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P28

  ..續本文上一頁多遍了,很多道理都明白了,但是還要坐一個半小時,幹什麼呢,俗話講的捧場,作影響衆,不至于讓外邊人看到講經的講堂,聽衆就兩叁個,恐怕沒什麼好聽的,而且聽著聽著人走光了,沒幾個人了,佛法的形象在社會大衆之中樹立不起來,所以有人發心出來,弘法利生,就有菩薩發心出來護持道場,流通佛法。你說哪個最重要,說老實話,通通重要,不分主次,在這個裏面是平等的,大家發心一樣,目標一樣,只不過方法不一樣而已。

  或現神足,有時候也示現個神通,神通不容易了,需要修行功夫的,但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是有這個能力的,就象覺明妙行菩薩,到這個世間來示現神通,教化衆生。總而言之,以種種不同的善巧方便利益一切衆生,幫助衆生離苦得樂,在這個裏面得大自在。

  所以下面說,隨意修習,無不圓滿,無論是上求佛道,還是下化衆生,對念佛人來說都是隨心所欲,我們不用擔心會忽略哪一方面,那有人說我現在不想出去幫助衆生,我只想老實念佛,也很好,好好念,將來往生作一個往生的好榜樣,現身說法,走的時候潇灑自如,還要讓社會大衆看到,這念佛不是騙人的,很好。你象前幾年這個中國四川的魏國興居士,就是個很好的樣子,他也不會說啥,也不會用其他方式利益衆生,但是表演,往生的時候非常自在,來去自如,說走就走,很多念佛人因此增長信心,很多不學佛的人,因此生起了信心。換一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這是一體的兩面。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總結上面這兩願。

  好,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個一段裏面有兩願,第叁十七衣食自至願,第叁十八應念受供願。

  這兩願也非常需要,衣食自至,往生到極樂世界衣食住行我們難免會擔心,也難怪我們習慣了,每一天吃叁餐,出門穿漂亮點,走路不要那麼累,最好每一天有人接送,住的房子豪華一點,生活舒適一點,這是人之常情,縱然現在這個科技發達,物質生活豐足了,依然有很多人衣食住行相當缺乏。那麼對學佛念佛同修來講,如果不是看得很開,認食住行也會給我們帶來困擾,有誰象顔回一樣每一天一箪水,一瓢飲,他歡喜不得了,這樣的人不多,對多數人來講還是需要的。但是對于真正明了人生的人來說,需要足夠就可以了,不要過份的奢求,這一願其實也是保證念佛人不用擔心衣食住行,將來往生不用擔心,說老實話,就是現前還沒有往生也同樣無需擔心,擔心是多余的。新加坡的同修福報非常大,大家有空到這個非洲難民營去看看,遠的不說,到印尼貧困的地方看看,哎呀新加坡的人真是生活在天堂。我們應該知足了,可是有時候還是感覺到缺了點什麼,不是缺了點菩提心,而是感覺出門這件衣服不夠漂亮,這雙鞋子不夠名牌,最近用的化妝品不夠新穎,事實上,我們的心促使我們不斷在膨脹欲望,這恰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困擾。所以真正明了人生,通達人生的人,人生知足就是福,還有多余的與大家共同分享,古人有句話,獨樂樂,不如衆樂樂,我有福報不要一個人享,與大家一起分享,一個人享會出問題,你想想那些人沒吃沒穿,看到這個人天天在享受,那些人天天心裏面很嫉妒,如果逼急了會铤而走險,這個社會上一些不法的現象,往往就是因爲貧富差距而造成的。那麼我們現前對于衣食住行的需求,不要隨意去置啊,能夠心滿意足就很好,每天吃得飽穿的暖,有現前這麼舒適的環境可以生活,還可以學習佛法,我們很幸福了。一件衣服可以穿10年,我說的是我自己,這件衣服可以穿30年,已經穿了10年了,也沒有感覺到有什麼不好,說老實話衣服越穿越舒服,天天換很別扭,新的衣服要試,還有個適應期,剛適應得感覺很舒服了不得已還要換,爲什麼要換,因爲要讓別人好看,這個衣服穿出去不合身了人家會笑話,以前老和尚說笑死人了,笑死了,他沒死,我們要知道穿衣服的真正功用第一個是知羞,第二個是禮節,衣著端莊大方樸素整齊給人的感覺是最好的,當然不是說不可以換衣服啊,有衣服還是可以常常換的,至少可以讓我們欣賞欣賞,但是不要爲此而給自己帶來困擾。這都是說在修學的過程中,會給我們帶來困擾的這些擔憂的事情,阿彌陀佛早給我們想到了,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這個衣服隨心所欲,不用去買,不用去裁縫,不用去選,念頭一動想穿什麼衣服,已經在身上了,想換馬上就換,不用擔心穿髒了要去洗,不用,吃飯也不用做,念頭一動,百味飲食通通現前,想吃什麼不用去買,我想新加坡的同修到極樂世界想最多的是榴蓮,到極樂世界最好最大的榴蓮,當然不是馬來西亞的,通通滿衆生所願,這是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啊,體現在這些細節上。

  下面,這是供佛,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自己吃好了也穿的也很不錯了,想哎呀留下一點供供佛吧。我們現在好像是這樣,極樂的菩薩天天頭一樁事情就是去供佛,把供佛擺在第一位,供佛實際上就是向佛去學習,佛並不需要這些,借這個機會親近佛而已。佛,我來供養你了,實際上借機會來沾沾佛的光,十方一切諸佛,極樂世界的菩薩,通通有機會供養,只要動一個念頭,一切諸佛通通供養,經上還說,假如你不想去供養,念頭一動,阿彌陀佛請十方諸佛把手伸到你面前,主動來接受供養,所以到極樂世界那個生活真是多姿多彩,非常豐富,這是說日常生活。

  再看下面這幾願是講環境的美好,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衆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這是第叁十九莊嚴無盡願。莊嚴就是我們常說的美好,所以這一願實際上就是說極樂世界具足無盡的美好,所有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極樂世界,要不然怎麼叫極樂呢?這是略舉幾個例子,你看國中萬物,所有一切萬物,莊嚴清淨光明華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沒有人把這些美好的事物一一的全部說出來,其諸衆生,雖具天眼雖然極樂世界的衆生有天眼,有天耳,有這樣殊勝的神通智慧,但是他們也沒有辦法把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說出來,如果有人能說出來,那就叫可思議啊,說不出來就不可思議,說老實話,極樂世界的莊嚴不但一般人說不出來,就是諸大菩薩也說不出來,真是經上說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無盡的美好,通通體現在極樂世界的生活中。

  再看下面經文,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裏。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于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段有兩願,第四十無量色樹願,第四十一樹現佛刹願。

  無量色樹,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極樂世界的樹,五光十色,都是彩色的,不象我們這裏的很單調,偶爾也會有點彩,人爲的,極樂世界的樹,經上說七寶行樹,這個樹有多高大呢,這個地方說個數目字,高或百千由旬。由旬是古印度的數字單位,一般說大由旬80裏,中由旬60裏,小由旬40裏,我們就說小由旬40裏,百千由旬這是大概的數字。下面具體說道場樹高400萬裏,道場就是阿彌陀佛講堂,大衆天天上課的地方,這裏的樹有多高呢,400萬裏,把這個樹砍下來架一座橋可以到月球上。那有人說,這麼高大的樹,我們到極樂世界看不到樹梢了,太誇張了,實際上呢我們要了解極樂世界的人身高大,你看經上說阿彌陀佛有多高大呢,觀無量壽經上給我們說個具體的數目字,佛身高60萬億我們聽清楚了60萬億那由他,那由他是千萬,後面是恒河沙,最後的單位同樣是由旬,阿彌陀佛身高60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有興趣的同修回去算一算,看算出來有多高。惟恐我們沒有辦法具體地去聯想,佛舉了個例子,佛眼,就是阿彌陀佛的眼睛,叁分開七分合,就這麼大的眼睛,我們看到的,有多大呢,佛眼如四大海水,佛眉間的白毫,我們看到佛眉心好像一粒珠子一樣白毫相,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象五座須彌山那麼大,須彌山我們不知道在哪裏,且說武吉知馬山(新加坡最大最高的),有五座武吉知馬山那麼大,只是佛眉心的一點點位置,你想,佛的面孔有多大。那有人說了,我們到極樂世界看不到阿彌陀佛的臉,佛告訴我們,每一個往生的衆生,身相都差不多,前面我們剛學過的身相平等,說極樂世界人身高大,樹如果沒這麼高大,那才是不成比例,實際上極樂世界的樹就跟我們在這邊看到的樹比例是一樣的,這是這個概念。這些樹有非常殊勝的功用,你看諸菩薩衆,每一個往生的人,雖然善根劣質,就是修行功夫再怎麼樣不好,也能了知,也能清清楚楚明了極樂世界的樹多少品種,乃至于多少類型,多少棵。單說樹容易,如果全都說上極樂世界無盡的莊嚴,好,不容易了。

  下面又說,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于寶樹間見。這一下不用擔心了,老和尚勸了,念佛的同修平常不要看電視,少看,你說很想看,怎麼辦?趕緊到極樂世界去,你看這地方講的就是電視,極樂世界天天放電視,極樂世界的寶樹的樹葉當中就在天天播放十方諸佛世界的新聞,最好的電視劇都在這個寶樹當中,不斷地重複,想看就看,不需要調頻道,念頭一動,我現在想看新加坡烏節路在幹什麼,這個念頭一動,就在極樂世界的寶樹叢中立刻顯現,而且是真實的。大家要注意了,我們現在很有可能正在極樂世界的寶樹當中被人觀看,所以爲了…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