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六▪P2

  ..續本文上一頁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一)利根(二)智慧,(叁)百千萬世終不喑啞,(四)口氣不臭,(五)舌常無病,(六)口亦無病,(七)齒不垢黑、(八、九)不黃、(十)不疏,(十一)亦不缺落、(十二)不差、(十叁)不曲、(十四)唇不下垂,(十五)亦不褰縮、(十六)不粗澀、(十七)不瘡胗,(十八,胗,口瘡也。)亦不缺壞,(十九、二十)亦不咼斜,(廿一、廿二)不厚、(廿叁)不大,(廿四)亦不黧黑,(廿五)無諸可惡,(廿六)鼻不匾虒(廿七),亦不曲戾,(廿八)面色不黑,(廿九)亦不狹長,(叁十、叁十一)亦不窊曲,(叁十二、叁十叁)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叁十四)唇舌牙齒、悉皆嚴好,(叁十五六七八)鼻修、高直,(叁十九、四十、四十一)面貌圓滿,(四十二)眉高而長,(四十叁四)額廣、平、正,(四十五六七)人相具足,(四十八)世世所生,見佛(四十九)聞法、信受教誨。(五十)

  

此文亦有六根功德。利根是六根皆利。智慧是意功德。不瘖痖是舌功德。修高直,是鼻功德。後明六根清淨,是相似位功德。今是相似位前功德耳。然此五十功德,或具足,或不具足。或隨得一二。隨其功力,不可一等也。又隨喜是觀行位。今明自往,分座,勸他叁種。未談理觀,是名字位。名字功德,尚已如此,況觀行耶!況相似、分證及究竟耶!

  

癸四具聽修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于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于大衆,爲人分別。如說修行。

  

初長文竟

  

辛二偈頌二。初頌內心隨喜功德,二頌外聽法人功德。壬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于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于一偈, 隨喜爲他說。

  

如是展轉教,至于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衆,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發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于道果。 即爲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鹹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叁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爲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于法會、 初聞隨喜者。

  

壬二頌外聽法人功德四。初超頌勸他,二頌自往,叁頌分座,四頌具聽修行。癸今初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幹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爲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缽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癸二頌自往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辇輿, 及乘天宮殿。

  

癸叁頌分座

  

若于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癸四頌具聽修行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初明初品因功德以勸流通竟。釋隨喜功德品竟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者,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五種法師。如上法師品廣釋。此五種行,始從名字,通于分證,皆得行之。隨修一種行,皆可由五品而淨六根。但五品是約觀說,五種法師是約事說。是故此中讀誦,非必即指第二(讀誦)品人。此中解說非必即指第叁講說品人。前隨喜品已明初品初心(隨喜)功德。今則泛約于五事中隨行一事,皆得淨于六根。既雲當得,即是舉果(報)以勸。乃五種法師所獲之功德也。然欲淨六根,須修十乘觀法。或以讀而修十觀,或以誦而修十觀,或以解說而修十觀,或以書寫而修十觀。上根觀境(一不思議境),便淨六根。中根從二(真正發菩提心)至六(道品調適)得淨六根。下根具用十法(一觀不思議境乃至十無法愛)乃淨六根而階分證。五根清淨,名外莊嚴。意根清淨,名內莊嚴。又,從地獄乃至諸佛一切色像悉身中現,名內莊嚴。以普現色身叁昧,現十界像,化度一切,名外莊嚴。身根既爾,馀五根亦然。受持一事既爾,馀四事亦然。約五品說,隨喜品既爾,馀四品倍然。(更如此)相似(位)既爾,分真(位)倍然。故言法師功德品。此世界(悉檀)意也。行者聞說此功德利,喜不自勝,勤求無厭,信心精進倍增,故言法師功德品。此爲人意也。聞此說已,深識大乘有大勢力,決無疑心,故言法師功德品。此對治意也。以似解之初初(即觀行初品之初心)超過二乘之極果(阿羅漢果)甚至百千萬倍。指始(五種法師修十乘觀法)顯終(入分真位),懸解(預解)第一義谛不可思議,故言法師功德品。此入理意也。

  

丁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二。初總列數,二別解釋。戊今初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诃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五品觀行,豎約一人。五種法師,橫約五人。然隨一一觀,亦能圓淨六根,則豎而非豎。隨一一人,亦可兼行五事,則橫而非橫。今借非橫之橫,(指五種法師)以對非豎之豎。(五品觀行人)信納名受。任荷名持。受即是隨,持即是喜。故以受持擬隨喜品(擬,相似也)。讀之與誦,還用擬第二品。解說,擬第叁品(講說品)。書寫供養,堪擬第四第五兩品。(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由其一一品中,必與十乘觀法相應,是故當得六根清淨之果報也。八百千二等者,但依大佛頂經釋(其)相,則性德修得,二義俱成。良由現前一念心性,本自豎窮橫遍。(豎約時間論,橫約方位論)由豎窮故,幻現叁世。由橫遍故,幻現四方。約世,則世世有(四)方,叁四亦是十二。約方,則方方有(叁)世,四叁亦是十二。故(佛頂經)雲,叁四四叁,宛轉十二也。隨其一方一世,必有十界,便是一百二十。隨一一界,必有十如是。便是一千二百。故(佛頂經)雲,流變叁疊,一十百千也。(本唯一心。一變而爲叁四四叁之十二。二疊而爲十界之百二十。叁疊而爲十如是之千二百也)約十方叁世一切十界,亦唯有此千二百數,足以盡之。約一一衆生,亦各具此千二百數,無馀無欠。約一衆生,既全具此千二百數。約一一根,亦全…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