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五▪P11

  ..續本文上一頁

  

此譬上執遠而疑近也。

  

是事難信。

  

此譬結難信也。

  

子叁法合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

  

此合年二十五,不應有百歲子也。

  

而此大衆諸菩薩等。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爲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叁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于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爲希有。

  

此合百歲之人,不應是年二十五者所生也。

  

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合結難信也。初騰疑竟。

  

癸二請答又二。初明請意,二正請答。子初又二。初爲現在,二爲未來。醜今初

  

我等雖複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

  

我等雖未了知,仰信而已。

  

醜二爲未來

  

然諸新發意菩薩于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淺行易生誹謗,謗墮惡道。不退者雖複仰信,以未了知,不能增道(增進道業)損生(損減生死業因)。故須答釋。令謗者生信,信者增道損生也。初明請意竟。

  

子二正請答

  

唯然世尊,願爲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一請除現在疑,二請除未來疑也。初長文竟。

  

辛二偈頌二。初騰疑,二頌請答。壬初中叁。初頌法說,二頌立譬,叁頌法合。癸初又叁。初頌執近,二頌執遠,叁頌難信。子今初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樹,爾來尚未久。

  

子二頌執遠

  

此諸佛子等,其數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從地而湧出。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

  

子叁頌結難信

  

是事難思議,雲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願爲除衆疑,如實分別說。

  

初頌法說竟。

  

癸二頌立譬

  

譬如少壯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歲子,髮白而面皺。是等我所生,子亦說是父。父少而子老,舉世所不信。

  

初五句,頌譬執近疑遠。次一句,頌譬執遠疑近。後二句,頌譬結難信也。

  

癸叁頌法合

  

世尊亦如是,得道來甚近。是諸菩薩等,志固無怯弱。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巧于難問答,其心無所畏。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贊,善能分別說。不樂在人衆,常好在禅定。爲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初半偈,頌合年二十五。次叁偈半,頌合百歲子。略不頌合結難信也。初頌騰疑竟。

  

壬二頌請答

  

我等從佛聞,于此事無疑。願佛爲未來,演說令開解。若有于此經,生疑不信者,即當墮惡道。願今爲解說,是無量菩薩,雲何于少時,教化令發心,而住不退地。

  

初略開顯動執生疑竟。釋從地湧出品竟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如來者,十方叁世諸佛二佛叁佛本佛迹佛之通號也。壽者,受也。量者,诠量也。诠量十方叁世二佛叁佛本佛迹佛之功德也。今正诠量本地叁佛功德,故言如來壽量品。如來義甚多,今且明二身叁身義。二身者,真身如來、應身如來也。如成(實)論雲,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即二身義顯。何者?乘是如智,實是如境,道是因,覺是果。境智和合,則有因果。照境未窮,名因。盡源爲果。因圓果滿,即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真身如來也。以如實智,乘如實道,來生叁有,示成正覺。即應身如來也。(報智冥法,名爲真身。從體起用,名爲應身。但雲二身,攝法周足。)叁身者,法身如來,報身如來,化身如來也。如大論雲,如法相解,如法相說。故名如來。即叁身義足。何者?如即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故名爲如。不動而至,名之爲來。此約所證,即法身如來也。又複如智稱(合)于如理。從理名如,從智名來,故曰如法相解。此約能證,即報身如來也。又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處處示成正覺,轉正*輪。故曰如法相說。此約起用,即化身如來也。偈雲,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如明月之影遍萬川,故名爲應,亦名爲化。此之叁身,不可單取。故大經雲,法身亦非涅槃,般若亦非涅槃,解脫亦非涅槃。叁法具足,稱秘密藏,名大涅槃。當知叁身不可一異,縱橫並別,圓覽叁法,稱假名如來也。文雲,非如非異者,非彼偏如,以顯圓如。即法身如來義。又雲,如來如實知見叁界之相,即如如智,稱如如境。以一切種智知,以佛眼見。是報身如來義。又雲或示己身己事,或示他身他事。即應身如來義。若但性德叁如來者,是橫。若但修德叁如來者,是縱。若先法次報後應,亦是縱。今經圓說不縱不橫叁如來也。又法華前,亦明圓叁身,同是迹中叁身耳。發迹顯本叁如來者,永異諸經。故天親論雲,示現成大菩提無上故,示叁種菩提。一應化菩提。隨所應現,即爲示現。如經出釋氏宮故。二報佛菩提。十地滿足,得常涅槃。如經,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劫故。叁法佛菩提。謂如來藏,性淨涅槃不變。如經,如來如實知見叁界之相故。經具其義,論出其名。不如上釋,甯會經論耶!又叁身各論單複。單義如前述。法身複者,一自性清淨法身。二離垢妙極法身。報身複者,一自受用報,二他受用報。應身複者,一勝應,二劣應。又一應現佛界身,二應九界身。若束此單複叁身而爲二身。則二種法身及自受用報,名爲真身。他受用報及勝劣應等,名爲應身。故知若複若單。若叁若二,平等!平等!

  

次明壽量者,真如不隔諸法,故名爲受。此法身壽也。境智相應,故名爲受。此報身壽也。一期示現,連持不斷,故名爲受。此應身壽也。诠量法身如來,如理壽命。诠量報身如來智慧壽命。诠量應身如來,同緣壽命。故言壽量。法身如來如理壽命者,有佛無佛,性相常然。不論相應,不論連持。非無量,非有量。故文雲,非如非異,非實非虛。蓋诠量法身如理命也。報身如來智慧壽命者,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發智爲報,智冥境爲受。境既無量無邊,常住不滅。智亦如是。譬如函大蓋大,故文雲,我智力如是,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此诠報身智慧命也。應身如來同緣壽命者,緣長則長,緣促則促。如水清月現。月實不來。水濁月亡,月亦不去。故文雲,數數現生,數數現滅。或複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此诠應有盡有身同緣命也。當知所诠不出四句,一者有量,二者無量,叁者,亦有量亦無量,四者,非有量非無量。有量則無常,無量則常。雙亦則亦常亦無常,雙非則非常非無常。今以四句更作別圓二釋。一別教各釋者,非常非無常,雙非理極,即法身也。常,即報身。報智冥法,亦非常非無常,但取金剛道後,正智圓滿,不複生滅,故名爲常。又依唯識,則法身不生不滅,故名爲常。報身生因所生,故非常。圓滿成就,故非無常。即雙非句也。亦常亦無常,即是應身。應用無盡,故亦常。數數唱滅,故亦無常也。無常,即是金剛心前,智用增進,(變易生死)乃至凡夫生滅出沒,皆是無常也。叁佛各一句,(法佛,非常非無常。報佛,亦常亦無常。應佛,亦常亦無常。)凡夫共一句,(皆是無常)故是別義。

  

二圓教,心性隨緣不變,故名爲常。所謂自從無始至盡未來,輪回生死,而生實不生,死實不死。此是性具法身常也。即此心性,不變隨緣,流轉五道,生滅不停,名爲無常。此是法身無常義也。隨緣不變,故亦常。不變隨緣,故亦無常。此是法身雙亦義也。雖不變而非凝然,(凝固狀)雖隨緣而非斷滅。此是法身雙非義也。約性具法身既得作此四句。依法身而起惑,惑即般若。即是性具報身。亦作四句。依惑苦而起業,業即解脫。即是性具應身。亦作四句。是爲凡夫理即叁身。圓人稱理而解,故有名字叁身四句,觀行叁身四句。乃至果成,則究竟叁身四句。從始至終,一身即叁身。叁身即一身。不一不異。亦不縱橫。此品诠量。通明叁身。若從別意,正在報身。何以故,義便文會。義便者,報身智慧,上冥(法)下契(應),叁身宛足。文會者,我成佛來,甚大久遠。故能叁世利益衆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報身。法…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