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P3

  ..续本文上一页业机明应竟。

  癸二约意业机明应二。初明三毒,二结叹。子今初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多欲恚痴,是恶。常念、恭敬,是善。此二为机,得离(三毒)即是应也。事欲事恚,局在欲界。事痴,皆通三界。理三毒者,二乘以耽真为欲,畏俗为嗔,不了生死涅槃如幻为痴。出假菩萨以游戏神通为欲,诃厌二乘为嗔,不达中道为痴。地前菩萨以中道似爱为欲,双舍二边为嗔,无明未破为痴。乃至等觉后心,犹有微细无明未破,即有微细欲恚未除。今由大悲菩萨从初发心,观此贪嗔痴等烦恼,皆是因缘生法,一一即空假中。即空故,离凡夫三毒。即假故,离二乘三毒。即中故,离菩萨三毒。成就不可思议三种善根。亦是成就不可思议大贪大嗔大痴法门。故令常念恭敬之者,随解偏圆,随行浅深得离,亦有种种差别,究竟归于无差别也。

  子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二约意业机明应竟

  癸约身业机明应二。初明二求,二结叹。子今初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求男求女,独标女人者,女人以无子为苦。夫主所弃,并妇(同伴)所轻,旁人所笑故也。礼拜供养,是机感。便生男女,是普应也。法门解者,四教未证实理,皆名女人。四教各论慧男定女。良由大士先证权实男女,故能为增上缘,令诸行人各得成就诸定慧也。又欲界有慧无定,是狂男。无色有定无慧,是痴女。四禅定慧均平,如福德男端正女也。然男无破惑之功,女无出生无漏之力,此亦无用男女。藏通两教二乘,慧能断见思惑,是幹事之男。定能发生无漏,是育嗣之女。然慧不能破无明见佛性,则男而不男。定不能怀中道子,则女犹石女。故大经云,二乘定多慧少,不见佛性。菩萨慧多定少,亦不见佛性也。唯别教初地,真明慧发,无缘慈成,乃名真正男女。圆教初住见中道时,定慧具足,男女相满。故男名福德,是有定之慧。女名端正,是有慧之定也。

  子二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唐捐,谓虚弃。此句兼释疑也。亦有礼拜不得男女者,唯由机浅(诚心不足)故所求未遂。而礼拜之福,终必不失也。二别答竟。

  壬三劝持名答三。初劝持,二格量,三结叹。癸今初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上说观音得名因缘,其力广大。既不辨形质,但是述名论德。若欲归(依)崇(敬),宜受持名号,故结劝持名也。良由万德洪名。称实所召。只此一名一字,法尔具足三千性相,三谛妙理。法尔圆收顿、渐、偏、圆、权、实妙智。法尔理智本自不二。不二而二,理智宛然。举一假名,则一切假名,一切实法,一切国土,无不归趣此假名中。(所谓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是也)是故闻名功德,已自不可思议。受持功德尤不可思议也。持名既尔,想彼正报依报,亦复如是。故知阿弥陀经,观无量经,与此妙经,同一圆顿甚深希有法门。无有优劣。

  癸二格量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否?”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文有四意。一格量本,二问,三答,四正格量也。格量本中,共举四多:六十二亿恒沙(菩萨),是福田多。受持,是持名多。尽形,是时节多。饮食等四事供养,是(福德)种子多。以此四为格量本也。问答可知。(即佛言,是善男女功德多否?无尽意答,甚多之文。)正格量中,还举四少以格(量)四多。但一观世音,则福田少。持名亦少。(仅持一名)乃至一时,则时少。礼拜供养,不言四事,则种子少。而功德正等无异。良由真如实际,一多无性,本自平等故也。观音证此实际故,一则非一,与多正等。六十二亿(菩萨)证此实际故,多则非多,与一正等。一中解无量,故说六十二亿(菩萨)。无量中解一,故说观世音耳。占察经云,能闻我名者,即为闻十方佛名。亦是此意。

  癸三结叹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初番问答,明众生三业显机为境。(菩萨)法身灵智冥应。境智因缘,名观世音竟。

  庚次番问答亦二。初问,二答。辛今初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问有三意。一云何游(化),是问身业。二云何说(法),是问口业。三方便云何,是问意业。即是(菩萨)三轮不思议化。亦名三不护三无失也。不思议化者,化作佛身,亦即化作佛口佛心。乃至化作执金刚神,亦化作金刚心口。虽屈曲(无微不至)利物,而于法身智慧无所损减。故净名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不动而动,名不思议化也。不护者,住不思议圆普法门。实不作意计校筹量,次第经营。(此为菩萨无作妙力)譬如明镜,随对即现。无有分别,亦无前后。无失者,众生根机不同,浅深有异。观音虽不作念逗机,而逗机无失。契当前人,冥会事理也。(菩萨久证妙觉极果,故得同佛三业无失也。)

  辛二答三。初别答,二总答,三劝供养。壬今初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各)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应以(何身得度)之言, 答意业方便,能知机宜。现身,答身业。说法,答口业。三业本不相离也。此中别明三十三身。若并人及非人,则是三十五身。总而言之,止是(现)十法界身耳。不言菩萨身者,正就菩萨法界,广明现馀九法界像。以显十界互具,重重无尽也。若有国土众生者,实报方便同居三种国土十法界机也。实报土中,纯以菩萨而为众生,唯有一佛界机。方便土中,有九种众生。谓藏教二乘无学,通教三乘断通惑人。别三十心,圆教十信也。有二种机,一是佛界机,二是菩萨界机也。同居土中,具足九界众生及十界机。对机设应,具须十界佛身。既现梵王,理应亦现光音遍净二王。既现帝释,理应亦现夜摩兜率化乐三王。自在,即欲界主。大自在,即四禅主。既云毗沙门,(四王天之北方天王)亦必现馀三天(王)。既云小王,亦必应现四种轮王。既云人非人等。言人,则老少贵贱,何所不收。言非人,则地狱鬼畜,何所不收。故下文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但可意知,岂可言尽。为说法者,随其所堪,(受)或权或实,或顿或渐,或显或密。令得权实四益,究竟终归一实益耳。

  壬二总答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前别答三十五身,文广而意狭(略)。此总答如是功德,文狭而义广。以种种形,则不止三十五身。游诸国土,则不局娑婆世界明矣。

  壬三劝供养二。初劝,二受旨。癸今初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既名观世音,亦名施无畏者,从德受名。德既无尽,名亦(应)无尽也。

  癸二受旨六。初奉命,二不受,三重奉,四佛劝,五受已转奉,六叹结。子今初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众宝珠璎珞者,众宝间珠,共为严饰也。(珍宝璎珞而言)法施者,财即是法。财是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一心,一切具足。于法平等,于财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也。

  子二不受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约事,则无尽意奉命供养,(谓白佛供养)我未奉命,故不肯受。礼应逊让也。约表法,(菩萨无作妙力)则不受三昧广大之用,故无所受。

  子三重奉

  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我为四众故施,仁(者)愍四众而受。以无所受而受诸受。(受亦何妨,故重奉也)

  子四佛劝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佛言):正以(无尽意)菩萨为物故施,(汝)亦应为物故受也。

  子五受已转奉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只一法施璎珞,分作二分,表一实相,举体作事理二…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