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五▪P2

  ..續本文上一頁="left">癸二釋親近處叁。初約遠論近,二約近論近,叁約非遠非近論近。子初約遠論近,文爲十。初遠豪勢,乃至十遠畜養。于中九是生死,第五二乘一種是涅槃。二俱遠離,乃名親近中道。醜遠豪勢

  

雲何名菩薩摩诃薩親近處。菩薩摩诃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恐始學(菩薩)行人,恃附勢力,(行事)失正道故。(若親近豪勢,)初似小益,久則大損。

  

醜二遠邪人、邪法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梵志,亦雲淨裔。在家事梵者也。尼犍,此翻離系。出家外道之通名也。路伽耶陀,亦雲韋陀。西域外道典籍,依于愛見而爲答釋者也。逆者,徵問之謂。即是依于愛見而爲問難者也。正觀未成,切須防(彼)斷(絕交往)。恐其染習,迷于正理。

  

醜叁遠凶險戲

  

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

  

那羅,此雲力。即角力戲也。不親近者,恐散逸(疏散放逸)故。

  

醜四遠旃陀羅

  

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爲說法,無所希望。

  

近旃陀羅,令人無慈。(是殺生惡人故)

  

醜五遠二乘衆

  

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近二乘人,令人遠菩提故。西土大小兩乘,各居不雜。故雲或來。(彼)既未受大,勿妨(其)小志,故雲隨宜說法。

  

醜六遠欲想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诃薩不應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爲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

  

(淫)欲想最能殺害菩提心故。

  

醜七遠不男

  

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爲親厚,

  

不男最能壞亂菩提志故。五不男者,一生不男。謂胎中或初生時,便缺男根。二犍不男。謂截去或爛壞等。叁妒不男。謂因他淫欲,乍有根起,而無根用。四變不男。謂見男變女,見女變男。(具二性,交變其根)五半不男。謂半月有(根)用,半月不能。此皆宿造惡業,今感惡報。不任載道。(非載道器)非佛法器。故名重難。不得出家。亦不應與(之)親厚。

  

醜八遠危害

  

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

  

獨入他家,恐招危害。一心念佛。障難悉除。

  

醜九遠譏嫌

  

若爲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爲法、猶不親厚,況複余事。

  

律中若爲女人說法,須有男子知好惡者在旁。若無有知男子,不得過五六語。皆是遠嫌避疑,勿令增他不善心也。

  

醜十遠畜養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

  

少年之人,習性未定。自畜則妨修正業,同師則娆亂請益故也。初約遠論近竟

  

子二約近論近。是附定門以助止觀,成就慈悲。上直明不暴不驚,今廣出修定之心,修定之處,修定要門。以定力故,在暴而治,在驚而安。

  

常好坐禅,在于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常好坐禅,是修定之心。好于中道實相禅法,即五法中欲。兼攝得精進、念、巧慧、一心也。在于閑處,是修定之處。即五緣中處也。修攝其心,是修定要門。謂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也。呵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皆是劫功德賊。深知其過,休息貪染。棄五蓋者,謂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蓋覆定慧。故須急棄。調五事者,謂調食,不饑不飽。調眠,不節不恣。調身,不寬不急。調息,不澀不滑。調心,不沈不浮。此二十法,一一皆有事相理觀,具如摩诃止觀,須者尋之。行五法者,欲得初禅,亦須五法。乃至諸禅,(指四禅八定世間禅定)亦複如是。今約圓觀,則是欲從二邊正入中道。不雜二邊爲精,任運流入爲進。系緣法界,一念法界爲念。修中觀方便名巧慧。息于二邊,心水澄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爲不二其心,清淨常一,能見般若也。以此戒定二門爲前方便,是故結雲,初親近處。

  

子叁約非遠非近論近。是附慧門以助止觀,成就慈悲。文分爲叁。初總標境智,二別釋,叁結成。醜今初

  

複次、菩薩摩诃薩觀一切法空,

  

觀者,中道觀智也。一切法者,十法界境也。空者,不思議第一義谛也。若單論智,智無所觀,故舉一切以顯皆空。此空即是諸法實相。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今菩薩初心,便以中道止觀而觀察之。所謂從始至終,皆以佛知佛見而爲修行。故能開示悟入,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也。

  

醜二別釋

  

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

  

如實相句,別釋所觀十法界境。不顛倒以下,別釋能觀中道智也。二邊叁谛無一異故,名之爲如。非七方便,故名爲實。以實爲相,故言實相也。(二邊對中,中必叁谛。叁而不叁,名無一異。叁谛如實,對七方便辨異,故雲實耳。實即無相,遍相一切。)不顛倒者,無凡夫常樂我淨四倒,無二乘無常、苦、無我、不淨四倒,亦無出假常樂我淨四倒。即是非榮非枯雙照榮枯,正中道觀也。不動者,不爲二死(分段、變易)所動也。不退者,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也。不轉者,不如凡夫輪轉生死,不如二乘轉凡爲聖也。如虛空者但有名字,字不可得。中道觀智亦但有(名)字,求不可得也。無所有性者,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也。一切語言道斷者,離四句,絕百非,故不可思議也。不生者,惑智理皆不生。謂所破能破,稱理故,俱不生。則行位因果等皆不生也。不出者,如來所治,全體即是,故無可出,畢竟不複發也。不起者,以入理故,一切方便理教皆寂滅也。無名者,一切名所不能诠。即不顛倒乃至不起,亦不足以名之也。無相者,一切相所不能狀,即不顛倒乃至不起,亦不足以形容之也。無名,即是性空,無相,即是相空。實無所有者,重歎觀體非二邊之有也。無量者,非(五)陰(六)入(十八)界等諸數法也。無邊者,非偏小等諸有分限法也。無礙者,遍入一切諸法也。無障者,無有一法能遮止也。雖複多句,只是能觀之智,無相無作,與所觀之境稱實相應耳。

  

醜叁結成

  

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親近處。

  

但以因緣有者,結也。上直明中道觀慧。今明雙照二邊。理性畢竟清淨。如上所說,非解非惑。而從惑因緣生生死,從解因緣生涅槃。生死涅槃,如六龍舞。從顛倒故有生死,由生死故有涅槃。故皆從顛倒生。由有生死涅槃,故有十界一切諸法可說。而十界一切諸法,畢竟皆空,皆如實相也。又,因緣有,有于涅槃。從顛倒生,生于生死。由有涅槃生死,故有可說。而中道實相之體,證涅槃而非涅槃,在生死而非生死,終不可說。故菩薩常樂觀之。觀涅槃是真谛,生死是俗谛。涅槃生死所依之體,即非涅槃生死,是中谛也。又,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者,結不思議叁谛境也。故說者,不思議教也。常樂觀者,不思議叁觀也。又,經文有十九句。初一句是總。後十八句,對大品(般若)十八空。如實相,即第一義空。不顛倒,即內空。內無六入我,我所執,故不顛倒。不動,即外空。外不爲六塵所流動也。不退,即內外空。十二入皆空,故言不退。不轉,即空空。空破諸法,諸法是所破,空是能破。無複諸法,唯有空在。此空亦空,故言空空。空既空故,無複能轉,故言不轉也。如虛空者,即是大空。執方計破,故言如虛空也。無所有性,即畢竟空。諸法無遺馀,故名畢竟空。以畢竟空故,無所有性也。一切言語道斷,即一切空。一切空不可說,故言語道斷也。不生,即有爲空。有爲是因緣和合。既不合,故不生也。不出,即無爲空。無爲名出離。出離法空,故名不出也。不起,即無始空。求原初不可得,故無起也。無名,即性空。無相,即相空。並可解。實無所有,即不可得空。無量,即有法空。有法則有量。有量既空,故言無量也。無邊,即無法空。無法則是邊表,今空故無邊也…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