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拈花微笑之意,抑尚有其他意義。
答:諸天以散花爲禮故印度以花爲供品,而供佛從之,拈花微笑,另一事也。
問:室中設佛像,遷居時應如何辦法。
答:宜焚香默禱之。
問:佛前燈油用罂粟油與酥油,何者爲宜。
答:宜用香氣之油。酥油,西藏供佛用之。
問:陳設佛像,朝夕瞻敬,但因環境所限,未能按時諷誦經號,如此功不唐捐否。
答:功不唐捐。
問:焚化紙錠並加誦經咒,而佛菩薩亦用此否。一般婦女往往以此表恭敬。但愚意此類終屬冥物,普濟孤魂則可。至于佛菩薩,決不用此,或代普濟亦未可知。質之高明,以爲然否。
答:供佛菩薩用金箔元寶差可,然不若用真銅銀元(均應加誦經咒)供之,供畢以購香燭或布施貧竊均可。
問:現在敝邑東城可灘海都庵,由學人等發起重建,而敝社(佛光社自去正創立在內,以募款不易,除大殿及四而圍牆外,余如內部裝修,一概盡力儉省,如念佛堂之西方叁聖供養壁中壁廚旁,再加石灰堆成雙龍搶珠,如此辦法,不知有無慢渎之罪。
答:但心念恭敬,即非慢渎。
問:七月中人民之點油燈益衆,蓋系紀念地藏菩薩聖誕,藉以廣照幽冥,皆使解脫,宅心之慈,俱堪崇拜。但蟲蝶喜明,鹹飛燈旁受熱墮下溺死油中,雖有燈罩之發明,然亦無濟于事,是欲救幽冥而反殺生矣。予意不然。幸告。
答:油燈供養乃普賢行願之一。(廣照幽冥其余義耳)至于設備未周,致殺害衆生,欲修福而反招罪,此亦娑婆業報劣下之征。但罪果不免,福亦不唐捐也。
問:後學皈佛自修,差堪勉勵,今爲謀生奔走他方,而家中佛堂香火不免疏忽。現在外面早晚功課如恒,而不便焚香,不知可否從省。
答:家中佛堂如不是另室者,既無人供,不如撤去爲宜,以免亵渎。在外既不便供香,默想供佛亦可。
問:有一種泥塑佛菩薩像,兒童作爲玩具,毀之既不可,棄之又不可,應如何辦法。
答:即使兒童供養成之。
問:刊有佛菩薩像之報章,在敬謹保存者,固屬不少,然棄之而包裹穢物者,亦所難免,亵渎聖像罪過不淺,應否設法改良。
答:宜改其式,使可折訂成書以便保存。
問:奉祀祖先不用錫箔,專念佛號或誦經咒記數于黃紙上焚化,何者爲宜。
答:奉祀之先祖,概是鬼道衆生。用箔是財供養,用黃紙紀念經佛焚化是法供養。何妨並用。
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內,有一段[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何故以衣服臥具醫藥供養菩薩。尤以醫藥,更屬不解。
答:菩薩在世原有身形,行住坐臥示同常人,佛製供養僧衆以此四事爲則,菩薩乃賢聖僧,故須依法供養。須知吾人依法盡誠供養,固不問菩薩之需要與否也。此四事皆是益人之物,菩薩自己即不用,亦可以之轉施,故無礙也。
問:華嚴經行願品廣修供養一段,內有[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句,此[供養如來]是否一專門名詞,解釋爲[行法供養即是供養佛]可否。
答:供養如來是一種行願,即是一件佛事,須行法供養能成就之。若但財供養,不足以當之也。
問:又廣修供養一段內,言各種供養俱不及法供養,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各種供養之百分千分,俱不及法供養一念功德,則優波尼沙陀分最微細之數目,當然不及一念法供養,何以置之譬喻之中。測其意,百分千分百千俱胝那由他分逐漸譬大,則以後當更大,何以反用微細之數目。是否因愈細則愈多,用以譬許多別種供養不及一念法供養否。又算分數分喻分是否解爲多至或少至不能算不能數不能譬喻。
答:百千俱胝那由他皆大數,迦羅算數喻優波尼沙陀分皆是小數,均言不及者,蓋以法供養超乎數量,非如財供養之有數量可計也。超乎數量者,不可思量,如虛空矣。
問:見之江報觀宗答張德威君有雲,[供佛之寶滿四天下,福固多也,不發菩提心,終成魔業。]多寶供養宜是世間福報,何以目爲魔業。斯說出何經典。
答:七寶供佛,乃六度之一度。前五是福,後一是慧。若但有福而無慧,乃有漏因也,故福盡還墮,豈非魔業。此語華嚴維摩法華玄義摩诃止觀諸皆部皆有之。
(四)忏悔
問:何爲忏悔。
答:于叁寶前發露已罪,痛責悔改,哀求證明,決不複作也。
問:或雲悔過能消滅從前罪過,信乎。
答:罪由心造,悔亦心作,心無二心,造時成過,悔時過滅,當然如是。若雲業報,則消滅與否殊未可必。若悔過之心能常相續,則惡因不生,惡緣不起,而報亦無隙可乘,久久德增,則感報之緣益微而至于消滅,報終可免。
問:或謂清淨一日,功德無量。其說然否。
答:但清淨二字,不免淆訛。若雲外無塵務煩擾,其人安閑無事,名爲清淨,則無量功德由何發生。其說不然。若雲終日辦諸善學,其心自如,名爲清淨,則一日之時雖少,其功德固多。若用心研究真理,忏悔往愆,淨一分障,增一分光,使性具本有之功德自然發生,其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雲一日清淨,功德無量也。
問:今有一人前作惡而後忏悔,論作惡則夙債須償,論忏悔則罪障應滅,來世相逢,果報如何。
答:現生作惡現世肯忏,即現身可以消滅若輕心忏悔,不能消重惡之罪,其惡報猶所不免。試看罪忏之如何耳,不得一言而盡判。
間:曾聞一善知識說,各各作業,個個受報。既是作過罪以後,再修福德去消滅罪業,恐辦不到。是則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豈非無用。
答:不然。業有一定得報,有不一定得報。不一定得報者,可忏除。一定得報者,不可忏除。雖不可忏除,而亦得減重爲輕,減苦增樂。豈得無用。
問:忏悔的真義,有謂是在佛前僅發露從前過惡,有謂是哀求佛菩薩赦罪。但是假若吾人有過,僅僅發露宣布即可無罪,似不能如此容易。不知究竟忏悔之真義應如何解釋。
答:忏悔是華梵兼舉之名詞,原具發露悔改兩義,非僅發露而已也。蓋發露則免人檢舉,悔改則勉勵自新,如此則前愆不續,後過不起,而惡業清淨矣。偈雲,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故求佛赦罪之說,非佛法也。所以在佛前者,求佛證明與哀矜耳。
問:小子當起念時,心知罪愆畏懼,而念卒不能滅,猶有時同起如是念。不知是妄是魔。念後忏悔,可能免愆乎。
答:念有善惡,惡不當念,善乃當念也。知而猶念,則念力強,而無法以製止之故也。忏悔亦製止之一法。他若念佛誦經禮拜,均是製惡之法。製止有效,則罪滅矣。
問:吾得弱症數年,身體衰極,家中人又不和,常發現最難忍受之事,未知是何業報,當作何忏悔,有何法可禳解之。
答:經雲若遇惡口者,說眷屬團诤報。此是前世惡口業報,念誦地藏經,足以忏除也。
問:友人張君已長齋,既而複肉食,近承友人勸誡,又茹素矣。渠自知前過欲行忏悔,有何忏悔經。
答:金剛經即是忏悔經,或心經亦可。又須多作放生功德。
問:前曾參與毀壞廟宇,今追思罪重,應如何忏悔。
答:掉轉轉頭來,竭力作護法宏法事業,即所以忏罪也。
問:往生淨土忏願儀雲,勸請有二義,一請說法,二請久住世。然諸佛住世說法均有定數,勸請何益。
答:諸佛隨衆生機而住世,爲度衆生而說法,俱非一定之數。縱有定數,請之亦必有益。謂我等宿世爲波旬眷屬時,有勸不說法勸入涅槃之罪。今勸請,即忏此罪也。
問:安士全書忏悔門忏除業障忏悔無始以來邪淫尊長六親之罪一段,可否能讀。如可讀。是否應于回向前讀之。
答:依普賢行次第,忏悔居四,回向居十,既系忏悔文,當然可讀,且應在回向前按普賢行次第,忏悔文應在禮拜供養後接讀之。
(五)回向
問:何爲發願。
答:于叁寶前陳述己願,立志修行,虔請加被令得圓滿也。
問:尚有回向,其式若何。
答:此包括在發願內,謂以所修善行功德回轉向于己所願處,令速成就也。叁處,一向佛果,令所行作成佛之資也。二向衆生,以己利施人也。叁向理性,不執事相也。
問:回向文及發願文,其末均以(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爲結。其意雲何。
答:即回向佛法僧叁寶之意。首句是佛,次句是聖僧,末句是法。
問:每日同一時間,先念佛後念觀世音菩薩。念佛祈往生,念菩薩祈消災解厄,目的不同,應如何回向。
答:應分別先後回向之,即念佛後作一次回向,念菩薩後再作一次回向。
問:誦地藏經,要超度亡親,及念佛行善,祈某人病愈,某人發心學佛,或某地難民脫苦,諸如此類,當一一分別作回向文口念否。抑以意念回向,便可達到。
答:意念回向,亦可達到。如要鄭重,須作文句口念之。
問:因事立願持白衣咒叁年,已滿二年,擬將尚有一年持誦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共離苦趣同生極樂,不知中途變更,有無不圓滿之過咎。
答:發願不妨廣狹兼舉。蓋神咒功德譬如燈火,熟食除暗,不妨並奏其效也。
問:求人口平安,以及往生淨土,回向文如何念法。
答:願以此功德,消除宿現業,增長諸福慧,圓成勝善根,所有刀兵劫,及與饑馑等,悉皆盡除滅,人民鹹安樂,臨欲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願共一切衆,同生極樂刹。
問:舍弟死後,鄙人爲之誦阿彌陀佛百萬聲助其往生但不知回向應用何文,其文何語。敬求法施。
答:我今稱念阿彌陀。百萬功德佛名號。惟願慈光垂攝受。令我弱弟速往生。
問:誦地藏藥師經,持地藏藥師名,亦應回向,而佛經上未見有回向語。何故。
答:佛經原是釋迦佛說法之記錄,當然不著後人誦者之回向語。今誦者無自己特別之願,可用普通回向偈代之。
問:最簡單之回向文,請示數則。
答:(一)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同生極樂國。或最後句改[皆共成佛道。](二)念…
《古農佛學答問卷四 (自利行願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