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五▪P4

  ..續本文上一頁eft">壬二釋爲二。初止行,二觀行。止行防非,是如來衣。觀行說法,是如來座。又,止行拔苦,觀行與樂,是如來室也。

  

癸初止行又四。初不說過,二不輕慢,叁不歎毀,四不怨嫌。子今初

  

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

  

人雖有過,于我何與(有何相幹)只應內省,何暇非他。若喜談人過者,如揚糞穢,自薰薰他。損惱實重,非安樂行也。一切經典,皆是如來方便隨宜所說。如食石蜜(冰糖),中邊皆甜。安得有過。說經典過,皆由不解權實妙理,故亦非安樂行也。

  

子二不輕慢

  

亦不輕慢諸余法師,

  

不倚圓而蔑偏,(不恃自說圓頓法而輕他說偏漸法)不重實而輕權。(不只重實法,而輕視權法)佛尚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谛,豈可自恃,不護物機。

  

子叁不歎毀

  

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贊歎其美,

  

人皆惡聞其短,故不談短。面譽(當面阿谀恭維)彼人,則如對毀此人,故不稱長。大論雲,自贊者是貢高人。自毀者是妖惑人。贊他者是谄佞人。毀他者是讒賊人。智者應以四悉籌量而護自他。又日藏經雲,初中後夜,減省睡眠,精進坐禅,誦經修道。背舍生死,向涅槃路。不稱他短,不說己長。謙下卑遜,不自憍高。衣服知足,不放逸行。系念思惟,心不馳散。于一切衆生,起慈悲心。此皆安樂行之相也。于聲聞人等者,根性不定。若歎二乘,或令彼退大取小。若毀訾二乘,或令彼大小俱失,兩無所取(無所適從)也。

  

子四不怨嫌

  

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若謂彼人彼法妨害我道,即是怨心。若謂彼人彼法鄙劣。即是嫌心。心機一動。聲說即發。杜絕說過之源,故不生怨嫌心也。大集經雲,過去拘留孫佛法中,有一比丘發菩提心,誦持大小乘法聚,各八萬四千。意嫌頭陀比丘不誦經典,猶如株杌(枯樹樁)。由此墮獄,受大苦惱。從地獄出,受羅刹身。至賢劫佛(世)樓至佛時,方脫鬼身。常人尚爾。況安樂行。爲宏大典,將護小行。安得不慎其心念耶!怨深嫌淺。(須)淺深俱舍,方稱正行。此口安樂行。所言(不怨嫌)心者,爲製口故。初止行竟

  

癸二觀行

  

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爲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觀諸法空,無所取著。心不苟執,不逆人意。不違法相,故不以小乘法答。若見無大機而爲說小,則令得方便益。若不見無大則爲說小,則恐妨其(聞)大(機)緣。故深位(大士)有知機之智,則可隨宜說法。始行(菩薩)無鑒物之能,但可說大乘法也。口安樂行初長文竟

  

辛二偈頌叁。初頌標,二頌釋,叁明行成。壬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于清淨地、 而施床座,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隱說法,欲令前人得安隱道及安隱果,即入如來室也,于清淨地而施床座,即坐如不座也。以油塗身四句,即著如來衣也。以此叁法而導口業,名安樂行。

  

壬二頌釋二。初頌止行,二頌觀行。癸初中四。初頌二不輕慢,二頌叁不歎毀,叁頌初不說過,四頌四不怨嫌。長文俱約止善說,頌中皆約行善說也。子今初

  

安處法座, 隨問爲說。

  

(前人)慢(法),則不隨(問爲說),隨(說),即(問者于法)不輕慢意。

  

子二頌叁不歎毀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以微妙義,和顔爲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但依于義(而答),不談人好惡也。隨義而答者有二。一可答,二不可答。若問答相難诘,相上下。(互相難诘互有高下)若勝(若)負,則自知,(不強辭奪理)是爲智者語,一可答也。若自(狂)放(縱)恣,(出語唯我爲是,)敢有違者誅之,是爲王者語。若長短,是非皆不知,惟覓(求爭)勝,是爲愚者,二不可答也。

  

子叁頌不說過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漸漸增益、 入于佛道。

  

若樂說人及經典過,生人毒念。(怨嗔惡念)今不說,故使(彼)發心入于佛道。佛道從喜生也。

  

子四頌四不怨嫌

  

除懶惰意、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怨嫌心起,則(于所修法必)懈怠憂惱。今(爲之)慈心說法,則(必)精進歡悅也。初頌止行竟

  

癸二頌觀行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衆生, 鹹令歡喜。 衣服臥具,飲食醫藥, 而于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衆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說無上道,即頌但以大乘法答。願成佛道,令衆亦爾,即頌令得一切種智也。二頌釋竟

  

壬叁明行成四。初標行成,二明內無過,則外難不生,叁明內有善法,所以行成,四格量功德。癸今初

  

我滅度後,若有比丘、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癸二明內無過,則外難不生。如無臭物,蠅則不來。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癸叁明內有善法,所以行成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若內無過,如長文中說。若內有善,如偈中說。

  

癸四格量功德

  

其人功德,千萬億劫、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二口安樂行竟

  

庚叁意安樂行二。初長文,二偈頌。辛初中叁。初標,二釋,結行成。壬今初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

  

壬二釋二。初止行,二觀行。止行是衣,觀行是座,拔苦與樂是室也。癸初中四。初不嫉诳,二不輕罵,叁不惱亂,四不诤兢。子今初

  

無懷嫉妒谄诳之心,

  

不耐他榮,名爲嫉妒。由貪故嗔,嗔垢之最重者也。險曲(欺)罔他,名之爲谄。藏逆露順,不任(奉)教誨。貪癡爲體,正與道相違也。矯(假)現有德,以圖利養,名之爲诳。由貪癡故,墮邪命法。謬膺恭敬,招苦無窮。故此等心,皆是學道大障。苟有其一,尚不能得二乘菩提,況可宏通大法,上求下化耶!安樂行菩薩,急須棄之。

  

子二不輕罵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

  

彼既發心學佛,便墮(在)未來佛數。縱令煩惱習性不同,互有長短。但取其長以自益,勿求其短而忤(逆)彼也。

  

子叁不惱亂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