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法界相性本末,无有缺减。馀九法界亦如是。当知一一界,皆互具馀九界十如。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为权。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为实。一中具无量,无量中具一,所以名为不可思议。凡夫虽具,绝理情迷。(自鄙无分,故绝理。随想异见,故情迷)二乘虽具,舍离求脱。(不知三道即是,避空求脱,反资小脱)菩萨虽具,观照不周,(次第三观)名不了了。如来洞见,横竖具足。(一中无量为横,无量即一为竖。多一相即,名具足。)唯独自明了,馀人所不知,不可宣示,故止止绝言耳。二约佛法界释者,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指万善缘因。佛界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指智慧了因。佛界非体非不体,而名如是体,指实相正因。佛界非力非不力,而名如是力,指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佛界非作非不作,而名如是作,指任运无功用道。佛界非因非不因,而名如是因,指四十一位。佛界非缘非不缘,而名如是缘,指一切助菩提道。佛界非果非不果,而名如是果,指妙觉果,圆因所剋。佛界非报非不报,而名如是报,指大般涅槃。佛界非本非末,非不本非不末,而言本末。本即佛相,末即佛报。是自行权也。佛界非等非不等,而言究竟等,指于实相。是自行之实也。即实而权,故言本末。即权而实,故言为等。此是如来自行权实,最为无上。无上相,乃至无上果报,横广竖深,而无有上。故标章云诸法实相。例亦应言,诸法实性、实体、实力乃至实究竟等。但略举一以蔽(遍概)诸耳。凡夫如双盲,二乘如眇目,菩萨如夜视蒙胧,不可得说,故止止绝言也。三约离合释者,若佛心中所观,十界十如,皆无上相,乃至无上果报,惟是一佛法界。如海总万流,如千车共辙(车道),此即自行权实。若随他意,则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即是化他权实。化他虽复有实,皆束为权。自行虽复有权,皆束为实。即是自行化他权实。随他则开,随自则合,横竖周照,开合自在。虽开无量,无量而一。虽合为一,一而无量。虽无量一,而非一非无量。虽非一非无量,而一而无量。惟佛与佛,乃能究尽。凡夫则诽谤不信,二乘则迷闷不受,菩萨则尘兀未明,为此义故,止止绝言也。四约位释者,如是相,谓一切众生皆有实相。本自有之,乃如来藏之相貌也(即性德中俗谛解脱德也)。如是性,即是性德智慧第一义空也。如是体,即是中道法性之理也。是为三德,通十法界,位位皆有。若研此三德,入十信位,则名如是力、如是作。入四十一位,则名如是因、如是缘。若至佛地,则名如是果、如是报。初三名本(相、性、体),后三名末(缘、果、报)。初后同是三德,名究竟等。初位三德,通恶通善,通贤通圣,通小通大,通始通极(极,终也。)。虽在恶而不沉,虽在善而不升。虽在贤而不下,虽在圣而不高。虽在小而不窄,虽在大而不宽。虽在始而非新,虽在极而非故。故不可思议,不可得说,所以止止绝言也。复次三德究竟等者,十界相性权实开合,差别若干。以平等大慧如实观之,究竟皆等。若迷此境,即有六界相性,名为世谛。若解此境,即有二乘相性,名为真谛,达此非迷非解,即有菩萨佛界,相性中道第一义谛。又,今大乘机动,不明九界相性,直说一切相性,悉入佛界相性,昔教未说,谓昔不与今等。今教说之,知昔与今等,故言究竟等。又,所以四释者,明理摄遍,故约十界释。明自证极,故约佛界释。明佛化用,故约离合释。明三德遍,故约诸位释也。初叹佛二智中初长文竟
庚二重颂二。初颂寄言叹二智,二颂绝言叹二智。辛初中二。初合颂叹二佛二智,二合颂二佛释叹结叹。壬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 诸天及世人、 一切众生类, 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 解脱诸三昧, 及佛诸余法, 无能测量者。
初一偈,总颂二佛实智。第二偈,总颂二佛权智也。诸馀法者,指化他权实。即以自行而为化他。从一法中,开出无量。所有方便,无不即权即实。故亦无能测量。
壬二合颂二佛释叹结叹
本从无数佛, 具足行诸道, 甚深微妙法, 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 行此诸道已, 道场得成果, 我已悉知见。
此颂上两章释(叹)结(叹)之意。盖谓甚深微妙之权实二法,最为难见难了。由我与诸佛本从无数佛所,具足尽行无量道法,于无量劫行道已,乃坐道场,得成佛果,故能悉知悉见此权实妙法也。无量劫具足行道,故权智满。道场成果,故实智满。此亦约因果而论权实也。初颂寄言叹二智竟
辛二颂绝言叹二智为三。初颂释止叹意,二正颂绝言叹,三追颂绝言境。壬今初
如是大果报,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此颂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等也。先举果报之后,次举性相之初,中间不言,例可知也。大果报者,即妙果报。种种性相者,即百界千法差别不同。义者,即究竟等也。
壬二正颂绝言叹
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诸余众生类, 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 信力坚固者。
此正颂止止不须说之旨也。是法,即诸佛二智所照权实妙境,所谓不可思议百界千如诸法实相也。实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言语道,故言辞相寂灭。佛虽能说此不可说法,而众生无能得解,故止不须说也。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庶几(也许)能得解耳。信力坚固,指圆教十信也。以下明诸馀众生,皆不能解。
诸佛弟子众, 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 住是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 皆如舍利弗, 尽思共度量, 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余诸弟子、 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 亦复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 其数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 莫能知少分。 新发意菩萨, 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 又能善说法, 如稻麻竹苇, 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 于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 其数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复不能知。
初六句,拣漏尽弟子不知。次四句,拣舍利弗不知。第三有六句,拣馀大弟子不知。第四有八句,拣辟支佛不知。支佛逆顺观十二因缘,故名利智。佛实智者,自行权实(二智)俱名为实也。第五有十句,拣发心菩萨不知。第六有四句,拣不退菩萨不知。通教断界内惑,(见思)虽得不退,不知中道别理。别教三贤(住、行、向)虽得行不退,不知中道具一切法,即一切法。
壬三追颂绝言境
又告舍利弗, 无漏不思议、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此正颂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也。最后二句,亦是重颂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等。无漏者,纯一实相,实相之外,无馀法也。不思议者,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也。甚深微妙者,唯是诸佛所证契也。初略显中,初长文重颂叹佛二智竟
己二偈颂,正略开显动执生疑二。初明诸佛显实,二明释迦开三。庚今初
舍利弗当知, 诸佛语无异, 于佛所说法, 当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后, 要当说真实。
诸佛语无异者,此显诸佛化道是同。次两句劝信。后两句正显实。可见从前所说,皆非真实。所以破昔…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