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四▪P11

  ..续本文上一页>

  

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俱通大小。宏通前四味教皆带方便,故犹易。持说此经,纯明一实,故倍难也。

  

壬三释难持意

  

我为佛道, 于无量土, 从始至今、 广说诸经, 而于其中, 此经第一。 若有能持, 则持佛身。

  

不但此土四十馀年,未曾显说。即无量佛土中,从始至今。所说虽多,亦未有如此经之深谈佛意者。此经体宗用三,衣座室三,即是佛之三身。能持,即持佛身,此意岂易(领会哉)。初正举劝竟。

  

辛二释劝意三。初重募持经之人,二明能持难持,则诸佛喜叹,三明即成自行化他胜行。壬今初

  

诸善男子, 于我灭后,谁能受持、 读诵此经, 今于佛前、 自说誓言。

  

壬二明能持难持,则诸佛喜叹

  

此经难持, 若暂持者, 我则欢喜, 诸佛亦然,如是之人, 诸佛所叹。

  

壬三明即成自行化他胜行

  

是则勇猛, 是则精进,是名持戒、 行头陀者, 则为疾得,  无上佛道。 能于来世, 读持此经, 是真佛子,住淳善地。

  

此自行胜行也。

  

佛灭度后, 能解其义, 是诸天人、 世间之眼。 于恐畏世, 能须臾说, 一切天人、 皆应供养。

  

此化他胜行也。见宝塔品竟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提婆达多。亦云达兜。亦云调达。此翻天热。以其应行三逆。所以生时人天生热,因立此名。即因缘释。

  

本迹者本地清凉。众生烦恼。故菩萨示热同其病行而度脱之。大(涅槃)经云,提婆达多,必不破僧。报恩经云,若有人言,提婆达多实是恶人,入阿鼻狱者,无有是处。大云经云,提婆达多,不可思议,所有行业,同于如来。什师译经竟。宫人请此品淹留(久留)在内(庭供奉),江东仅传二十七品。梁有满法师讲经百遍,仍以此品安(劝)持品前。南岳大师亦以此品次(见)宝塔品后。后见长安旧本,方知二师深得经意。

  

丁此迹门流通第三品来意,引古宏经,传益非谬。明今宣化,事验不虚。举往劝今,使流通也。文为二。初明昔日达多通经,释迦成道。二明今日文殊通经,龙女作佛。禀教尚然,宣通之功,益岂不(更)大。故达多受记。文殊(曾于日月灯明佛时,为妙光法师,燃灯古佛是其弟子。而燃灯乃释尊授记之本师,则其本地)可以意知。戊初中三。初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二结会古今,三劝信。己初又二。初长文,二偈颂。庚长文又四。初明求法时节,二正明求法,三求得法师,四受法奉行。辛今初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

  

辛二正明求法又二。初明发愿,二明修行。壬今初

  

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壬二明修行又二。初明欲满檀那,勤行布施。二明为满般若,勤求妙法。癸今初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癸二明为满般若,勤求妙法。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二正明求法竟

  

辛三求得法师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莲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

  

辛四受法奉行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需,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床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初长文竟

  

庚二偈颂四。初颂时节及正求法,二颂求得法师,三颂受法奉行,四颂结证劝信。辛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 为求大法故, 虽作世国王, 不贪五欲乐。

  

捶钟告四方, 谁有大法者, 若为我解说, 身当为奴仆。

  

辛二颂求得法师

  

时有阿私仙, 来白于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间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 吾当为汝说

  

辛三颂受法奉行

  

时王闻仙言, 心生大喜悦, 即便随仙人, 供给于所需。 采薪及果蓏, 随时恭敬与, 情存妙法故, 身心无懈倦。 普为诸众生, 勤求于大法,

  

辛四结证劝信

  

亦不为己身、 及以五欲乐。 故为大国王, 勤求获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为汝说。

  

(前五句,结证。后一句,劝信。)

  

初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竟

  

己二结会古今二。初正结会,二明师弟功报俱满。庚今初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庚二明师弟功报俱满又二。初明弟子圆因报满,二明法师妙果当成。辛今初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

  

此先明因圆也。问,提婆达多,世世为佛怨(家)。云何而言是善知识?答,入大乘论云,若是怨者,云何能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意见不合)东西各去,步步转远,岂得为伴耶!(彼乃大权示现,故示逆行耳)

  

六度(六波罗密)义甚多,今当略说。如大(智度)论云,舍依正名檀。防止七支(身三口四之过)名戒。打骂不报名忍。为事始终(不半途废)名精进。四禅八定名禅。分地息诤名般若。又束(归纳)十善为六度者,不杀至不妄语,是檀(那)。不两舌是尸(罗)。不恶口是忍。不绮语是进。不贪、嗔是禅,不邪见是般若。又,菩萨善戒经第十云,六波罗蜜有三种:一对治。谓(治)悭恶嗔怠乱痴。二相生。谓舍家(出家)持戒,遇辱须忍,忍已精进,进已调五根,根调知法界。三果报。谓大富饶财,诸根具足,容色端正,有大威力,寿命安康,辩才无碍。又,馀经云,施报富。戒报善道。忍报端正。进报神通。禅报生天。慧报破烦恼。如是等例,皆是三藏明六度相也。若施者受者财物,三事皆空,名檀。不见持犯,名戒。能忍所忍不可得,名忍。身心不动,名精进。不乱不味(味,耽著),名禅。非智非愚,(谓智愚二相不可得)名般若。如此流例,即通教中六度相。若言檀有十利:一伏悭烦恼,二舍心相续,三与众生同资产,四生豪富家,五生生施心现前,六四众爱乐,七处众不怯畏,八胜名遍布,九手足柔软,十乃至诣道场,恒值善知识。戒有十利:一满一切智,二如佛所学,三智者不毁,四誓愿不退,五安住正行,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七)信财。忍有十利:一二三四。火刀毒水皆不能害。五非人(诸神)所护,六身相庄严,七闭恶道,八生梵天。九昼夜常安。十身不离喜乐。精进有十利:一他不能折伏…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