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P2

  ..续本文上一页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毗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或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是菩萨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众生,各得所知。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现声闻形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现辟支佛形而为说法。应以菩萨形得度者,现菩萨形而为说法。应以佛形得度者,即现佛形而为说法。如是种种,随所应度而为现形。乃至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华德,妙音菩萨摩诃萨,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示现三十四凡身,四圣人身。结成六道十法界耳。此明菩萨以难思力随类通经。

  己二问答所住三昧又二。初问,二答。庚今初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深种善根。世尊,是菩萨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变现,度脱众生?

  深种善根,领(解)前宝钵伎乐供佛之事。住何三昧,正问现十界身宏法之由也。

  庚二答

  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三十方宏经竟

  戊四二土得益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与妙音菩萨俱来者八万四千人,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无量菩萨,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三昧及陀罗尼,体一而用异。寂用名三昧,持用名陀罗尼。又,色身变现名三昧,音声辨说名陀罗尼。只是圆定圆慧耳。既能现身,必能说法。谓(三昧陀罗尼)无次第亦可。据药王品中,先得三昧,焚身供佛,乃得总持(即陀罗尼)。谓有深浅亦可。(指所得三昧陀罗尼有深或浅)今约二土言之。俱来菩萨是净土人,福胜于智,故但得三昧。此界菩萨是秽土人,忍智力强,故兼得总持。

  戊五还归本国

  尔时妙音菩萨摩诃萨,供养释迦牟尼佛及多宝佛塔已。还归本土,所经诸国,六种震动。雨宝莲华,作百千万亿种种伎乐。既到本国,与八万四千菩萨围绕至净华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饶益众生。见释迦牟尼佛,及见多宝佛塔,礼拜供养。又见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及见药王菩萨,得勤精进力菩萨,勇施菩萨等。亦令是八万四千菩萨,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戊六闻品进道

  说是妙音菩萨来往品时。四万二千天子,得无生法忍。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得无生忍,开佛知见也。(入圆初住位也)得法华三昧,增道损生也。华德正是当机,故得益倍深。天子先已根净,今悟圆因。(证圆初住)故知正说、流通,节节皆有种熟脱益。功用不殊也。释妙音品竟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观者,能观之智,即一心三智也。世音者,所观之境,即十法界机也。境智双举,感应合标,故名为观世音。菩萨义如前释。普者,遍也。门者,能通义也。用一实相,开十普门,无所障碍,故称普门。略明十义:一慈悲普,二宏誓普。三修行普,四断惑普,五入法门普,六神通普,七方便普,八说法普,九供养诸佛普,十成就众生普。普门之义,何可穷尽,略举十义,以示其端耳。但观现前一念心性,法尔具足三千性相,即空即假即中,正是无作四谛妙境。缘此妙境而起慈悲,慈悲则普。立宏誓愿,宏誓则普。依此修行,一行一切行,故修行普。依此断惑,一断一切断,故断惑普。依此入法门,一法门一切法门,故入法门普。依此而起神通,即是无记化化,故神通普。依此而起方便,遍逗十界权实顿渐种种机缘,故方便普。依此说法,一音遍报众声,故说法普。依此供养诸佛,三世诸佛悉受其供,故供养普。依此成就众生,法界群机皆得四益,故成就普。一切众生心性无减,是理即普门。闻而生解,是名字即普门。圆伏五住,是观行即普门。清净六根,是相似即普门。开示悟入,是分证即普门。法界洞彻,穷源尽性,是究竟即普门也。释名竟。

  此品因昙摩罗谶法师教河西王沮渠蒙逊诵之除病。所以流通别行。良由观音大士与此方尤有缘故。智者大师亦别说玄义及义疏各有二卷。玄义亦作五重。谓人法为名,灵智合法身为体,感应为宗,慈悲利物为用。流通醍醐味为教相也。

  普门品入文为二。初问答,二闻品功德。

  戊初中二。初长文,二偈颂。己长文有两番问答。庚初番为二。初问,二答。辛今初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者,说东方菩萨竟,次应说西方菩萨时也。无尽者,境也。意者,智也。即一心三智也。(此菩萨)智契于境,境随于智,名无尽意。而作是言者,具(福德智慧)二庄严,故能问也。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者,若就众生(边言),则以善恶两机为因,圣人(菩萨)灵智慈悲为缘。若就菩萨(边言),则以观智慈悲为因,众生机感为缘也。

  辛二答三。初总答,二别答,三劝持名答。即大佛顶经所明十四无畏也。今初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标十法界种种机也。受诸苦恼,明别业所感果报各不同也。自有一人受一苦。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多人受多苦。今显人多苦多,并为菩萨与拔之境也。遭苦由于二世之恶。闻名即是二世之善。一心称名,有事有理。如此善恶,合为机感也。即时观其音声者,应之速也。皆得解脱者,应之普也。一心称名,即思修二慧。事一心者,谓念念相续,不起杂想。理一心者,了知此心,非自他共。亦非无因。(即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能称所称,体是法界也。(所谓以法界心,称法界名也,)事一心,解脱事难。理一心,解脱理难。随感必应,如啐啄同时。若夫称唱累年,不蒙寸效者,只由未臻事一心故。然亦能作未来得度因缘。故虽散心一称名号,功无虚弃。但效有迟速耳。

  壬二别答三。初约口业机明应,二约意业机明应,三约身业机明应。癸初中二。初明七难,二结叹。子初又七。初火难至七怨贼难。丑今初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持名是善,入火是恶。善恶合为机感。威神力故,火不能烧,即是应也。果报火,下从地狱,上至初禅,皆论机应。恶业火,下从地狱,上至非想(天)皆论机应。烦恼火,下从地狱,上至等觉,皆论机应也。

  丑二水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水漂是恶,称名是善。以此为机,得浅是应也。果报水,下从地狱,上至二禅。恶业水,通三界。烦恼水,通九界。并论机感。

  丑三罗刹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罗刹难,亦是风难。果报罗刹,在欲界。恶业罗刹,遍三界。烦恼罗刹,通九界。又,果报风,至三禅。恶业风,遍三界。烦恼风,通九界。各论机应,并可例解。

  丑四刀杖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丑五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鬼难例前罗刹可解。言大千满中者,假使之辞。意显烦恼恶鬼,弥满(其中),唯称名能降伏之。

  丑六枷锁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有罪,是现世恶,无罪(蒙难),是过去恶。在手曰杻。在足曰裓。在头曰枷。连身曰锁。封名为检。缚名为系。果报枷锁,在欲界。恶业枷锁,遍三界。烦恼枷锁,通九界也。

  丑七怨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大千满中,亦假设之辞。夺命曰冤。劫财名贼。果报冤贼,在欲界。恶业冤贼,遍三界。烦恼冤贼,通九界。观心释者,大千满中冤贼,无始烦恼种子,集在第八藏识中也。有一商主,第六识也。诸商人,遍行、别境及诸善心所也。重宝,出世三乘法也。经过险路,诸对治法与诸烦恼相遇也。其中一人,或是胜解,或是善慧,或是信也。一心称名,四教闻思修慧也。俱发声者,心王与诸善心所决相应也。即得解脱者,证于四教所诠理也。又此七难,即表众生身有六大。火即火大。水即水大。风即风大。刀杖枷锁,皆即地大。三千大千,以表空大。罗刹冤贼,以表识大。观音菩萨观此六大,皆如来藏,一一即空假中。自既解脱,故能令他解脱。众生迷此六大之性,枉受果报恶业烦恼诸难。然正迷时,性德无改,原与菩萨体同。故闻名称念,随其解有偏圆。行有浅深。所得四教四益,亦有差别。究竟终得一切种智,则无别也。初明七难竟

  子二结叹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巍巍者,高显也。(菩萨)功超九界故高。名彰三土(同居、方便、实报)故显。初约口…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