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六▪P5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色,同佛色。一切聲,同佛聲。乃至一切法同佛法。等皆清淨,例亦何妨。遍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無亂無謬,分別亦何妨。雖無著而能分別,豈同二乘之觀空。雖分別而不壞諸根,豈同凡夫之滯有。自在之根,那(得)作頑礙之解。

  

己五身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衆生喜見。其身淨故,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于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诃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衆生,悉于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衆生,悉于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于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衆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于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 馀人所不見。 叁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于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于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诃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于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衆, 說法悉皆現。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平)(父母所生之)體, 一切于中現。

  

世間所有,皆于身中現,肉身用也。上至有頂(天),于身中現,天身用也。二乘于身中現,慧身用也。菩薩于身中現,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現,佛身用也。一時圓現,一時互用。(佛身)一時無謬。(法身)一時無著。(慧身)

  

己六意根

  

複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叁千大千世界六趣衆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濁穢,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衆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幹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爲衆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于衆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稀有地。 爲一切衆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世間資生産業皆順正法,即人意淨。天心所行,天所動作悉知,即天意淨。四月表四谛,一歲是十二月,表十二因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即慧意淨。一月表一大乘,即法意淨。有所思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即佛意淨。一時圓明,一時圓互(即佛意)一時無染,(即慧意)一時無謬(即法意)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勸流通竟。釋法師功德品竟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此品引信毀罪福,乃證勸流通。菩薩內懷不輕之解,外敬不輕之境。(世界悉檀意)身立不輕之行,(爲人)口宣不輕之教,(對治)人作不輕之目。(第一義悉檀)。不輕之解者,法華論(西竺世親菩薩著,後魏菩提流支譯)雲,此菩薩知衆生有佛性,不敢輕之。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當(通于迷悟因果)緣了二因佛性,種子本有,非適今(才有)也。(還約性德以明二因。以對新熏,戒修得故)果性,(菩提)果果性。(涅槃)定當得之。決不虛也。(了因至果,轉名菩提。緣因至果,轉名涅槃。又性德叁因,至果之時,了名叁種菩提(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緣名叁種涅槃(性淨涅槃、圓淨涅槃、方便淨涅槃。)是名不輕之解。將(己)解以觀人,彼亦如此,是名不輕之境。敬此境故,(故往禮拜)名不輕之行。宣此語故,(汝等皆當作佛)名不輕之教。昔毀者(罵菩薩比丘者)以此目人(呼之爲常不輕)今經家以此名品,此因緣釋也。

  

約教者,藏通二教,不诠(解)中道佛性。別入通,通含別,明二種人有佛性,叁種人無佛性。(謂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及闡提無佛性。斯皆是不了義說)別教但知有正因佛性,不說有緣了性,況知有果性,果果性耶!今雲,汝等皆當作佛,具有五佛性故,即是開顯圓教*輪也。故見實叁昧經雲,佛爲父王說,一切皆是佛。王問,一切衆生即是佛否?佛答,若如實見衆生,于其即是佛。今類(仿)此語,若不如實見佛,于其即非聖。譬如初學射的,(箭靶)多乖(不中),少中。若以地爲的,無往不中。若分別賢聖,孰是孰非,(那個是,那個不是)。如實觀之,(謂理本皆同)即是佛也。

  

本迹者,本已成佛,久遠久遠。中間垂迹。複于威音王世,爲常不輕。流通本迹四一,化度衆生。(四一者,理一,即中道一實相之理也。文雲,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知見,即理一也。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文雲,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又雲,諸有所作,常爲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人一,人即所化衆生。但爲教化菩薩,成就佛道故名人一。教一,教謂圓頓妙教,即一佛乘也。文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故名教一也。)今又垂迹,示成正覺,番番(化度無盡),威猛大勢之力也。

  

觀心者,苦即正因佛性,惑即了因佛性,業即緣因佛性。了因,即果佛性。緣因,即果果佛性。又叁因至果,即轉名叁菩提叁涅槃。故即以性德叁因而爲果性及果果性。一念具足叁因五因,不縱橫,不一異。一切衆生,無不皆然。常作是解,即是常不輕(菩薩)也。

  

丁叁引信毀福罪證勸流通二。初長文,二偈頌。戊長文爲叁。初雙指前品所說罪福,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叁勸持。己今初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诃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法師品)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法師功德品)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

  

己二雙明往昔信毀果報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庚初明事本者,通舉往昔威音王佛,以爲不輕事之本也。又爲二。初明最初一佛,二明次第二萬億佛。辛初中六。初時節至正像。壬今初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