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照顧新加坡學佛同修的形象,我們盡量表演的好一些,免得極樂世界菩薩說你看那個,那個XX人還要往生呢,你看現在聽經都那個樣子。的確是這樣,極樂世界用現在話講,那可真是高科技的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發達到極點,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科技跟他相比那是差得太遠,所以那是一個圓滿的國土,最爲幸福的家園,一切諸佛都勸衆生到那一邊去,這是略舉幾個例子,猶如明鏡,睹其面像,看得很清楚,而且是免費的,不需要衛星轉播,這是略舉莊嚴當中的寶樹爲例。
再看下面是舉其他的例子,我作佛時,所居佛刹,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是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徹照十方是說光明,我作佛時,所居佛刹,廣博嚴淨,極樂世界廣大沒有邊際,莊嚴無盡美好,清淨沒有絲毫汙染,光瑩如鏡,用個比喻來說明,極樂世界的萬物就象寶鏡一樣都放光明,這個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同樣我們這一邊也在極樂光明之中,如果有衆生有機緣能夠見到極樂之光,自然生稀有心,有人說我沒見到,前幾天有同修說他見到了,還拍了照片,我們常常遇到有學佛同修拍到佛光。前幾天有同修拿到他們拍到的佛光說要跟大家解釋一下,我看到之後我就問,我說你想聽真話還是假話,真話是什麼呢,真話這些很平常,而且有很多時候,很多人拿攝相機,你譬如從車窗往外面拍,這個閃光燈打在玻璃上反光,每一張都有佛光,這是真話,然後或者對著夕陽照出來的,雲彩很漂亮,每一張也都是佛光,還有陰天下雨的時候打雷閃電,拍出來也有這個效果,這是真話。假話是什麼呢,你太了不起了,你能見到佛光,稀有瑞相,當然我們不能排除有一些是真的拍到稀有瑞相,這是有的,我還曾經拍過,但是我們在佛經裏面看到這些現象是很平常,佛說的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必要放在心上,如果想拍,往生的時候帶個相機,到極樂世界有的是,拼著拍,這是很平常的事情嘛,這沒有必要那麼樣執著。見到這些不管是自然現象還是稀有瑞相,都知道,這些對我們來說都可以當作是一種境界,不要執著就是好境界,執著就變成障礙。那我們在此地所說的極樂世界的光是什麼光呢,實際上是心光,是彌陀本願之光。無量壽經展開字字句句都是極樂之光,我們見到了聞到了應當生稀有心,學習心,這才是我們現前得到的受用,這是光明遍照。
再看下面,第四十叁願寶香普熏,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衆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這一段是說極樂世界一切萬物都有奇妙的香味,實際上我們這一邊的萬物也都有奇妙的味道,只不過不一定是香味,這是什麼呢,本質的不同,西方極樂世界人心清淨,每個人善良,所以他的環境自然而然清淨莊嚴,不但花草樹木皆有奇異的香味,桌椅板凳一切萬物無不是具足這樣的奇特妙用。下從地際,下面從地際,地際啊就是我們講的地心,但是這個地球地心我們看不到,因爲它不是透明的,極樂世界是透明的,琉璃爲地,所以能看到地心也在放光,上至虛空,這中間的宮殿,宮是詩人居住的場所,殿是大家學習的課堂,辦公場所,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不能一一細說了,通通都是寶香所成,所以經上說極樂世界是香光莊嚴,光明,無盡妙香普熏。那麼在佛法裏面講的香光都是有表法的,香代表什麼呢?在很多這個佛前供的香爐,有時候會看到前面香盤有一個小的寫上戒定真香的佛案,戒定真香就是很好的說明在佛門裏面香的真實意義,實際上香是心香,我們的心清淨了,自然而然心性的香就流露出來了,這個實在對一般人來說不容易體會。據說虛雲老和尚晚年這個身體散發清香,老和尚的衣服一年洗一次,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頭,這個身上的油垢都很厚,但是親近老和尚的人都能感覺到老和尚身上散發一種奇妙的香味,不知道在哪裏買的,的確是這樣。當我們心清淨的時候也有這種效果,所以爲了我們這個劃算起見,不要買香水,修清淨心,心清淨下來可以省很多香水錢,自然而然從我們的身心流露出來的。香光莊嚴,光是什麼呢,一個人的氣質,這個世間人講磁場,一般人說氣質,比較明顯的講佛在大衆之中的確是光明顯赫,對一般人來說這是內在的涵養所流露出來的氣質,這就是香光莊嚴。
那麼前面這個四十叁願,都是阿彌陀佛爲十方一切衆生而發的大願,下面還有五願是爲十方世界發心的菩薩們特別發的大願,加持十方世界發心利益衆生的菩薩,他們雖然還沒有去極樂世界,現前就能得到這五願的加持。我們想不想現前就得到?沒人表態說明不想,如果想也很容易,發心舍已爲人,菩薩沒有別的,就是舍已爲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這個五願現前就能得到真實受用。有人說爲什麼阿彌陀佛爲菩薩發現前得受用的大願呢,因爲菩薩發心可貴,一切諸佛都贊歎,菩薩發心舍已爲人,一切諸佛都給予他鼓勵,所以阿彌陀佛同樣發大願加持這些菩薩。
我們先看第四十四願,我作佛時,十方佛刹諸菩薩衆,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叁昧,諸深總持。住叁摩地,至于成佛。這是第四十四普等叁昧願。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
菩薩,經上說的,菩薩發心不爲自身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發菩提心,舍已爲人,這就是菩薩,果然這樣發心現前就得到這樣的受用,十方佛刹諸菩薩衆,全包括了,聞我名已,就是聽聞到彌陀名號,彌陀本願,立刻就能得到這樣的受用,這面有叁個名詞,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叁昧,實際上這是念佛叁昧的別名,說了叁個是念佛叁昧叁種不同的境界,首先譬如我們發心念佛,頭一個念佛心得清淨,這是第一步,第二個呢再進一步得解脫自在,最終得普等,普就是普遍,等是平等,心地平等,真正契入諸佛菩薩的境界。我們換個說法,這叁種就是一個真正發心學佛的人現前所得到的真實受用,你譬如,我真正發心學佛了,學佛能得什麼好處,現前得什麼利益,頭一個利益不說不生煩惱,至少少生煩惱,有人說不對,我學佛這麼多年了還是天天生煩惱,你高興生有什麼辦法呢?佛教我們不要生我們還是要生煩惱,你說有什麼辦法呢?你說煩惱不是我要生的,我沒意思生煩惱,就是XX人天天惹我生煩惱,很多人常會這麼說,實際上沒有人可以讓我們生煩惱,只有我們下決心要生煩惱,才肯定生煩惱,日常生活當中很多事情並不是象我們情緒化以爲的一定要生煩惱發脾氣才可以處理,很多時候沒有必要,甚至于說什麼時候都沒有必要,但是,我們在很多時候都認爲非常有必要,而且非這樣不可,于是我們就煩惱了,有人說不行啊,他天天跟我吵架,我看他不順眼,佛說了叫忍啊,我也忍了,但是忍了這麼久他還是沒覺悟,他還是吵我,怎麼辦,再忍啊,實際上這不是個辦法,換一個角度有很多事情可以輕而易舉的去看待。古希臘有個哲學家叫蘇格拉底,很多人都熟悉,蘇格拉底他有個老婆,這個老婆很霸道,所以古希臘人有句諺語,說到XX人很霸道,就說是蘇格拉底的老婆,用她作代稱,天天跟他吵架,說吵架不對,她一個人吵,脾氣很爆,大事小事有事沒事總是拿他大罵一番,有人說這樣老婆還不離婚啊,如果現在可能早就拜拜了,可蘇格拉底他不但沒有離婚的概念,反而感覺到自己很幸福,每一次他老婆吵他,他都在那邊非常認真的聽,沒有一絲毫要生氣的樣子,她吵完之後,蘇格拉底就說你今天進步了,比昨天吵的更清楚,罵的更明白,來喝杯茶接著吵。你看,這是真正聰明人,所以能成爲一代大哲學家不是沒有原因的,心態非常好,我們想一想,我們在面對這些境緣的時候,與其跟他生煩惱,不劃算,你還不如坐下來冷靜地欣賞,他在那邊表演,說老實話很累,他已經很累了,你怎麼還忍心折磨他?太不慈悲了,應該怎樣呢,沏一杯上好的飲料,他這一邊吵完了,請他喝杯補一補身體,免得明天沒精神再吵。這才是智慧的處理方法,自己不用生煩惱,這樣過不了幾天,他也沒興趣吵了,他如果要真的還能堅持吵下去,哎呀,我們要恭喜你了,可能是第二個大哲學家,恐怕會超過蘇格拉底。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善于面對這樣的境緣,提升自己的境界,改變自己的心態,事實上生活中並沒有那麼多煩惱,我們本來可以讓心很清淨的,本來可以很自在的,很解脫的,可是我們往往給自己找了很多理由一定要讓自己不清淨不自在生煩惱,哎呀,真是古人說的,世間本無事,庸人獨自擾,是這樣。那麼念佛人呢,如果沒有這樣好的心態,不具備菩提的心態,覺悟的心態,這一句佛也會念得很苦,的確是這樣。不少同修說念佛,哎呀我現在念佛不敢念,在家裏念佛又是怎樣怎樣,出去念佛又怎樣怎樣,好像念佛是做地下工作的一樣,本來念佛是很開心的事情,很高興,以歡歡喜喜的心情面對生活,用念佛指導生活,我們的生活現前就可以得清靜,得解脫。更進一步,普等,心啊逐漸逐漸平等,這就是念佛叁昧的現前受用,叁昧,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正定,正常的享受,這才是正常的享受。
諸深總持。住叁摩地,諸深總持就是一切萬法,生活當中所有一切大大小小的一切事情,自己都能夠看得很清楚,不至于妄生煩惱,自已的心呢安住叁摩地,心地如如不動,能夠保持這樣下去,肯定成佛,菩薩就是這樣過生…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仁山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