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四▪P10

  ..續本文上一頁子,汝往詣耆阇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衆、悉安隱否?”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複如是。

  

諸佛同與欲開塔。如僧中作法與欲意也。大集明若幹佛與欲。大品亦明千佛同說般若。然皆不雲即是釋迦分身。准今經者,應是分身。彼(等經)帶方便,故不顯說耳。今經非但數多,亦直說是分身鹹來與欲(開塔)也。

  

辛二釋迦開塔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于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衆,起立、合掌,一心觀佛。于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

  

以右指開,表用權也。開塔,表開權。見佛,表顯實。即是證前。又將開後,故以如卻關鑰,表卻障。開大城門,密表開迹也。

  

辛叁四衆同皆見聞

  

即時一切衆會,皆見多寶如來、于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爲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衆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辛四二佛分座而坐

  

爾時多寶佛、于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

  

辛五四衆請加處空

  

爾時、大衆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衆、皆在虛空。

  

問,衆俱在空,分身(諸佛)何故猶處于地?答,時衆已聞開迹門開權,初入常寂光土,故以空居表之。分身(諸佛)示迹,各有所化之土,故居地以表之。又,釋迦不久顯本,亦先居空以表之。各有其致(理由),不須疑也。二明分身遠集竟

  

己叁明釋迦唱募

  

以大音聲、普告四衆:“誰能于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一募誰能廣說,謂于此娑婆(宏經)。二明付囑時至,謂當入涅槃。叁明付囑有在。此複(有)二意。一者近明有在。意指法師品初八萬大士。(勸)持品之初二萬菩薩,及世尊所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衆。二者遠明有在。意指地湧本弟子衆。令觸(在)處流通。又,爲發起壽量品(作張本)也。初長文竟。

  

戊二偈頌叁。初頌多寶,二頌分身,叁頌付囑。己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尚爲法來,諸人雲何  不勤爲法。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爲聽法。

  

己二頌分身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恒沙等, 來欲聽法。及見滅度,  多寶如來, 各舍妙土, 及弟子衆、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

  

初叁偈,頌第二應集。義兼初請見多寶,及叁請集。

  

爲坐諸佛,以神通力、 移無量衆, 令國清淨。

  

次一偈,頌淨國界。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淨池、 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 諸師子座,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 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衆生蒙薰 喜不自勝,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後四偈半,頌諸佛同來。

  

己叁頌付囑二。初舉叁佛以勸流通,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庚初中叁。初募覓其人,二正舉叁佛,以勸持經。叁釋勸意。辛今初

  

告諸大衆,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斯經, 今于佛前、 自說誓言。

  

辛二正舉叁佛以勸持經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辛叁釋勸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則爲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于寶塔, 常遊十方,爲是經故, 亦複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 則爲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能護持經,即爲供養叁佛。若說此經,即爲具見叁佛。所以釋勸意也。初舉叁佛以勸流通竟。

  

庚二舉難持之法以勸流通二。初正舉勸,二釋勸意。辛初中叁。初誡勸,二正舉難持以勸,叁釋難持意。壬今初

  

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爲難事,宜發大願。

  

壬二正舉難持以勸

  

諸余經典, 數如恒沙,雖說此等, 未足爲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爲難。 若以足指,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爲難。 若立有頂, 爲衆演說,無量余經, 亦未爲難。 若佛滅後, 于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爲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爲難。 于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爲難。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

  

升于梵天, 亦未爲難。 佛滅度後,于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爲難。 假使劫燒, 擔負幹草、入中不燒, 亦未爲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爲一人說, 是則爲難。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爲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爲難。 于我滅後, 聽受此經,問其義趣, 是則爲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無量無數, 恒沙衆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亦未爲難 于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爲難。《《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