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五▪P2

  ..续本文上一页="left">癸二释亲近处三。初约远论近,二约近论近,三约非远非近论近。子初约远论近,文为十。初远豪势,乃至十远畜养。于中九是生死,第五二乘一种是涅槃。二俱远离,乃名亲近中道。丑远豪势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恐始学(菩萨)行人,恃附势力,(行事)失正道故。(若亲近豪势,)初似小益,久则大损。

  

丑二远邪人、邪法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梵志,亦云净裔。在家事梵者也。尼犍,此翻离系。出家外道之通名也。路伽耶陀,亦云韦陀。西域外道典籍,依于爱见而为答释者也。逆者,徵问之谓。即是依于爱见而为问难者也。正观未成,切须防(彼)断(绝交往)。恐其染习,迷于正理。

  

丑三远凶险戏

  

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

  

那罗,此云力。即角力戏也。不亲近者,恐散逸(疏散放逸)故。

  

丑四远旃陀罗

  

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

  

近旃陀罗,令人无慈。(是杀生恶人故)

  

丑五远二乘众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近二乘人,令人远菩提故。西土大小两乘,各居不杂。故云或来。(彼)既未受大,勿妨(其)小志,故云随宜说法。

  

丑六远欲想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

  

(淫)欲想最能杀害菩提心故。

  

丑七远不男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

  

不男最能坏乱菩提志故。五不男者,一生不男。谓胎中或初生时,便缺男根。二犍不男。谓截去或烂坏等。三妒不男。谓因他淫欲,乍有根起,而无根用。四变不男。谓见男变女,见女变男。(具二性,交变其根)五半不男。谓半月有(根)用,半月不能。此皆宿造恶业,今感恶报。不任载道。(非载道器)非佛法器。故名重难。不得出家。亦不应与(之)亲厚。

  

丑八远危害

  

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

  

独入他家,恐招危害。一心念佛。障难悉除。

  

丑九远讥嫌

  

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律中若为女人说法,须有男子知好恶者在旁。若无有知男子,不得过五六语。皆是远嫌避疑,勿令增他不善心也。

  

丑十远畜养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

  

少年之人,习性未定。自畜则妨修正业,同师则娆乱请益故也。初约远论近竟

  

子二约近论近。是附定门以助止观,成就慈悲。上直明不暴不惊,今广出修定之心,修定之处,修定要门。以定力故,在暴而治,在惊而安。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常好坐禅,是修定之心。好于中道实相禅法,即五法中欲。兼摄得精进、念、巧慧、一心也。在于闲处,是修定之处。即五缘中处也。修摄其心,是修定要门。谓呵五欲,弃五盖,调五事也。呵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皆是劫功德贼。深知其过,休息贪染。弃五盖者,谓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惑,盖覆定慧。故须急弃。调五事者,谓调食,不饥不饱。调眠,不节不恣。调身,不宽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心,不沉不浮。此二十法,一一皆有事相理观,具如摩诃止观,须者寻之。行五法者,欲得初禅,亦须五法。乃至诸禅,(指四禅八定世间禅定)亦复如是。今约圆观,则是欲从二边正入中道。不杂二边为精,任运流入为进。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为念。修中观方便名巧慧。息于二边,心水澄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为不二其心,清净常一,能见般若也。以此戒定二门为前方便,是故结云,初亲近处。

  

子三约非远非近论近。是附慧门以助止观,成就慈悲。文分为三。初总标境智,二别释,三结成。丑今初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

  

观者,中道观智也。一切法者,十法界境也。空者,不思议第一义谛也。若单论智,智无所观,故举一切以显皆空。此空即是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今菩萨初心,便以中道止观而观察之。所谓从始至终,皆以佛知佛见而为修行。故能开示悟入,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

  

丑二别释

  

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

  

如实相句,别释所观十法界境。不颠倒以下,别释能观中道智也。二边三谛无一异故,名之为如。非七方便,故名为实。以实为相,故言实相也。(二边对中,中必三谛。三而不三,名无一异。三谛如实,对七方便辨异,故云实耳。实即无相,遍相一切。)不颠倒者,无凡夫常乐我净四倒,无二乘无常、苦、无我、不净四倒,亦无出假常乐我净四倒。即是非荣非枯双照荣枯,正中道观也。不动者,不为二死(分段、变易)所动也。不退者,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也。不转者,不如凡夫轮转生死,不如二乘转凡为圣也。如虚空者但有名字,字不可得。中道观智亦但有(名)字,求不可得也。无所有性者,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也。一切语言道断者,离四句,绝百非,故不可思议也。不生者,惑智理皆不生。谓所破能破,称理故,俱不生。则行位因果等皆不生也。不出者,如来所治,全体即是,故无可出,毕竟不复发也。不起者,以入理故,一切方便理教皆寂灭也。无名者,一切名所不能诠。即不颠倒乃至不起,亦不足以名之也。无相者,一切相所不能状,即不颠倒乃至不起,亦不足以形容之也。无名,即是性空,无相,即是相空。实无所有者,重叹观体非二边之有也。无量者,非(五)阴(六)入(十八)界等诸数法也。无边者,非偏小等诸有分限法也。无碍者,遍入一切诸法也。无障者,无有一法能遮止也。虽复多句,只是能观之智,无相无作,与所观之境称实相应耳。

  

丑三结成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但以因缘有者,结也。上直明中道观慧。今明双照二边。理性毕竟清净。如上所说,非解非惑。而从惑因缘生生死,从解因缘生涅槃。生死涅槃,如六龙舞。从颠倒故有生死,由生死故有涅槃。故皆从颠倒生。由有生死涅槃,故有十界一切诸法可说。而十界一切诸法,毕竟皆空,皆如实相也。又,因缘有,有于涅槃。从颠倒生,生于生死。由有涅槃生死,故有可说。而中道实相之体,证涅槃而非涅槃,在生死而非生死,终不可说。故菩萨常乐观之。观涅槃是真谛,生死是俗谛。涅槃生死所依之体,即非涅槃生死,是中谛也。又,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者,结不思议三谛境也。故说者,不思议教也。常乐观者,不思议三观也。又,经文有十九句。初一句是总。后十八句,对大品(般若)十八空。如实相,即第一义空。不颠倒,即内空。内无六入我,我所执,故不颠倒。不动,即外空。外不为六尘所流动也。不退,即内外空。十二入皆空,故言不退。不转,即空空。空破诸法,诸法是所破,空是能破。无复诸法,唯有空在。此空亦空,故言空空。空既空故,无复能转,故言不转也。如虚空者,即是大空。执方计破,故言如虚空也。无所有性,即毕竟空。诸法无遗馀,故名毕竟空。以毕竟空故,无所有性也。一切言语道断,即一切空。一切空不可说,故言语道断也。不生,即有为空。有为是因缘和合。既不合,故不生也。不出,即无为空。无为名出离。出离法空,故名不出也。不起,即无始空。求原初不可得,故无起也。无名,即性空。无相,即相空。并可解。实无所有,即不可得空。无量,即有法空。有法则有量。有量既空,故言无量也。无边,即无法空。无法则是边表,今空故无边也…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