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鑒▪P4

  ..續本文上一頁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又說,“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直看得上天下地,我處其間,須是做得人,才不枉了!莫說將第一等讓與人,自己卻做第二等,才這般說,便是自棄!所以孟子道,“自棄者,不足以有爲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到底重擔子要硬脊梁漢方才挑得起,須從志上立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工夫來!當這人欲橫流的時節,不是個剛毅的人,也斷乎立不住腳,記取孔子說的,“叁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甲、父子同德流芳千古

  範仲淹,少年喪父,又家貪,日食虀粥一角。勤苦讀書時,即以天下爲己任,常說,“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嘗問相士,“能作宰相否?”再問,“能作名醫否?”相士怪他前後兩問相差得太遠。他說,“因爲只有宰相和名醫,才可以救人。”相士歎道,“君仁心如此,真是宰相!”從政後,每感激論天下事,奮不顧身,因此士大夫矯厲尚風節,蔚爲一時的風氣。常想贍養族人,後爲宰相,即捐置良田千畝,稱爲義田。次子純仁,亦一代名相,嘗受父命,解麥到蘇州,麥脫售後。路見石曼卿。石說,“叁喪未葬。”就將麥金給了他。又說,“二女未嫁。再將麥舟給了他。純仁回見父親,說起曼卿事,“以麥金給他,還是不夠。”公說,“何不連舟也給他?”答曰,“與之矣。”公曰,“善!”範氏父子一心同德,真是千古的佳話了!

  乙、主賓喪志遺臭萬年

  蔡京,亦宋朝宰相,食用奢侈,無心爲國。將人乳飼豬,芝麻飼鵝鴨,綠豆飼牛羊,自己用珍珠八寶湯治馔,其他可想。幕客翟謙,也一樣的學他享受。宴會中有客言鴨舌湯美而補,謙稍示意,五百客湯就到;只因偶爾一言,便傷叁千余命。後蔡京遭貶竄。謙亦被藉沒家産,行乞餓死。

  十叁、修善

  我們身所做的事,口所說的話,心所想的念,都叫做業;由業而生的力,叫做業力。世間種種的受用,都是業力感召的。業力的連鎖作用,就是因果;世間一切事物,沒有一件不是受因果律之支配的。周安士說,“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應。”如想得身心安樂的福報,應先修集叁業清淨的善因。世間一切的罪惡,無非由十惡作成;對治十惡的,便是十善。修善的人,能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即身業清淨了。能夠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即口業清淨了。能夠不悭貪、不嗔恚、不邪見,即意業清淨了。一人的自業所感,造成一人所遭的禍福苦樂;衆人的共業所積,造成一時一地的治亂衰榮。我們所遇到的患亂,當然是我們自己的業力造成的,斷非偶然遭遇,不應怨天尤人,要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的惡業,才有個轉圜的辦法。

  甲、挽天心淨意修持有道

  俞良臣,名都,江西人。家貧教讀,奉行諸善。考試七科,都沒有中。四子叁女,先後去世。只留一子一女,那兒子又于八歲時失蹤了。妻因悲哭,雙目全盲。除夕,忽有一張姓者來訪,指出他的毛病,全在信根不深,所以生平的善行,都是敷衍浮沈,沒有一件著實的。力勸他收拾幹幹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不務名,不圖報,不論大小難易,務要實實落落,耐心行去,切不可自欺,便會有不測的效驗。說完,走到竈下不見了,原來是位司命之神,因他虔敬,故來指示。元旦,良臣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別號淨意道人。更在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從此一言一動,都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诳。一切善行,不論大小閑忙,歡喜行持。叁年過去,至萬曆二年,經同鄉推薦,入京就張江陵宰輔館。明年即登科,中進士。一日,在楊內監嗣兒中,發見失子。夫人因子舐眼,雙目重明。淨意還鄉,益力行善事。兒結婚後,連生七子,皆嗣書香。自己享壽到八十八歲。

  乙、陷人命識之抱恨無窮

  孫識之,虹縣人。友人周義夫,富而不儉,性兼橫暴。識之相勸,反被奚落,心裏懷恨說,我且看他失敗。後來識之登第,任本路司漕,按部到虹縣。適逢有人控告義夫在市打人,送司審勘。不料告者偶然身死,識之即坐義夫以謀殺罪,論死。數年後,識之移漕河北,盜寇作反,地方上秩序大亂起來,全家即死于亂事。在義夫恃財橫暴,固應遭敗,但識之竟因私怨,破他的家,而自己的家亦終于殘破了。

  十四、修福

  善因福果,惡因禍果,因果的理論雖然簡單,事象卻頗繁複。有因一念做成了極大善業,便消去了許多小惡的;有因一念做成了極大惡業,便掩盡了許多小善的。那爲善而惡終的,因今生善業尚未成熟,前生惡果已先熟了。爲惡而善終的,因今生惡業尚未成熟,前生善果已先熟了。只爲身口意叁業時刻造作不停的因,就有那善惡相間發生的果。果報有叁種:一是“現報”,即今生作善作惡,今生便受福受禍的,二是“生報”,即今生作善作惡,等到來生才受福受禍的,叁是“後報”,即今生作善作惡,等到多生以後,或無量劫後,才受福受禍的。叁者間錯,正如天地之大,使人難捉摸處。世人只看眼前,便不免積疑生惰,積惰更生疑,爲善之念就不堅了。須知善人得福,如大賈居貨,必日日見錢?只通盤打算,決定有十分便宜。所以在失意時,應生慚愧心,生忏悔心;在得意時,應生精進心,生慈悲心。

  甲、遇雲谷了凡畢竟不凡

  袁了凡,名黃,明朝人。曾遇孔某,依皇極經世法,爲他起數。預言他縣試得第十四名,郡試第七十一名,學試第九名,某年補廪,某年當貢,某年受職,任期二年半,壽到五十叁歲,無子。後來從縣考一直到出貢,孔某所說的都應驗了。這時了凡以爲萬事都由前定,還希求什麼,凡事一任宿命而已。後遇雲谷禅師,雲公將立命的道理警策他。于是他努力行善,陸續舉行叁千善行,作爲功名子壽的代價。從此孔某的預言就不靈了:預言說他只能出貢的、竟登第了,無子的、竟弄璋了,壽只五十叁歲的、竟活到七十四歲。從他遇孔某一事看,便知業力拘束的實征;從他遇雲谷一事看,更見業力轉變的方法。可知天定雖能勝人,人定亦能勝天的。

  乙、同遭際心變運程亦變

  豫章地方有雙生子,相貌既同,聰明文才如一。及應考,同時補博士弟子。娶後一年,同日生子。再應考,又同補饩。至叁十一歲,偕赴省試時,鄰居有美孀,私挑兄。被兄正色拒絕,並誡弟說,“你我貌同,恐再挑你,切莫作損德事!”弟竟私與婦通,並許考中後即娶她爲妻。婦亦不知有兄弟二人。到發榜時,兄得中。弟竟落第,又騙婦道,“我今雖中,待發甲後迎娶,更有光彩。”並稱短缺資斧,婦將積蓄盡給了他。明春,兄發甲,弟依然落第。婦日夕盼望,消息全無,抑郁成病而死。次年,弟的愛子忽夭折,因痛哭而盲,不久亦死。兄卻多子多孫,享受福祿。可見他們雖是雙生同命,但後來心地彼此有異,禍福也就從此兩樣了。

  十五、利人

  阿誰願意吃虧?個個想占便宜!但我們想占便宜,須從利人處下手,因爲利人亦即自利;莫向損人處進行,因爲損人亦即損己。須知宇宙間萬物流行不息,溯上去是無始的,推下去是無終的,無一時不前後相續,亦無一刻不大小相通。舉一人來說,由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關系,便有風俗的沿習、血統的遺傳、教育的培養,處處和全人類呼吸相應。舉一般來說,人民生命的保障,要有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組織,各組織又各有他應具的條件,食必需于農,住必需于工,而農工等又必互相爲助,才能夠生活。所以想一人安樂,必先要一國安樂;想一國安樂,必先要全世界安樂。現在是全世界都不安樂,因此沒有一個人得到安樂。其實從空間講,人類的關系是交遍互融的,則自他的界限應除;從時間講,相續不斷而不限于一生,則死生的苦惱應息。無奈世人的知見,橫則限于有限的空間,縱則限于有限的時間,把自己看得很小很小,錯認了狹小的假相爲我,把生命洪流上的一點假相認爲自己,于是逐境生心,循情造業,自私自利,盡找苦吃了。

  甲、發積糧將工代赈

  邵靈甫,宜興人,積殼數千石。遇著荒年,有人勸他出粜,靈甫說,“是圖利也。”有人勸他赈粥,又說,“是好名也。”他將所藏的谷盡數發出,做了兩件大有利于人的事。第一件,雇工築路,自縣至湖,計程四十裏,這對于地方上的交通,是關系極大的。第二件,又開浚橫塘水道,計程八十余裏,這對于各市鎮間的水上運輸,又發生了很大的效用。當他的計劃一提出,邑人爭來應募,所有饑民皆賴全活。靈甫只靠他個人的力量,利用積谷,開後來以工代赈的風氣,實在不能不令人佩服他的仁心仁術了。他活到九十幾歲,後代也十分發達,終于占了不少的便宜。

  乙、抛殘草招禍自戕

  宋時有經略府承差張某,奉上峰命,出外辦公。在驿舍止宿的時候,怪驿卒服侍不恭,心中懷恨。臨去,將飼馬的殘草抛棄井中,以爲自己此後不會再來的了。不久,再奉差過此,時當大暑,非常口渴,看見有井,趕去汲飲。往日丟在井中的殘草,尚留在那裏,他忘卻過去所種的惡因,飲時不及細看,草屑混在水中,哽喉氣塞而死。孟子說,“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張某存心害人,結果害了自己,這叫做出爾反爾。所以古人教人常要立在吃虧的地位,最初似乎吃虧,結果仍會得到大便宜的。

  十六、利物

  世間有生命的東西,人類之外,有在天空飛的,水中潛的,陸上走的,種類不可盡數,統名之曰動物。人和動物雖分靈蠢,但貪生怕死則同,愛戀親族則同,當殺戮而知苦痛則同。所不同的,人有智,物卻無智,人能言、物不能言而已。人力強,物力弱,人們要隨時保護,隨地愛護,使它們各得其所,才合天理。人類雖被稱爲萬物之靈,但絕無吃萬物之理。人類和動物,同禀生生之氣,同處天地之間,正如人有嫡子長子,又有幼子庶子,雖有長幼嫡庶之分,總是一般的骨肉,一樣地親切。試想個人因一毛之拔可使全體震驚,一艾之灸可使全…

《人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