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七▪P3

  ..續本文上一頁業機明應竟。

  癸二約意業機明應二。初明叁毒,二結歎。子今初

  若有衆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多欲恚癡,是惡。常念、恭敬,是善。此二爲機,得離(叁毒)即是應也。事欲事恚,局在欲界。事癡,皆通叁界。理叁毒者,二乘以耽真爲欲,畏俗爲嗔,不了生死涅槃如幻爲癡。出假菩薩以遊戲神通爲欲,诃厭二乘爲嗔,不達中道爲癡。地前菩薩以中道似愛爲欲,雙舍二邊爲嗔,無明未破爲癡。乃至等覺後心,猶有微細無明未破,即有微細欲恚未除。今由大悲菩薩從初發心,觀此貪嗔癡等煩惱,皆是因緣生法,一一即空假中。即空故,離凡夫叁毒。即假故,離二乘叁毒。即中故,離菩薩叁毒。成就不可思議叁種善根。亦是成就不可思議大貪大嗔大癡法門。故令常念恭敬之者,隨解偏圓,隨行淺深得離,亦有種種差別,究竟歸于無差別也。

  子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衆生,常應心念。

  二約意業機明應竟

  癸約身業機明應二。初明二求,二結歎。子今初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衆人愛敬。

  求男求女,獨標女人者,女人以無子爲苦。夫主所棄,並婦(同伴)所輕,旁人所笑故也。禮拜供養,是機感。便生男女,是普應也。法門解者,四教未證實理,皆名女人。四教各論慧男定女。良由大士先證權實男女,故能爲增上緣,令諸行人各得成就諸定慧也。又欲界有慧無定,是狂男。無色有定無慧,是癡女。四禅定慧均平,如福德男端正女也。然男無破惑之功,女無出生無漏之力,此亦無用男女。藏通兩教二乘,慧能斷見思惑,是幹事之男。定能發生無漏,是育嗣之女。然慧不能破無明見佛性,則男而不男。定不能懷中道子,則女猶石女。故大經雲,二乘定多慧少,不見佛性。菩薩慧多定少,亦不見佛性也。唯別教初地,真明慧發,無緣慈成,乃名真正男女。圓教初住見中道時,定慧具足,男女相滿。故男名福德,是有定之慧。女名端正,是有慧之定也。

  子二結歎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唐捐,謂虛棄。此句兼釋疑也。亦有禮拜不得男女者,唯由機淺(誠心不足)故所求未遂。而禮拜之福,終必不失也。二別答竟。

  壬叁勸持名答叁。初勸持,二格量,叁結歎。癸今初

  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上說觀音得名因緣,其力廣大。既不辨形質,但是述名論德。若欲歸(依)崇(敬),宜受持名號,故結勸持名也。良由萬德洪名。稱實所召。只此一名一字,法爾具足叁千性相,叁谛妙理。法爾圓收頓、漸、偏、圓、權、實妙智。法爾理智本自不二。不二而二,理智宛然。舉一假名,則一切假名,一切實法,一切國土,無不歸趣此假名中。(所謂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是也)是故聞名功德,已自不可思議。受持功德尤不可思議也。持名既爾,想彼正報依報,亦複如是。故知阿彌陀經,觀無量經,與此妙經,同一圓頓甚深希有法門。無有優劣。

  癸二格量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于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于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文有四意。一格量本,二問,叁答,四正格量也。格量本中,共舉四多:六十二億恒沙(菩薩),是福田多。受持,是持名多。盡形,是時節多。飲食等四事供養,是(福德)種子多。以此四爲格量本也。問答可知。(即佛言,是善男女功德多否?無盡意答,甚多之文。)正格量中,還舉四少以格(量)四多。但一觀世音,則福田少。持名亦少。(僅持一名)乃至一時,則時少。禮拜供養,不言四事,則種子少。而功德正等無異。良由真如實際,一多無性,本自平等故也。觀音證此實際故,一則非一,與多正等。六十二億(菩薩)證此實際故,多則非多,與一正等。一中解無量,故說六十二億(菩薩)。無量中解一,故說觀世音耳。占察經雲,能聞我名者,即爲聞十方佛名。亦是此意。

  癸叁結歎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初番問答,明衆生叁業顯機爲境。(菩薩)法身靈智冥應。境智因緣,名觀世音竟。

  庚次番問答亦二。初問,二答。辛今初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問有叁意。一雲何遊(化),是問身業。二雲何說(法),是問口業。叁方便雲何,是問意業。即是(菩薩)叁輪不思議化。亦名叁不護叁無失也。不思議化者,化作佛身,亦即化作佛口佛心。乃至化作執金剛神,亦化作金剛心口。雖屈曲(無微不至)利物,而于法身智慧無所損減。故淨名雲,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不動而動,名不思議化也。不護者,住不思議圓普法門。實不作意計校籌量,次第經營。(此爲菩薩無作妙力)譬如明鏡,隨對即現。無有分別,亦無前後。無失者,衆生根機不同,淺深有異。觀音雖不作念逗機,而逗機無失。契當前人,冥會事理也。(菩薩久證妙覺極果,故得同佛叁業無失也。)

  辛二答叁。初別答,二總答,叁勸供養。壬今初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爲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爲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爲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爲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爲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爲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爲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爲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爲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爲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爲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各)婦女身而爲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爲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爲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爲說法。

  應以(何身得度)之言, 答意業方便,能知機宜。現身,答身業。說法,答口業。叁業本不相離也。此中別明叁十叁身。若並人及非人,則是叁十五身。總而言之,止是(現)十法界身耳。不言菩薩身者,正就菩薩法界,廣明現馀九法界像。以顯十界互具,重重無盡也。若有國土衆生者,實報方便同居叁種國土十法界機也。實報土中,純以菩薩而爲衆生,唯有一佛界機。方便土中,有九種衆生。謂藏教二乘無學,通教叁乘斷通惑人。別叁十心,圓教十信也。有二種機,一是佛界機,二是菩薩界機也。同居土中,具足九界衆生及十界機。對機設應,具須十界佛身。既現梵王,理應亦現光音遍淨二王。既現帝釋,理應亦現夜摩兜率化樂叁王。自在,即欲界主。大自在,即四禅主。既雲毗沙門,(四王天之北方天王)亦必現馀叁天(王)。既雲小王,亦必應現四種輪王。既雲人非人等。言人,則老少貴賤,何所不收。言非人,則地獄鬼畜,何所不收。故下文雲,以種種形,遊諸國土。但可意知,豈可言盡。爲說法者,隨其所堪,(受)或權或實,或頓或漸,或顯或密。令得權實四益,究竟終歸一實益耳。

  壬二總答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

  前別答叁十五身,文廣而意狹(略)。此總答如是功德,文狹而義廣。以種種形,則不止叁十五身。遊諸國土,則不局娑婆世界明矣。

  壬叁勸供養二。初勸,二受旨。癸今初

  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既名觀世音,亦名施無畏者,從德受名。德既無盡,名亦(應)無盡也。

  癸二受旨六。初奉命,二不受,叁重奉,四佛勸,五受已轉奉,六歎結。子今初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

  衆寶珠璎珞者,衆寶間珠,共爲嚴飾也。(珍寶璎珞而言)法施者,財即是法。財是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叁谛一心,一切具足。于法平等,于財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也。

  子二不受

  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約事,則無盡意奉命供養,(謂白佛供養)我未奉命,故不肯受。禮應遜讓也。約表法,(菩薩無作妙力)則不受叁昧廣大之用,故無所受。

  子叁重奉

  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我爲四衆故施,仁(者)愍四衆而受。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受亦何妨,故重奉也)

  子四佛勸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佛言):正以(無盡意)菩薩爲物故施,(汝)亦應爲物故受也。

  子五受已轉奉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只一法施璎珞,分作二分,表一實相,舉體作事理二…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