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說修行。惟此四法,是涅槃因。一善知識,謂如來也。後之叁句,即是叁慧。故佛誡之。
壬叁揀許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製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衆,無複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爲汝說。
從初至退亦佳矣,是揀。汝今善聽,是許。五千在座,故如來叁止,今將許說。威神遣去。故名揀衆。五濁障多,名罪重。執小翳(迷)大,名根深。未得叁果,謂得叁果。未證無學,謂證無學。如誤認四禅以爲四果等,名增上慢。有如此失者,謂障、執慢叁失也。默不製止者,上聞略開叁顯一,言簡義隱,猶未生謗。若聞廣開叁顯一,乖情起謗,住則有損,是故不製止(退席)也。無複枝葉者,枝葉細末,不任器用。(不堪作器材用)此等執方便之方便,于大非器。(如小乘四果,已是方便。更于暖頂妄計爲證極)退亦佳矣者,既以小自翳(迷),複妨他大光(大乘發揚)。今退,無謗法之愆,複無障他之過。故雲(退亦)佳矣。初許竟
辛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前已叁請,並此爲第四請。初正法說長文中,初許,二受旨竟。
辛叁正說爲二。初四佛章,二釋迦章。壬初四佛章爲二。初總明諸佛,二列叁世佛。癸初中四。初歎法希有,二說無虛妄,叁開方便,四示真實。子今初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華,時一現耳。
此中法譬雙歎。諸佛若出五濁,必先開叁,如今世尊四十馀年,始顯真實。久久稀疏,故言時乃說之。久不說者,爲人不堪故,時未至故,五千未遣故。今人已堪(聞妙法),時已至,五千已去。決定說大乘,故言時乃說之。優昙華,此雲靈瑞。叁千年一現。又現則金輪王出。表叁乘調熟已後,方說妙法,授法王記。
子二說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
此理至深,與昔權理異。此言至妙,與昔權言反。此行至普,與昔權行乖(不同)此人至勝,勝于昔劣。還指客作之粗,而今皆妙。恐物機疑謗,故先勸信。令信無虛妄人(佛),說無虛妄法也。
子叁開方便叁。初開,二釋,叁結。醜今初
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
隨叁種機宜(叁乘人)巧說方便(權法),而佛意在實。人莫能解也。
醜二釋
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
舉今佛之權能,釋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釋彼,當知諸佛開權,亦如我也。
醜叁結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
此結成開權之意趣難解也。蓋禀教者,罔不謂叁。(無不認爲有叁乘法)唯有諸佛,乃知一耳。(叁乘即一乘也)無分別法,唯佛能知。佛以無分別智,解無分別法。故是顯實。叁開方便竟
子四示真實五。初標勝人法,二標出世意,叁重示,四正釋,五總結。
醜今初 標勝人法(文略)即前文“是法非思量分別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一句。
醜二標出世意
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釋此爲兩。初總,次分字。初總(釋)者,承上文言,何故是法非思量分別所解,唯有諸佛乃能知耶!良以諸佛覺如實之相,乘此實道,出應于世。只令衆生,得此實相,更無他事。實相無相,微妙第一,故非思量分別所能解也。次分字釋者,一則一實相也。非叁非五非七非九,故言一也。(叁即叁乘,五加人天,七加通二乘,九加通別菩薩)其性廣博,叁五七九等,故名爲大。諸佛出世之儀式,故名爲事。衆生有此機感,故名爲因。如來乘機而應,故名爲緣。是爲出世之本意。而先開叁者,爲一弄引耳。如人(將)欲取,先當與之。文雲,雖說種種道,其實爲一乘也。
醜叁重示
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將欲解釋,更重徵起以爲言端。(開場白)又此大事,佛所尊重,故重提示。
醜四正釋,即爲四。初明理一,二明人一,叁明行一,四明教一。寅今初
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
釋此理一,複爲四意。一約四位,二約四智,叁約四門,四約觀心。一約四位者,經雲,爲令衆生開佛知見。若偏語佛果,即失衆生。若偏語衆生,則非佛知見。故不可偏取。前叁教(藏通別)行人,雖是衆生,未得佛眼佛智,故不能知見實相。圓教四位,(住行向地)亦是衆生。而分得佛眼佛智。則衆生義成,佛知見義亦成。故寄此四位以釋理一。如瑞相中,天雨四華。表萬善同歸,得入四位。乘四位華,以趣佛果。故約位顯理也。開者,即圓十住。初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何者,性德妙理,被通別兩惑之所染著,難可了知。初心雖能圓信,(名字位)圓受(五品位)圓伏(十信位)而未能斷,不名爲開。內加觀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別惑,(如來)藏顯出真修性,知見朗然開發,故名爲開。緣修破惑,故名使得清淨。仁王經雲,入理般若,名爲住。住于十住,白華位也。示者,惑障既除,知見體顯,體備萬德,法界衆德,顯示分明。故名爲示。即是十行,大白華位也。悟者,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如理智,如量智,理量不二,故名爲悟。即十回向,赤華位也。入者,事理既融,自在無礙。任運流注,入于薩婆若海。(一切種智海)如理如量,通達自在。如量知見,能持衆德。如理知見,能遮諸惑。即是十地,大赤華位也。然圓道妙位,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只開,即具示悟入等,更非異心。但如理知見,無有分別淺深之相。欲顯如量知見,故分別四位耳。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既雲難易,即知初心與畢竟心,應有明晦淺深之別。猶如月體,初後俱圓,而有朔望之殊。四位知見,皆明照實相,而說開示悟入之異也。二約四智者,(名出般若。彼通叁教,今唯約圓)一道慧。見道實性,實性中得開佛知見也。二道種慧。知十法界諸道種別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見也。叁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寂滅即悟佛知見也。四一切種智。知一切法一相寂滅相,種種行類相貌皆識,即入佛知見也。又,道慧如理名開。道種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稱悟。一切種智理量雙照爲入。此亦約實理無淺深中,而淺深分別也。叁約圓教四門橫釋四句者,空門,一空一切空,即開佛知見。有門,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見。亦空亦有門,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見。非空非有門,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見。能通則四(門),所通則一。開示悟入,是能通之門,所知所見,乃所通之理也。四約觀心釋者,觀于心性叁谛之理,不可思議,此觀明淨,名爲開。雖不可思議,而能分別空假中心,宛然無濫(不雜),名爲示。空假中心,即叁而一,即一而叁,名爲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齊照空假中,名爲入。是爲一心叁觀而分開示悟入之殊也。所以四種釋者,見理由位,位立由智,智發由門,門通由觀。觀故則門通。門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見理。見理,故名爲理一也。(雖雲理一,而門即教一,觀即行一,位即人一,此乃教行人叁,寄理以辨。理既如是,馀叁例然。)舍利弗下,即結成理一義。昔方便教,亦得各論開示悟入,而非佛知見,故是權。今明佛知見,故是實。實即理一也。
寅二明人一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就昔方便,謂教化叁乘,理實,但化菩薩。如彼窮子,自謂客作賤人。長者觀之,實是己子。即是人一。
寅叁明行一
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
叁乘衆行,名之爲諸。爲圓故,諸(行)即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見。即是行一意也。
寅四明教一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