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碍,即是有法无法空。二俱不可得,故言无碍也。无障,即散空。妨障不可得,故言无障也。十八空皆是中道正慧,皆名为空。随十八种境,故言十八(空)耳。大经云,如来常修十八空义,故用十八空释十八句也。今更私作全约境释。谓菩萨观一切法无不皆空。一切法皆如实相。一切法皆不颠倒。一切法皆不动,皆不退,皆不转。一切法皆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一切法皆无名,一切法皆无相,一切法皆实无所有。一切法皆无量。一切法皆无边。一切法皆无碍无障。此显百界千如诸法,一一无非实相。即权而实,即俗而真也。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此显实相无相之体,随染净缘,具造十界百界千如一切诸法。即实而权,即真而俗也。权实不二,乃是圆融不思议之二谛。其体相即。即名为一实谛。言空则一切皆空。言有则一切皆有。言中则一切皆中。复名为圆融三谛。非一二三,而一二三。虽一二三,而真理不当名一二三,复名为圆妙无谛。常乐观如是法相,即是正观不思议境。是故结云,第二亲近处也。问,前云行处是正行,亲近处是助行。今第二亲近处,云何即名正观?答,前不云乎,(前面不是说么)诣理略说,名行处,略说名正。附事广说,名亲近处,广说名助。(但)说有广略,理无浅深。圆家正助,(说正说助)正助并圆。直是(简直是说)非正非助,圆道妙理。约广文能阐理观,名为助耳。初身安乐行中,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三。初颂标,二颂释,三明行成。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壬二颂释二。初颂约远论近,二颂非远非近。长文分释行处,亲近处。颂中取意合颂,不复次第。正显文有广略,理非浅深也。癸今初
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一) 凶险戏者,(三) 及旃陀罗、(四) 外道梵志。(二)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三藏学者,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深著五欲,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而为说法。(五兼第十)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六七)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又四)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淫女等,尽勿亲近(又三,又六)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九)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八)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增上慢人,谓坐禅得小轻安,妄谓有所证得者也。贪著小乘三藏学者,谓专图名相口耳学问,不肯观心修证者也,名字罗汉,谓假名阿练若也。深著五欲,谓于色声香味触五尘之中随有偏嗜者也。求现灭度,谓但求小乘果证,无大慈悲者也。著五欲,是生死边。求灭度,是涅槃边。二皆勿近,应近中道明矣。此皆长文近处所列,而今结云,行处近处。故知正助但约广略,决无浅深。
癸二颂非远非近
又复不行,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别教名上法,通教名中法,藏教名下法。咸开(显)入圆,无复藏通别法可得,故不行也。六凡法界惑业苦等,名有为有漏法。四圣法界功德智慧,名有为无漏法。十界真如平等之性,名无为法。有为色心,暂有体用,名为实法。(二十四)不相应行,依于色心分位假立,名不实法。又或有为名不实法,性生灭故。无为名实法,性不改故。或有漏名不实法,以违性故。无漏名实法,以称性故。或一切实,二俱称谛故。(有为是俗谛,无为是真谛。)(或)一切不实,情有理无,理有情无故。(有漏,情之所有,理之所无。以理无故,名为不实。无漏,理之所有,情之所无。以情无故,名为不实。)今皆不行者,由观诸法如实相,则有为亦实相,非复有为。无为亦实相,非复无为。实亦实相,非复是实。不实亦实相,非复不实。故不行也。此颂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也。亦不分别是男是女者,男即是慧,女即是定。定慧之法,性本绝言,故不可分别也。不得诸法者,常自寂灭相故。不知不见者,远离能取所取戏论相故。此颂亦不行不分别也。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此略颂观一切法空等文也。无有常住,遮于真谛。亦无起灭,遮于俗谛。真俗双遮,正显中道。言略意周矣。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此颂从颠倒生,故说以为所观之境,兼颂约近论近以为方便。然后重颂正观一切法空等也。上文附戒附定,合为初亲近处。慧名第二亲近处。今以定慧合颂,而颂戒门。则双结行(处)近(处)。正显三学互融,事理不二也。问,上云(一切法)无有常住,今云常住一相。何也?答,若对起灭而言常住,则是情计,是故须破。情计破已,理本常住。又,对起灭而言常住,则有二相。(一起灭,一常住)今一切法皆无所有,则无起无灭,当体常住,故名一相。一相即实相,实相即诸法而非诸法。诸法即非法,故名实相也。二颂释竟
壬三明行成三。初标行成,二释行成而得安乐,三颂总结。
癸今初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事成(指入行处、亲近处无过),则外议无失。理成(指理观成)则内心无滞。故(说经)无怯弱也。
癸二释行成而得安乐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此释安乐之因。因修禅定,止于过恶,得人无我,(破人我执)外则不损。因修智慧,离诸取著,得法无我,(破法我执)内无颠倒。是以心不怯弱。不怯弱,名安乐也。
癸三颂总结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初身安乐行竟
庚二口安乐行二。初长文,二偈颂。辛初中二。初标,二释。壬今初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