益与制伏的差别而分类。
息业:即息灭疾病、外魔、罪障、怨敌、违缘、诅咒等;
增业:即增上寿命、福德、智慧、光色、眷属、财富、权势、威…
《《正法妙音》第一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