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align="left">四众各有求三乘人。所求三乘,义摄藏通别之三教,此三教法,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循循善诱,为实所施之权。四众苟能依之求道,自可渐引归圆。若自恃圆解,呵其去道尚远。自恃薄有行门,呵其放逸懈怠。彼既被呵,便生疑悔。进不能荐取圆理,退不能遵守三权。即是恼乱行人,招过不小矣。若具知根智眼,乃能与夺(赞许否定)适宜。
子四不诤兢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名字位人,薄解文义,未能念念观心。每于消文释义而起诤兢。只此诤兢,便名戏论。何况纵恣习气,言语嘲谑,浊乱心神,增长放逸。非安乐行,切须戒之。初止行竟。
癸二观行四。初大悲想,治嫉诳。二慈父想,治轻骂。三大师想,治恼乱。四平等说法,治诤兢。子今初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
既起大悲,誓当拔苦,何忍嫉之谄之诳之。
子二慈父想治轻骂
于诸如来、起慈父想,
既学佛道,即未来佛。佛即我等大慈悲父。何可轻骂,求其长短。
子三大师想治恼乱
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三乘四众,无非菩萨。有化训德,皆众生师。常应深心礼敬,何得恼令怀疑。
子四平等说法治诤兢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随于义,义随文,名为平等。平等则无偏执,不起诤兢也。以顺法故,不多不少,量机利钝,随器而授也。多说便为戏论。以彼不堪领解,徒费文辞,无实益故。若能领解,乃至尘说刹说,亦不为多。二释竟。
壬三结行成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
此由止行成故,恶不能加也。
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此由观行成故,胜人来集也。意安乐行。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二。初颂释,二颂行成。壬初中二。初颂止行,二颂观行。癸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初四句,颂初不嫉诳。恚慢二字,嫉之本也。邪伪二字,谄诳之注脚也。常修质直行,正明对治行也。
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第五句,颂二不轻骂。第六句,颂四不诤兢。后两句,颂三不恼乱。
癸二颂观行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初一偈,颂初大悲想。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第二偈,颂三大师想。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次半偈,颂二慈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后半偈,颂四平等说法。初颂释竟。
壬二颂行成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三意安乐行竟
庚四誓愿安乐行二。初长文,二偈颂。辛初中二。初明行法,二叹经。壬初又三。初标,二释,三结行成。癸今初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
癸二释为三。初明誓愿所缘之境,二明起誓愿之由,三正立誓愿。子今初
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
已发三乘出世心者,名为在家出家之人。全未发心,名为非菩萨人。就发心中,未断通惑(见思惑),在三界内,名在家人。已断通惑,出三界外,名出家人。此收藏通三乘,别四十心皆尽也。非菩萨人,即收六道四生皆尽也。如此十法界境,各有苦集应拔,皆当起于大悲。各有道灭应与,皆当起于大慈。但已发心者,善芽既萌,因其善而玉成之,故起大慈。此慈即能拔三惑苦。未发心者,恶习偏强。因其恶而拯救之,故起大悲。此悲即能与三德乐。是谓缘无作谛,起无作誓也。子二明起誓愿之由
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如来方便随宜说法者,通指一代时教。或顿或渐,或大或小。或圆或偏,或显或密。或定不定。乃至或兼或但或对或带或开或显或废或立。一一皆是不可思议善巧方便,一一皆是随顺众生所宜也。非菩萨人,(指不知佛法凡夫)则于权法不闻不知不觉。在家出家菩萨(指优婆塞、优婆夷)则于妙法不问不信不解。不闻故无三乘闻慧。不知故无三乘思慧。不觉故无三乘修慧。不问故无一乘闻慧。不信故无一乘思慧。不解故无一乘修慧。此皆迷本道灭而为界内界外种种苦集。不达苦集,体即道灭。所以为起宏誓愿之由也。
子三正立誓愿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前明誓由,双举无权实三慧。(闻思修三慧)今但约无圆三慧而立誓者,实能摄权故也。但乏圆慧,尚在所愍(之列)。况彼沉迷(之者),尤当哀恻。神通力者,如来衣如来室力。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先以定动也。智慧力者,如来座力。四辩庄严,后以慧拔也。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则必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二释竟
癸三结行成二。初明离过,二明利益。子今初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
起大慈悲,是入如来室行成。知诸菩萨非菩萨等失于权实三慧,是坐如来座行成。宏誓制心,始终不倦,是著如来衣行成。室行成故,无嗔垢过失。座行成故,无谄诳过失。衣行成故,无懈怠过失。自既拔苦,遍拔他苦,义同止行成也。
子二明利益又二。初正明,二释结。丑今初
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
室行成故,人天供养,随侍听法。衣行成故,诸天卫护,无能难问。座行成故,听者欢喜。自既得乐,遍与他乐,义同观行成也。
丑二释结
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三世诸佛,同皆守护如是妙典。说此经者,安得不获此大利益耶!初明行法竟
壬二叹经二。初就法略叹,二约譬广叹。癸今初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诸佛出世,悬远难值。正使佛出,久默斯要。(无机默而不说此经久矣)是故闻名尚不可得,况得见耶!况得受持耶!况读诵耶!意显今得见闻受持读诵,乃是不可思议因缘,应须宝重,如说修行也。
癸…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