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P16

  ..續本文上一頁,若二、若叁。

  

圓頓之教,名一佛乘。別教已去,皆名有馀之說,即不了義,非一佛乘。無有馀乘者,無華嚴中所兼之別(教)。無二者,無般若中所帶之二(通別二教權理)。無叁者,無方等中所對之叁(藏通別權理)也。四正釋竟

  

醜五總結

  

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

  

此句總結四一。文簡義長。何以言之?序中因光橫見萬八千土,文殊引古,豎明二萬諸佛(同號日月燈明)無不爲實施權,開權顯實。皆與今佛出五濁世,其意是同。至于一切十方刹海無盡世界,淨穢差別無盡。諸佛出世,亦有純說大者,亦有純說小者,純說大,則不必施叁(權),固是四一(顯實)。純說小,則不得顯實。而久久之後,究竟亦無不還成四一者。但非可以劫數久近計之,非可以等覺已下諸神通天眼測之耳。下文開迹顯本,如來叁世化功(皆)若此。初總明諸佛竟

  

癸二列叁世諸佛爲叁。初過去佛,二未來佛,叁現在佛。

  

子初過去佛

  

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無量無數方便等,是開權。是法皆爲等,是顯實。爲一佛乘,即教一。衆生,即人一。能得種智,即行一。種智所知,即理一。

  

子二未來佛

  

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子叁現在佛

  

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欲令衆生入佛之知見故。

  

現在佛正是化主,故先標出世之意。次明開權顯實。後結成開示悟入也。少開句者,但是文略。初四佛章竟

  

壬二釋迦章。于六義中,無歎法希有。但有五文。初開權,二顯實,叁舉五濁釋方便,四揀僞敦信一實,五明無虛妄。癸今初

  

舍利弗,我今亦複如是,知諸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爲說法。

  

先叁後一,(先開叁後歸一)如四(十方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佛不異。故言亦複如是。種種欲等者,五乘根性欲也。過去名根,以能生爲義。現在名欲,以取境爲義。未來名性,以不改爲義。深心所著者,宿習難轉,即是根也。方便者,即是隨宜所開叁乘權法。此中感應相對。衆生種種根性欲,感也。我佛知之,以方便力而爲說法,應也。

  

癸二顯實

  

舍利弗,如此,皆爲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

  

癸叁舉五濁釋方便叁。初標意,二舉五濁,叁結釋。子今初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叁。

  

將舉五濁,先標其意。上已說諸佛開權顯實,未明隱實施權。今明稱實而觀,則十方世界,無非法界真如妙理。尚無別教之二,何況有藏通別教之叁。別教名二乘者,中道迥出二邊,不即二邊。是中與邊爲二,故名爲第二乘也。別教之二,已不可得,況有通及藏教與別共成叁種權耶!特以出五濁世不得不隱一實,施叁權耳。

  

子二舉五濁

  

舍利弗,諸佛出于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

  

劫者,時也。時無實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今言濁者,謂四濁增盛,聚在此時。故下文雲,劫濁亂時也。煩惱濁者,通而言之,五住叁惑,皆名煩惱。今且以界內五鈍使爲煩惱濁。所謂貪嗔癡慢疑也。衆生亦無別體,依于色心五陰,立此假名。今言濁者,由見煩惱所感粗弊色心,果報醜劣,故名衆生濁也。見濁者,通而言之,界內界外諸分別惑,皆名爲見。今且以界內五利使爲見濁。所謂身邊戒見邪也。命根亦無實法,依于識種之上,一分連持色心不斷功能假立。今言濁者,惡異熟業所感識種,能令色心住持短促,故名爲濁也。若約因果相由,則以見煩惱爲因,感于叁界色心爲果。依果立衆生名。依衆生一期生死立命根名。依此四法皆濁,立劫濁名。

  

子叁結釋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衆生垢重,悭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

  

初句即劫濁。次句即衆生濁。悭貪嫉妒,即煩惱濁及見濁。成就諸不善根,即命濁也。末二句,設非曲垂方便,何以引出苦輪。叁舉五濁釋方便竟。

  

癸四揀僞敦信一實。若佛弟子,自能信解。若不信解,非真弟子,亦非羅漢。敦逼時衆,令信受也。文二。初揀真僞,二開除釋疑。子初又二。初若不聞不知,非真弟子,二若聞不信受,是增上慢。醜今初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如來昔爲治五濁故,方便施叁,汝得聞知,隨順修習,名爲弟子。今五濁既除,爲汝顯一。爲何不聞不知?不聞,即不聞教一。不知,即不知行一,非弟子,即非人一。總根迷于理一也。

  

醜二若聞信受是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複志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佛設二乘,原爲五濁障重,暫令息苦,故權說見思斷盡,名阿羅漢。不受叁界後有,名最後身。出同居土分段苦輪,名爲涅槃。然使實得阿羅漢道,證有馀脫。今聞此經,便應信受,進求無上菩提。則當審自籌量(細自思量),無明別惑尚在,何名羅漢(應供)變易生死浩然,何名最後身。化城未是寶所,何名究竟涅槃。故實得阿羅漢者,未有不信佛說此法者也。倘自以爲(滿)足,不複志求菩提,當知並未證阿羅漢,但是增上慢人耳。初揀真僞竟

  

子二開除釋疑又二。初開除,二釋疑。醜今初

  

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

  

恐有(人)問曰,若爾,則一切羅漢皆必志求無上菩提耶!故今開除之曰,除佛滅後,現前無佛。則彼禀權說證羅漢者,未必能志求菩提。又有問曰,佛雖滅度,此經住世,彼何不信?故今釋曰,所以者何,佛滅度後,經雖在世。而受持讀誦解義之人難得,不遇其人,則小果聖者,安能自決信了哉!

  

醜二釋疑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決了。

  

恐有(人)疑曰,若佛滅後,諸阿羅漢不遇此經,不遇受持讀誦解義之人,則當永入小涅槃耶!故今釋曰,是人雖作滅度之想,入于涅槃。而生方便有馀國中,仍得遇佛爲說此法,便得決了化城非實,還必志求無上菩提,斷無永入涅槃之理也。又,設于此土得遇受持讀誦解義之人,亦得決了。故南嶽(慧思大)師雲,馀佛者,四依(大士)也。羅漢遇之,聞經決了。四揀僞敦信一實竟

  

癸五明無虛妄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余乘,唯一佛乘。

  

先勸信釋迦實說,次勸信諸佛誠言。後結成唯一佛乘。所以止疑謗也。初正法說中,初長文竟

  

庚二偈頌爲二。初頌許答,二頌正說。辛今初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衆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于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衆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鮮福德,…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