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P4

  ..续本文上一页因也。奉二佛者,表以二(圆)因趣二果也。理圆即法佛,事圆即报佛。还以二佛表二果也。(多宝佛塔表法佛,释迦表报佛也。)

  子六叹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初长文竟

  己二偈颂。什公不译,故旧本皆无。文句义疏亦皆不释。续高僧传云,偈是闍那掘多所译。今流通本既并增入。故科註中。依慈云师所分之科而消释之。大科为三。初双颂两问,二双颂两答,三双颂两劝。庚今初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 名为观世音。

  初句,叹佛德。次句,双含二问。(初总问,二别问。)后二句,别颂初问也。

  庚二双颂两答二。初加颂总叹行愿,二别颂两答。辛今初

  具足妙相尊, 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 善应诸方所,

  宏誓深如海, 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 发大清净愿。

  初二句,经家叙辞。次六句,佛正答也。汝听者,诫令生(闻思修)三慧也。观音行者,一心三智,观十界音。令无量苦,一时解脱。即已成利他行也。善应诸方所者,不动真心,垂形三土,(同居、方便、实报)三十二应,处处现往。即普门神通力也。此二句,总叹所剋(证)真应二身也。宏誓深如海者,明其初发心时,缘于无作四谛。故横该十界,竖彻三谛,广且深也。历劫等者,明其中间以行填愿,所经时久,所侍佛多,所发愿大。故得成今真应二身。譬如水涨船高,泥多佛大也。

  辛二别颂两答二。初颂前答,二颂后答。壬初中二。初颂总答,二颂别答。癸今初

  我为汝略说, 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略说者,举要而言也。闻名故称,口业机也。见身故礼,身业机也。心念,意业机也。诸有,二十五有也,(合之,即为三界也)

  癸二颂别答二。初颂七难,二颂三毒二求。子初中十二。初第一火难至十二加颂雷雨难。丑今初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念彼观音者,若就佛说,观音为彼。即约师弟,假分彼此。若就众生念彼观音,即约感应,暂分彼此。师弟感应,无非法界。能所宛然,能所斯绝。众生念自心中之彼观音,观音应自心中之彼众生。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丑二颂第二水难

  或漂流巨海, 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丑三加颂堕须弥难

  或在须弥峰、 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 如日虚空住。

  约事,即是假设之辞。设使从须弥堕,尚不损伤,况馀山耶。

  约观解者,本在中道实相性德须弥山王。无明恶人,推堕二死海中。念彼观音三智三德,便同诸佛住无所住。

  丑四加颂堕金刚山难。例须弥难可解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丑五超颂第七冤贼难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

  丑六追颂第四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 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 刀寻段段坏。

  丑七追颂第六枷锁难

  或囚禁枷锁,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 释然得解脱。

  丑八加颂咒咀毒药难

  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著于本人。

  咒使鬼神往杀前人。若前人有种种福德所护,不可杀者,法须还著本人。密部明之甚详。须知还著本人,亦复具有(欢喜、生善、灭恶、入理)四悉檀益。

  丑九追颂第五鬼难

  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

  丑十加颂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

  丑十一加颂蛇蝎难

  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

  丑十二加颂雷雨难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

  正颂七难,加颂有五,共为十二。皆须具约果报恶业烦恼六道四教释之(文广义繁从略。)若约所表,不出六大。须弥金刚,亦是地大,雷电,火大。雹雨,水大。兽蛇咒诅,皆表识大。菩萨因中观此六大,即空假中。今住六种如实之际。故遍法界救诸苦恼。初颂七难竟

  子二颂三毒二求

  众生被困厄, 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 能救世间苦。

  界内界外,皆有三毒之苦。皆有无男无女之苦。故无量也。初颂前答竟。

  壬二颂后答二。初正颂示现,二加颂显机显应。癸初中三。初明身业普应,二明意业普观,三明口业普说。子今初

  具足神通力, 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 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 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渐悉令灭。

  具足神通力者,百界千如全体之妙用也。广修诸方便者,权实二智照性以发通也。(十方国土,无刹不现)故知菩萨具现十法界身也。

  子二明意业普观

  真观清净观, 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 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闇。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初一偈,明所证体。次一偈,明所起用也。真观者,证不思议空也。清净观者,证不思议假也。广大智慧观者,证不思议中也。悲观者,以不思议三观,与众生同一悲仰也。慈观者,以不思议三观,与如来同一慈力也。同慈力,故云常愿。同悲仰,故常瞻仰。由深证此一心三观,故发无垢清净光明。名为慧日。能破十界三惑暗之集谛,能伏十界二死灾风火之苦谛。能与十界道灭而普明照世间也。

  子三明口业普说

  悲体戒雷震, 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 灭除烦恼焰。

  欲说大法,必依身意以为授法之本。为度众生,现身说法。故所现身,名为大慈悲体。与下(句)慈意,互举一字,相影略耳。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惊)肃。故云悲体戒雷震也。拔苦与乐,名为大慈悲。意无缘而被,名之为妙。物无不覆,譬如大云。故云慈意妙大云也。诸天甘露,服之不死。所澍法雨,亦复如是。闻者悟道,证常住命。三惑烦恼苦焰灭除。与拔同时,十界皆得度也。(故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也)

  癸二加颂显机显应

  诤讼经官处, 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 众怨悉退散。

  长文三十二应。应虽属显,机则或冥(感)或显(感),不可定判。今颂云念彼观音,则灼然是显机也。诤讼怖畏,亦须果报恶业烦恼三释。或此亦是加颂七难偶错简耳。但云众冤退散,或仍是冥应也。二双颂两答竟

  庚三双颂两劝二。初劝前番持名,二颂后番劝供养。辛初中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劝常念,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壬今初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 是故须常念。

  此明菩萨有种种德,具种种名。一一名字,并诠法界圆融不思议德,故须念也。即权而实,名为妙音。即实而权,名观世音。契本净性,名为梵音。契十界机,名海潮音。权实不二,自他不二,故胜彼十法界世间音也。所以观音一名,即与(持)六十二亿名号功德正等。(故须常念)

  壬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疑去则念成(就)。念成则二死可脱。故劝勿疑。初颂前番劝持名竟。

  辛二颂后番供养

  具一切功德, 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 是故应顶礼。

  顶礼,即是三业供养也。初问答竟

  戊二闻品功德二。初持地叹证,二经家述益。己今初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自在之业,谓于七难,三毒,二求,(菩萨随感赴应)皆得大自在也。普门示现,谓现十法界身方便说法也。闻者功德已自不少,况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者乎。然非通别释题,(通释谓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称菩萨名,即皆解脱。别释谓脱七难,离三毒,遂二求等。)安令闻者获大功德。故须持地菩萨而叹证之。(持地菩萨因地)大佛顶经云,毗舍浮佛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悟无生忍。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盖既悟地大本如来藏,即悟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皆如来藏,即悟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既悟阴入处界皆如来藏,即悟七难三毒乃至(现)十法界身皆如来藏。故能证此闻品功德也。

  己二经家述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等等者,无上菩提,无与等者。得此理已,等一切法,皆成无上。如世仙丹,无与等者。能点他物,亦成仙丹。此约开显之圆,横收一切,皆归一实也。又,究竟佛果,无与等者。初发心时,即便等之。如转轮王,无与等者,太子初生,即便等之。此约实相之体,竖谈因果,初后宛然也。又心即理,理即心。心外无理,理外无心。心之与理,但有名字。名字性空,俱不可说。将(以)何物等何物,而云无等等耶!不可说而说,说此心等此理。是故言无等等。此约双遮双照,非横非竖,而横而竖(而言)也。发心有三。一观行发心,二相似发心,三分证发心。今必是分证也。约化他劝流通中。二勖受法弟子竟。释普门品竟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陀罗尼,此翻总持。持恶不起,持善不失(世界)又翻遮持。能持善(为人),能遮恶(对治),遮边恶,持中善(第一义)。众经用法不同。或专治病,如…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