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五▪P11

  ..续本文上一页

  

此譬上执远而疑近也。

  

是事难信。

  

此譬结难信也。

  

子三法合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

  

此合年二十五,不应有百岁子也。

  

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此合百岁之人,不应是年二十五者所生也。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

  

此合结难信也。初腾疑竟。

  

癸二请答又二。初明请意,二正请答。子初又二。初为现在,二为未来。丑今初

  

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

  

我等虽未了知,仰信而已。

  

丑二为未来

  

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浅行易生诽谤,谤堕恶道。不退者虽复仰信,以未了知,不能增道(增进道业)损生(损减生死业因)。故须答释。令谤者生信,信者增道损生也。初明请意竟。

  

子二正请答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一请除现在疑,二请除未来疑也。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二。初腾疑,二颂请答。壬初中三。初颂法说,二颂立譬,三颂法合。癸初又三。初颂执近,二颂执远,三颂难信。子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树,尔来尚未久。

  

子二颂执远

  

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于神通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从地而涌出。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

  

子三颂结难信

  

是事难思议,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愿为除众疑,如实分别说。

  

初颂法说竟。

  

癸二颂立譬

  

譬如少壮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岁子,髮白而面皱。是等我所生,子亦说是父。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

  

初五句,颂譬执近疑远。次一句,颂譬执远疑近。后二句,颂譬结难信也。

  

癸三颂法合

  

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

  

初半偈,颂合年二十五。次三偈半,颂合百岁子。略不颂合结难信也。初颂腾疑竟。

  

壬二颂请答

  

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愿今为解说,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初略开显动执生疑竟。释从地涌出品竟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如来者,十方三世诸佛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通号也。寿者,受也。量者,诠量也。诠量十方三世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功德也。今正诠量本地三佛功德,故言如来寿量品。如来义甚多,今且明二身三身义。二身者,真身如来、应身如来也。如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即二身义显。何者?乘是如智,实是如境,道是因,觉是果。境智和合,则有因果。照境未穷,名因。尽源为果。因圆果满,即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真身如来也。以如实智,乘如实道,来生三有,示成正觉。即应身如来也。(报智冥法,名为真身。从体起用,名为应身。但云二身,摄法周足。)三身者,法身如来,报身如来,化身如来也。如大论云,如法相解,如法相说。故名如来。即三身义足。何者?如即法如如境,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遍一切处而无有异,故名为如。不动而至,名之为来。此约所证,即法身如来也。又复如智称(合)于如理。从理名如,从智名来,故曰如法相解。此约能证,即报身如来也。又以如如境智合故,即能处处示成正觉,转正*轮。故曰如法相说。此约起用,即化身如来也。偈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如明月之影遍万川,故名为应,亦名为化。此之三身,不可单取。故大经云,法身亦非涅槃,般若亦非涅槃,解脱亦非涅槃。三法具足,称秘密藏,名大涅槃。当知三身不可一异,纵横并别,圆览三法,称假名如来也。文云,非如非异者,非彼偏如,以显圆如。即法身如来义。又云,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即如如智,称如如境。以一切种智知,以佛眼见。是报身如来义。又云或示己身己事,或示他身他事。即应身如来义。若但性德三如来者,是横。若但修德三如来者,是纵。若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今经圆说不纵不横三如来也。又法华前,亦明圆三身,同是迹中三身耳。发迹显本三如来者,永异诸经。故天亲论云,示现成大菩提无上故,示三种菩提。一应化菩提。随所应现,即为示现。如经出释氏宫故。二报佛菩提。十地满足,得常涅槃。如经,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劫故。三法佛菩提。谓如来藏,性净涅槃不变。如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故。经具其义,论出其名。不如上释,宁会经论耶!又三身各论单复。单义如前述。法身复者,一自性清净法身。二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一自受用报,二他受用报。应身复者,一胜应,二劣应。又一应现佛界身,二应九界身。若束此单复三身而为二身。则二种法身及自受用报,名为真身。他受用报及胜劣应等,名为应身。故知若复若单。若三若二,平等!平等!

  

次明寿量者,真如不隔诸法,故名为受。此法身寿也。境智相应,故名为受。此报身寿也。一期示现,连持不断,故名为受。此应身寿也。诠量法身如来,如理寿命。诠量报身如来智慧寿命。诠量应身如来,同缘寿命。故言寿量。法身如来如理寿命者,有佛无佛,性相常然。不论相应,不论连持。非无量,非有量。故文云,非如非异,非实非虚。盖诠量法身如理命也。报身如来智慧寿命者,以如如智,契如如境。境发智为报,智冥境为受。境既无量无边,常住不灭。智亦如是。譬如函大盖大,故文云,我智力如是,久修业所得,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此诠报身智慧命也。应身如来同缘寿命者,缘长则长,缘促则促。如水清月现。月实不来。水浊月亡,月亦不去。故文云,数数现生,数数现灭。或复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此诠应有尽有身同缘命也。当知所诠不出四句,一者有量,二者无量,三者,亦有量亦无量,四者,非有量非无量。有量则无常,无量则常。双亦则亦常亦无常,双非则非常非无常。今以四句更作别圆二释。一别教各释者,非常非无常,双非理极,即法身也。常,即报身。报智冥法,亦非常非无常,但取金刚道后,正智圆满,不复生灭,故名为常。又依唯识,则法身不生不灭,故名为常。报身生因所生,故非常。圆满成就,故非无常。即双非句也。亦常亦无常,即是应身。应用无尽,故亦常。数数唱灭,故亦无常也。无常,即是金刚心前,智用增进,(变易生死)乃至凡夫生灭出没,皆是无常也。三佛各一句,(法佛,非常非无常。报佛,亦常亦无常。应佛,亦常亦无常。)凡夫共一句,(皆是无常)故是别义。

  

二圆教,心性随缘不变,故名为常。所谓自从无始至尽未来,轮回生死,而生实不生,死实不死。此是性具法身常也。即此心性,不变随缘,流转五道,生灭不停,名为无常。此是法身无常义也。随缘不变,故亦常。不变随缘,故亦无常。此是法身双亦义也。虽不变而非凝然,(凝固状)虽随缘而非断灭。此是法身双非义也。约性具法身既得作此四句。依法身而起惑,惑即般若。即是性具报身。亦作四句。依惑苦而起业,业即解脱。即是性具应身。亦作四句。是为凡夫理即三身。圆人称理而解,故有名字三身四句,观行三身四句。乃至果成,则究竟三身四句。从始至终,一身即三身。三身即一身。不一不异。亦不纵横。此品诠量。通明三身。若从别意,正在报身。何以故,义便文会。义便者,报身智慧,上冥(法)下契(应),三身宛足。文会者,我成佛来,甚大久远。故能三世利益众生。所成即法身,能成即报身。法…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