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拈花微笑之意,抑尚有其他意义。
答:诸天以散花为礼故印度以花为供品,而供佛从之,拈花微笑,另一事也。
问:室中设佛像,迁居时应如何办法。
答:宜焚香默祷之。
问:佛前灯油用罂粟油与酥油,何者为宜。
答:宜用香气之油。酥油,西藏供佛用之。
问:陈设佛像,朝夕瞻敬,但因环境所限,未能按时讽诵经号,如此功不唐捐否。
答:功不唐捐。
问:焚化纸锭并加诵经咒,而佛菩萨亦用此否。一般妇女往往以此表恭敬。但愚意此类终属冥物,普济孤魂则可。至于佛菩萨,决不用此,或代普济亦未可知。质之高明,以为然否。
答:供佛菩萨用金箔元宝差可,然不若用真铜银元(均应加诵经咒)供之,供毕以购香烛或布施贫窃均可。
问:现在敝邑东城可滩海都庵,由学人等发起重建,而敝社(佛光社自去正创立在内,以募款不易,除大殿及四而围墙外,余如内部装修,一概尽力俭省,如念佛堂之西方三圣供养壁中壁厨旁,再加石灰堆成双龙抢珠,如此办法,不知有无慢渎之罪。
答:但心念恭敬,即非慢渎。
问:七月中人民之点油灯益众,盖系纪念地藏菩萨圣诞,藉以广照幽冥,皆使解脱,宅心之慈,俱堪崇拜。但虫蝶喜明,咸飞灯旁受热堕下溺死油中,虽有灯罩之发明,然亦无济于事,是欲救幽冥而反杀生矣。予意不然。幸告。
答:油灯供养乃普贤行愿之一。(广照幽冥其余义耳)至于设备未周,致杀害众生,欲修福而反招罪,此亦娑婆业报劣下之征。但罪果不免,福亦不唐捐也。
问:后学皈佛自修,差堪勉励,今为谋生奔走他方,而家中佛堂香火不免疏忽。现在外面早晚功课如恒,而不便焚香,不知可否从省。
答:家中佛堂如不是另室者,既无人供,不如撤去为宜,以免亵渎。在外既不便供香,默想供佛亦可。
问:有一种泥塑佛菩萨像,儿童作为玩具,毁之既不可,弃之又不可,应如何办法。
答:即使儿童供养成之。
问:刊有佛菩萨像之报章,在敬谨保存者,固属不少,然弃之而包裹秽物者,亦所难免,亵渎圣像罪过不浅,应否设法改良。
答:宜改其式,使可折订成书以便保存。
问:奉祀祖先不用锡箔,专念佛号或诵经咒记数于黄纸上焚化,何者为宜。
答:奉祀之先祖,概是鬼道众生。用箔是财供养,用黄纸纪念经佛焚化是法供养。何妨并用。
问: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内,有一段[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何故以衣服卧具医药供养菩萨。尤以医药,更属不解。
答:菩萨在世原有身形,行住坐卧示同常人,佛制供养僧众以此四事为则,菩萨乃贤圣僧,故须依法供养。须知吾人依法尽诚供养,固不问菩萨之需要与否也。此四事皆是益人之物,菩萨自己即不用,亦可以之转施,故无碍也。
问:华严经行愿品广修供养一段,内有[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句,此[供养如来]是否一专门名词,解释为[行法供养即是供养佛]可否。
答:供养如来是一种行愿,即是一件佛事,须行法供养能成就之。若但财供养,不足以当之也。
问:又广修供养一段内,言各种供养俱不及法供养,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各种供养之百分千分,俱不及法供养一念功德,则优波尼沙陀分最微细之数目,当然不及一念法供养,何以置之譬喻之中。测其意,百分千分百千俱胝那由他分逐渐譬大,则以后当更大,何以反用微细之数目。是否因愈细则愈多,用以譬许多别种供养不及一念法供养否。又算分数分喻分是否解为多至或少至不能算不能数不能譬喻。
答:百千俱胝那由他皆大数,迦罗算数喻优波尼沙陀分皆是小数,均言不及者,盖以法供养超乎数量,非如财供养之有数量可计也。超乎数量者,不可思量,如虚空矣。
问:见之江报观宗答张德威君有云,[供佛之宝满四天下,福固多也,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多宝供养宜是世间福报,何以目为魔业。斯说出何经典。
答:七宝供佛,乃六度之一度。前五是福,后一是慧。若但有福而无慧,乃有漏因也,故福尽还堕,岂非魔业。此语华严维摩法华玄义摩诃止观诸皆部皆有之。
(四)忏悔
问:何为忏悔。
答:于三宝前发露已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也。
问:或云悔过能消灭从前罪过,信乎。
答:罪由心造,悔亦心作,心无二心,造时成过,悔时过灭,当然如是。若云业报,则消灭与否殊未可必。若悔过之心能常相续,则恶因不生,恶缘不起,而报亦无隙可乘,久久德增,则感报之缘益微而至于消灭,报终可免。
问:或谓清净一日,功德无量。其说然否。
答:但清净二字,不免淆讹。若云外无尘务烦扰,其人安闲无事,名为清净,则无量功德由何发生。其说不然。若云终日办诸善学,其心自如,名为清净,则一日之时虽少,其功德固多。若用心研究真理,忏悔往愆,净一分障,增一分光,使性具本有之功德自然发生,其功德不可思议。所以云一日清净,功德无量也。
问:今有一人前作恶而后忏悔,论作恶则夙债须偿,论忏悔则罪障应灭,来世相逢,果报如何。
答:现生作恶现世肯忏,即现身可以消灭若轻心忏悔,不能消重恶之罪,其恶报犹所不免。试看罪忏之如何耳,不得一言而尽判。
间:曾闻一善知识说,各各作业,个个受报。既是作过罪以后,再修福德去消灭罪业,恐办不到。是则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岂非无用。
答:不然。业有一定得报,有不一定得报。不一定得报者,可忏除。一定得报者,不可忏除。虽不可忏除,而亦得减重为轻,减苦增乐。岂得无用。
问:忏悔的真义,有谓是在佛前仅发露从前过恶,有谓是哀求佛菩萨赦罪。但是假若吾人有过,仅仅发露宣布即可无罪,似不能如此容易。不知究竟忏悔之真义应如何解释。
答:忏悔是华梵兼举之名词,原具发露悔改两义,非仅发露而已也。盖发露则免人检举,悔改则勉励自新,如此则前愆不续,后过不起,而恶业清净矣。偈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故求佛赦罪之说,非佛法也。所以在佛前者,求佛证明与哀矜耳。
问:小子当起念时,心知罪愆畏惧,而念卒不能灭,犹有时同起如是念。不知是妄是魔。念后忏悔,可能免愆乎。
答:念有善恶,恶不当念,善乃当念也。知而犹念,则念力强,而无法以制止之故也。忏悔亦制止之一法。他若念佛诵经礼拜,均是制恶之法。制止有效,则罪灭矣。
问:吾得弱症数年,身体衰极,家中人又不和,常发现最难忍受之事,未知是何业报,当作何忏悔,有何法可禳解之。
答:经云若遇恶口者,说眷属团诤报。此是前世恶口业报,念诵地藏经,足以忏除也。
问:友人张君已长斋,既而复肉食,近承友人劝诫,又茹素矣。渠自知前过欲行忏悔,有何忏悔经。
答:金刚经即是忏悔经,或心经亦可。又须多作放生功德。
问:前曾参与毁坏庙宇,今追思罪重,应如何忏悔。
答:掉转转头来,竭力作护法宏法事业,即所以忏罪也。
问:往生净土忏愿仪云,劝请有二义,一请说法,二请久住世。然诸佛住世说法均有定数,劝请何益。
答:诸佛随众生机而住世,为度众生而说法,俱非一定之数。纵有定数,请之亦必有益。谓我等宿世为波旬眷属时,有劝不说法劝入涅槃之罪。今劝请,即忏此罪也。
问:安士全书忏悔门忏除业障忏悔无始以来邪淫尊长六亲之罪一段,可否能读。如可读。是否应于回向前读之。
答:依普贤行次第,忏悔居四,回向居十,既系忏悔文,当然可读,且应在回向前按普贤行次第,忏悔文应在礼拜供养后接读之。
(五)回向
问:何为发愿。
答: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虔请加被令得圆满也。
问:尚有回向,其式若何。
答:此包括在发愿内,谓以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于己所愿处,令速成就也。三处,一向佛果,令所行作成佛之资也。二向众生,以己利施人也。三向理性,不执事相也。
问:回向文及发愿文,其末均以(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为结。其意云何。
答:即回向佛法僧三宝之意。首句是佛,次句是圣僧,末句是法。
问:每日同一时间,先念佛后念观世音菩萨。念佛祈往生,念菩萨祈消灾解厄,目的不同,应如何回向。
答:应分别先后回向之,即念佛后作一次回向,念菩萨后再作一次回向。
问:诵地藏经,要超度亡亲,及念佛行善,祈某人病愈,某人发心学佛,或某地难民脱苦,诸如此类,当一一分别作回向文口念否。抑以意念回向,便可达到。
答:意念回向,亦可达到。如要郑重,须作文句口念之。
问:因事立愿持白衣咒三年,已满二年,拟将尚有一年持诵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共离苦趣同生极乐,不知中途变更,有无不圆满之过咎。
答:发愿不妨广狭兼举。盖神咒功德譬如灯火,熟食除暗,不妨并奏其效也。
问:求人口平安,以及往生净土,回向文如何念法。
答: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除灭,人民咸安乐,临欲命终时,尽除诸障碍,愿共一切众,同生极乐刹。
问:舍弟死后,鄙人为之诵阿弥陀佛百万声助其往生但不知回向应用何文,其文何语。敬求法施。
答:我今称念阿弥陀。百万功德佛名号。惟愿慈光垂摄受。令我弱弟速往生。
问:诵地藏药师经,持地藏药师名,亦应回向,而佛经上未见有回向语。何故。
答:佛经原是释迦佛说法之记录,当然不著后人诵者之回向语。今诵者无自己特别之愿,可用普通回向偈代之。
问:最简单之回向文,请示数则。
答:(一)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同生极乐国。或最后句改[皆共成佛道。](二)念…
《古农佛学答问卷四 (自利行愿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