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色,同佛色。一切声,同佛声。乃至一切法同佛法。等皆清净,例亦何妨。遍知一切色声香味触法,无乱无谬,分别亦何妨。虽无著而能分别,岂同二乘之观空。虽分别而不坏诸根,岂同凡夫之滞有。自在之根,那(得)作顽碍之解。
己五身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八百身功德。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其身净故,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生时,死时,上下好丑,生善处,恶处,悉于中现。及铁围山,大铁围山,弥楼山,摩诃弥楼山等诸山,及其中众生,悉于中现。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 其身甚清净。 如彼净琉璃, 众生皆喜见。
又如净明镜, 悉见诸色像。 菩萨于净身, 皆见世所有。
唯独自明了, 馀人所不见。 三千世界中, 一切诸群萌。
天人阿修罗, 地狱鬼畜生。 如是诸色像, 皆于身中现。
诸天等宫殿, 乃至于有顶。 铁围及弥楼, 摩诃弥楼山。
诸大海水等, 皆于身中现。 诸佛及声闻, 佛子菩萨等。
若独若在众, 说法悉皆现。 虽未得无漏 , 法性之妙身。
以清净(平)常(父母所生之)体, 一切于中现。
世间所有,皆于身中现,肉身用也。上至有顶(天),于身中现,天身用也。二乘于身中现,慧身用也。菩萨于身中现,法身用也。佛于身中现,佛身用也。一时圆现,一时互用。(佛身)一时无谬。(法身)一时无著。(慧身)
己六意根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受持是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解是义已,能演说一句一偈,至于一月,四月,乃至一岁。诸所说法,随其义趣,皆与实相不相违背。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众生,心之所行,心所动作,心所戏论,皆悉知之。虽未得无漏智慧,而其意根清净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筹量、言说,皆是佛法,无不真实。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 明利无浊秽,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闻一偈, 通达无量义。 次第如法说, 月四月至岁。
是世界内外, 一切诸众生, 若天龙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种, 持法华之报, 一时皆悉知。
十方无数佛, 百福庄严相, 为众生说法, 悉闻能受持。
思惟无量义, 说法亦无量, 终始不忘错, 以持法华故。
悉知诸法相, 随义识次第, 达名字语言, 如所知演说。
此人有所说,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于众无所畏。
持法华经者, 意根净若斯。 虽未得无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经, 安住稀有地。 为一切众生、 欢喜而爱敬。
能以千万种, 善巧之语言, 分别而说法, 持法华经故。
世间资生产业皆顺正法,即人意净。天心所行,天所动作悉知,即天意净。四月表四谛,一岁是十二月,表十二因缘。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即慧意净。一月表一大乘,即法意净。有所思量皆是先佛经中所说,即佛意净。一时圆明,一时圆互(即佛意)一时无染,(即慧意)一时无谬(即法意)二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竟。释法师功德品竟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此品引信毁罪福,乃证劝流通。菩萨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世界悉檀意)身立不轻之行,(为人)口宣不轻之教,(对治)人作不轻之目。(第一义悉檀)。不轻之解者,法华论(西竺世亲菩萨著,后魏菩提流支译)云,此菩萨知众生有佛性,不敢轻之。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亘本当(通于迷悟因果)缘了二因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才有)也。(还约性德以明二因。以对新熏,戒修得故)果性,(菩提)果果性。(涅槃)定当得之。决不虚也。(了因至果,转名菩提。缘因至果,转名涅槃。又性德三因,至果之时,了名三种菩提(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缘名三种涅槃(性净涅槃、圆净涅槃、方便净涅槃。)是名不轻之解。将(己)解以观人,彼亦如此,是名不轻之境。敬此境故,(故往礼拜)名不轻之行。宣此语故,(汝等皆当作佛)名不轻之教。昔毁者(骂菩萨比丘者)以此目人(呼之为常不轻)今经家以此名品,此因缘释也。
约教者,藏通二教,不诠(解)中道佛性。别入通,通含别,明二种人有佛性,三种人无佛性。(谓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及阐提无佛性。斯皆是不了义说)别教但知有正因佛性,不说有缘了性,况知有果性,果果性耶!今云,汝等皆当作佛,具有五佛性故,即是开显圆教*轮也。故见实三昧经云,佛为父王说,一切皆是佛。王问,一切众生即是佛否?佛答,若如实见众生,于其即是佛。今类(仿)此语,若不如实见佛,于其即非圣。譬如初学射的,(箭靶)多乖(不中),少中。若以地为的,无往不中。若分别贤圣,孰是孰非,(那个是,那个不是)。如实观之,(谓理本皆同)即是佛也。
本迹者,本已成佛,久远久远。中间垂迹。复于威音王世,为常不轻。流通本迹四一,化度众生。(四一者,理一,即中道一实相之理也。文云,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知见,即理一也。行一,行即所修一乘之妙行也。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故名行一也。人一,人即所化众生。但为教化菩萨,成就佛道故名人一。教一,教谓圆顿妙教,即一佛乘也。文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名教一也。)今又垂迹,示成正觉,番番(化度无尽),威猛大势之力也。
观心者,苦即正因佛性,惑即了因佛性,业即缘因佛性。了因,即果佛性。缘因,即果果佛性。又三因至果,即转名三菩提三涅槃。故即以性德三因而为果性及果果性。一念具足三因五因,不纵横,不一异。一切众生,无不皆然。常作是解,即是常不轻(菩萨)也。
丁三引信毁福罪证劝流通二。初长文,二偈颂。戊长文为三。初双指前品所说罪福,二双明往昔信毁果报,三劝持。己今初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法师品)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法师功德品)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己二双明往昔信毁果报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庚初明事本者,通举往昔威音王佛,以为不轻事之本也。又为二。初明最初一佛,二明次第二万亿佛。辛初中六。初时节至正像。壬今初
…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