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P13

  ..續本文上一頁佛法界相性本末,無有缺減。馀九法界亦如是。當知一一界,皆互具馀九界十如。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爲權。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爲實。一中具無量,無量中具一,所以名爲不可思議。凡夫雖具,絕理情迷。(自鄙無分,故絕理。隨想異見,故情迷)二乘雖具,舍離求脫。(不知叁道即是,避空求脫,反資小脫)菩薩雖具,觀照不周,(次第叁觀)名不了了。如來洞見,橫豎具足。(一中無量爲橫,無量即一爲豎。多一相即,名具足。)唯獨自明了,馀人所不知,不可宣示,故止止絕言耳。二約佛法界釋者,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指萬善緣因。佛界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指智慧了因。佛界非體非不體,而名如是體,指實相正因。佛界非力非不力,而名如是力,指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佛界非作非不作,而名如是作,指任運無功用道。佛界非因非不因,而名如是因,指四十一位。佛界非緣非不緣,而名如是緣,指一切助菩提道。佛界非果非不果,而名如是果,指妙覺果,圓因所剋。佛界非報非不報,而名如是報,指大般涅槃。佛界非本非末,非不本非不末,而言本末。本即佛相,末即佛報。是自行權也。佛界非等非不等,而言究竟等,指于實相。是自行之實也。即實而權,故言本末。即權而實,故言爲等。此是如來自行權實,最爲無上。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橫廣豎深,而無有上。故標章雲諸法實相。例亦應言,諸法實性、實體、實力乃至實究竟等。但略舉一以蔽(遍概)諸耳。凡夫如雙盲,二乘如眇目,菩薩如夜視蒙胧,不可得說,故止止絕言也。叁約離合釋者,若佛心中所觀,十界十如,皆無上相,乃至無上果報,惟是一佛法界。如海總萬流,如千車共轍(車道),此即自行權實。若隨他意,則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即是化他權實。化他雖複有實,皆束爲權。自行雖複有權,皆束爲實。即是自行化他權實。隨他則開,隨自則合,橫豎周照,開合自在。雖開無量,無量而一。雖合爲一,一而無量。雖無量一,而非一非無量。雖非一非無量,而一而無量。惟佛與佛,乃能究盡。凡夫則誹謗不信,二乘則迷悶不受,菩薩則塵兀未明,爲此義故,止止絕言也。四約位釋者,如是相,謂一切衆生皆有實相。本自有之,乃如來藏之相貌也(即性德中俗谛解脫德也)。如是性,即是性德智慧第一義空也。如是體,即是中道法性之理也。是爲叁德,通十法界,位位皆有。若研此叁德,入十信位,則名如是力、如是作。入四十一位,則名如是因、如是緣。若至佛地,則名如是果、如是報。初叁名本(相、性、體),後叁名末(緣、果、報)。初後同是叁德,名究竟等。初位叁德,通惡通善,通賢通聖,通小通大,通始通極(極,終也。)。雖在惡而不沈,雖在善而不升。雖在賢而不下,雖在聖而不高。雖在小而不窄,雖在大而不寬。雖在始而非新,雖在極而非故。故不可思議,不可得說,所以止止絕言也。複次叁德究竟等者,十界相性權實開合,差別若幹。以平等大慧如實觀之,究竟皆等。若迷此境,即有六界相性,名爲世谛。若解此境,即有二乘相性,名爲真谛,達此非迷非解,即有菩薩佛界,相性中道第一義谛。又,今大乘機動,不明九界相性,直說一切相性,悉入佛界相性,昔教未說,謂昔不與今等。今教說之,知昔與今等,故言究竟等。又,所以四釋者,明理攝遍,故約十界釋。明自證極,故約佛界釋。明佛化用,故約離合釋。明叁德遍,故約諸位釋也。初歎佛二智中初長文竟

  

庚二重頌二。初頌寄言歎二智,二頌絕言歎二智。辛初中二。初合頌歎二佛二智,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壬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衆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叁昧, 及佛諸余法, 無能測量者。

  

初一偈,總頌二佛實智。第二偈,總頌二佛權智也。諸馀法者,指化他權實。即以自行而爲化他。從一法中,開出無量。所有方便,無不即權即實。故亦無能測量。

  

壬二合頌二佛釋歎結歎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于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此頌上兩章釋(歎)結(歎)之意。蓋謂甚深微妙之權實二法,最爲難見難了。由我與諸佛本從無數佛所,具足盡行無量道法,于無量劫行道已,乃坐道場,得成佛果,故能悉知悉見此權實妙法也。無量劫具足行道,故權智滿。道場成果,故實智滿。此亦約因果而論權實也。初頌寄言歎二智竟

  

辛二頌絕言歎二智爲叁。初頌釋止歎意,二正頌絕言歎,叁追頌絕言境。壬今初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此頌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等也。先舉果報之後,次舉性相之初,中間不言,例可知也。大果報者,即妙果報。種種性相者,即百界千法差別不同。義者,即究竟等也。

  

壬二正頌絕言歎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余衆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衆、 信力堅固者。

  

此正頌止止不須說之旨也。是法,即諸佛二智所照權實妙境,所謂不可思議百界千如諸法實相也。實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言語道,故言辭相寂滅。佛雖能說此不可說法,而衆生無能得解,故止不須說也。除諸菩薩衆,信力堅固者,庶幾(也許)能得解耳。信力堅固,指圓教十信也。以下明諸馀衆生,皆不能解。

  

諸佛弟子衆,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諸弟子、 亦滿十方刹, 盡思共度量, 亦複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鹹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複不能知。

  

初六句,揀漏盡弟子不知。次四句,揀舍利弗不知。第叁有六句,揀馀大弟子不知。第四有八句,揀辟支佛不知。支佛逆順觀十二因緣,故名利智。佛實智者,自行權實(二智)俱名爲實也。第五有十句,揀發心菩薩不知。第六有四句,揀不退菩薩不知。通教斷界內惑,(見思)雖得不退,不知中道別理。別教叁賢(住、行、向)雖得行不退,不知中道具一切法,即一切法。

  

壬叁追頌絕言境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此正頌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也。最後二句,亦是重頌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等。無漏者,純一實相,實相之外,無馀法也。不思議者,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也。甚深微妙者,唯是諸佛所證契也。初略顯中,初長文重頌歎佛二智竟

  

己二偈頌,正略開顯動執生疑二。初明諸佛顯實,二明釋迦開叁。庚今初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于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諸佛語無異者,此顯諸佛化道是同。次兩句勸信。後兩句正顯實。可見從前所說,皆非真實。所以破昔…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