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五▪P4

  ..续本文上一页eft">壬二释为二。初止行,二观行。止行防非,是如来衣。观行说法,是如来座。又,止行拔苦,观行与乐,是如来室也。

  

癸初止行又四。初不说过,二不轻慢,三不叹毁,四不怨嫌。子今初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人虽有过,于我何与(有何相干)只应内省,何暇非他。若喜谈人过者,如扬粪秽,自薰薰他。损恼实重,非安乐行也。一切经典,皆是如来方便随宜所说。如食石蜜(冰糖),中边皆甜。安得有过。说经典过,皆由不解权实妙理,故亦非安乐行也。

  

子二不轻慢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

  

不倚圆而蔑偏,(不恃自说圆顿法而轻他说偏渐法)不重实而轻权。(不只重实法,而轻视权法)佛尚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谛,岂可自恃,不护物机。

  

子三不叹毁

  

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

  

人皆恶闻其短,故不谈短。面誉(当面阿谀恭维)彼人,则如对毁此人,故不称长。大论云,自赞者是贡高人。自毁者是妖惑人。赞他者是谄佞人。毁他者是谗贼人。智者应以四悉筹量而护自他。又日藏经云,初中后夜,减省睡眠,精进坐禅,诵经修道。背舍生死,向涅槃路。不称他短,不说己长。谦下卑逊,不自憍高。衣服知足,不放逸行。系念思惟,心不驰散。于一切众生,起慈悲心。此皆安乐行之相也。于声闻人等者,根性不定。若叹二乘,或令彼退大取小。若毁訾二乘,或令彼大小俱失,两无所取(无所适从)也。

  

子四不怨嫌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若谓彼人彼法妨害我道,即是怨心。若谓彼人彼法鄙劣。即是嫌心。心机一动。声说即发。杜绝说过之源,故不生怨嫌心也。大集经云,过去拘留孙佛法中,有一比丘发菩提心,诵持大小乘法聚,各八万四千。意嫌头陀比丘不诵经典,犹如株杌(枯树桩)。由此堕狱,受大苦恼。从地狱出,受罗刹身。至贤劫佛(世)楼至佛时,方脱鬼身。常人尚尔。况安乐行。为宏大典,将护小行。安得不慎其心念耶!怨深嫌浅。(须)浅深俱舍,方称正行。此口安乐行。所言(不怨嫌)心者,为制口故。初止行竟

  

癸二观行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观诸法空,无所取著。心不苟执,不逆人意。不违法相,故不以小乘法答。若见无大机而为说小,则令得方便益。若不见无大则为说小,则恐妨其(闻)大(机)缘。故深位(大士)有知机之智,则可随宜说法。始行(菩萨)无鉴物之能,但可说大乘法也。口安乐行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三。初颂标,二颂释,三明行成。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著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隐说法,欲令前人得安隐道及安隐果,即入如来室也,于清净地而施床座,即坐如不座也。以油涂身四句,即著如来衣也。以此三法而导口业,名安乐行。

  

壬二颂释二。初颂止行,二颂观行。癸初中四。初颂二不轻慢,二颂三不叹毁,三颂初不说过,四颂四不怨嫌。长文俱约止善说,颂中皆约行善说也。子今初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前人)慢(法),则不随(问为说),随(说),即(问者于法)不轻慢意。

  

子二颂三不叹毁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但依于义(而答),不谈人好恶也。随义而答者有二。一可答,二不可答。若问答相难诘,相上下。(互相难诘互有高下)若胜(若)负,则自知,(不强辞夺理)是为智者语,一可答也。若自(狂)放(纵)恣,(出语唯我为是,)敢有违者诛之,是为王者语。若长短,是非皆不知,惟觅(求争)胜,是为愚者,二不可答也。

  

子三颂不说过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若乐说人及经典过,生人毒念。(怨嗔恶念)今不说,故使(彼)发心入于佛道。佛道从喜生也。

  

子四颂四不怨嫌

  

除懒惰意、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怨嫌心起,则(于所修法必)懈怠忧恼。今(为之)慈心说法,则(必)精进欢悦也。初颂止行竟

  

癸二颂观行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说无上道,即颂但以大乘法答。愿成佛道,令众亦尔,即颂令得一切种智也。二颂释竟

  

壬三明行成四。初标行成,二明内无过,则外难不生,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四格量功德。癸今初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癸二明内无过,则外难不生。如无臭物,蝇则不来。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癸三明内有善法,所以行成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若内无过,如长文中说。若内有善,如偈中说。

  

癸四格量功德

  

其人功德,千万亿劫、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二口安乐行竟

  

庚三意安乐行二。初长文,二偈颂。辛初中三。初标,二释,结行成。壬今初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

  

壬二释二。初止行,二观行。止行是衣,观行是座,拔苦与乐是室也。癸初中四。初不嫉诳,二不轻骂,三不恼乱,四不诤兢。子今初

  

无怀嫉妒谄诳之心,

  

不耐他荣,名为嫉妒。由贪故嗔,嗔垢之最重者也。险曲(欺)罔他,名之为谄。藏逆露顺,不任(奉)教诲。贪痴为体,正与道相违也。矫(假)现有德,以图利养,名之为诳。由贪痴故,堕邪命法。谬膺恭敬,招苦无穷。故此等心,皆是学道大障。苟有其一,尚不能得二乘菩提,况可宏通大法,上求下化耶!安乐行菩萨,急须弃之。

  

子二不轻骂

  

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彼既发心学佛,便堕(在)未来佛数。纵令烦恼习性不同,互有长短。但取其长以自益,勿求其短而忤(逆)彼也。

  

子三不恼乱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