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俱通大小。宏通前四味教皆帶方便,故猶易。持說此經,純明一實,故倍難也。
壬叁釋難持意
我爲佛道, 于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于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不但此土四十馀年,未曾顯說。即無量佛土中,從始至今。所說雖多,亦未有如此經之深談佛意者。此經體宗用叁,衣座室叁,即是佛之叁身。能持,即持佛身,此意豈易(領會哉)。初正舉勸竟。
辛二釋勸意叁。初重募持經之人,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歎,叁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壬今初
諸善男子, 于我滅後,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于佛前、 自說誓言。
壬二明能持難持,則諸佛喜歎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壬叁明即成自行化他勝行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爲疾得, 無上佛道。 能于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住淳善地。
此自行勝行也。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于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此化他勝行也。見寶塔品竟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提婆達多。亦雲達兜。亦雲調達。此翻天熱。以其應行叁逆。所以生時人天生熱,因立此名。即因緣釋。
本迹者本地清涼。衆生煩惱。故菩薩示熱同其病行而度脫之。大(涅槃)經雲,提婆達多,必不破僧。報恩經雲,若有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入阿鼻獄者,無有是處。大雲經雲,提婆達多,不可思議,所有行業,同于如來。什師譯經竟。宮人請此品淹留(久留)在內(庭供奉),江東僅傳二十七品。梁有滿法師講經百遍,仍以此品安(勸)持品前。南嶽大師亦以此品次(見)寶塔品後。後見長安舊本,方知二師深得經意。
丁此迹門流通第叁品來意,引古宏經,傳益非謬。明今宣化,事驗不虛。舉往勸今,使流通也。文爲二。初明昔日達多通經,釋迦成道。二明今日文殊通經,龍女作佛。禀教尚然,宣通之功,益豈不(更)大。故達多受記。文殊(曾于日月燈明佛時,爲妙光法師,燃燈古佛是其弟子。而燃燈乃釋尊授記之本師,則其本地)可以意知。戊初中叁。初明往昔師弟持經之相,二結會古今,叁勸信。己初又二。初長文,二偈頌。庚長文又四。初明求法時節,二正明求法,叁求得法師,四受法奉行。辛今初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衆:“吾于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
辛二正明求法又二。初明發願,二明修行。壬今初
于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于無上菩提,心不退轉。
壬二明修行又二。初明欲滿檀那,勤行布施。二明爲滿般若,勤求妙法。癸今初
爲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仆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
癸二明爲滿般若,勤求妙法。
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爲于法故,捐舍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爲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二正明求法竟
辛叁求得法師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爲宣說。”
辛四受法奉行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爲床座,身心無倦。于時奉事、經于千歲,爲于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四。初頌時節及正求法,二頌求得法師,叁頌受法奉行,四頌結證勸信。辛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爲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捶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爲我解說, 身當爲奴仆。
辛二頌求得法師
時有阿私仙, 來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爲汝說。
辛叁頌受法奉行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于所需。 采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爲諸衆生, 勤求于大法,
辛四結證勸信
亦不爲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爲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爲汝說。
(前五句,結證。後一句,勸信。)
初明往昔師弟持經之相竟
己二結會古今二。初正結會,二明師弟功報俱滿。庚今初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
庚二明師弟功報俱滿又二。初明弟子圓因報滿,二明法師妙果當成。辛今初
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舍,
此先明因圓也。問,提婆達多,世世爲佛怨(家)。雲何而言是善知識?答,入大乘論雲,若是怨者,雲何能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意見不合)東西各去,步步轉遠,豈得爲伴耶!(彼乃大權示現,故示逆行耳)
六度(六波羅密)義甚多,今當略說。如大(智度)論雲,舍依正名檀。防止七支(身叁口四之過)名戒。打罵不報名忍。爲事始終(不半途廢)名精進。四禅八定名禅。分地息诤名般若。又束(歸納)十善爲六度者,不殺至不妄語,是檀(那)。不兩舌是屍(羅)。不惡口是忍。不绮語是進。不貪、嗔是禅,不邪見是般若。又,菩薩善戒經第十雲,六波羅蜜有叁種:一對治。謂(治)悭惡嗔怠亂癡。二相生。謂舍家(出家)持戒,遇辱須忍,忍已精進,進已調五根,根調知法界。叁果報。謂大富饒財,諸根具足,容色端正,有大威力,壽命安康,辯才無礙。又,馀經雲,施報富。戒報善道。忍報端正。進報神通。禅報生天。慧報破煩惱。如是等例,皆是叁藏明六度相也。若施者受者財物,叁事皆空,名檀。不見持犯,名戒。能忍所忍不可得,名忍。身心不動,名精進。不亂不味(味,耽著),名禅。非智非愚,(謂智愚二相不可得)名般若。如此流例,即通教中六度相。若言檀有十利:一伏悭煩惱,二舍心相續,叁與衆生同資産,四生豪富家,五生生施心現前,六四衆愛樂,七處衆不怯畏,八勝名遍布,九手足柔軟,十乃至詣道場,恒值善知識。戒有十利:一滿一切智,二如佛所學,叁智者不毀,四誓願不退,五安住正行,六棄舍生死,七慕樂涅槃,八得無纏心,九得勝叁昧,十不乏(七)信財。忍有十利:一二叁四。火刀毒水皆不能害。五非人(諸神)所護,六身相莊嚴,七閉惡道,八生梵天。九晝夜常安。十身不離喜樂。精進有十利:一他不能折伏…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