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二、若三。
圆顿之教,名一佛乘。别教已去,皆名有馀之说,即不了义,非一佛乘。无有馀乘者,无华严中所兼之别(教)。无二者,无般若中所带之二(通别二教权理)。无三者,无方等中所对之三(藏通别权理)也。四正释竟
丑五总结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此句总结四一。文简义长。何以言之?序中因光横见万八千土,文殊引古,竖明二万诸佛(同号日月灯明)无不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皆与今佛出五浊世,其意是同。至于一切十方刹海无尽世界,净秽差别无尽。诸佛出世,亦有纯说大者,亦有纯说小者,纯说大,则不必施三(权),固是四一(显实)。纯说小,则不得显实。而久久之后,究竟亦无不还成四一者。但非可以劫数久近计之,非可以等觉已下诸神通天眼测之耳。下文开迹显本,如来三世化功(皆)若此。初总明诸佛竟
癸二列三世诸佛为三。初过去佛,二未来佛,三现在佛。
子初过去佛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无量无数方便等,是开权。是法皆为等,是显实。为一佛乘,即教一。众生,即人一。能得种智,即行一。种智所知,即理一。
子二未来佛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子三现在佛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现在佛正是化主,故先标出世之意。次明开权显实。后结成开示悟入也。少开句者,但是文略。初四佛章竟
壬二释迦章。于六义中,无叹法希有。但有五文。初开权,二显实,三举五浊释方便,四拣伪敦信一实,五明无虚妄。癸今初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先三后一,(先开三后归一)如四(十方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佛不异。故言亦复如是。种种欲等者,五乘根性欲也。过去名根,以能生为义。现在名欲,以取境为义。未来名性,以不改为义。深心所著者,宿习难转,即是根也。方便者,即是随宜所开三乘权法。此中感应相对。众生种种根性欲,感也。我佛知之,以方便力而为说法,应也。
癸二显实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癸三举五浊释方便三。初标意,二举五浊,三结释。子今初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将举五浊,先标其意。上已说诸佛开权显实,未明隐实施权。今明称实而观,则十方世界,无非法界真如妙理。尚无别教之二,何况有藏通别教之三。别教名二乘者,中道迥出二边,不即二边。是中与边为二,故名为第二乘也。别教之二,已不可得,况有通及藏教与别共成三种权耶!特以出五浊世不得不隐一实,施三权耳。
子二举五浊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劫者,时也。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今言浊者,谓四浊增盛,聚在此时。故下文云,劫浊乱时也。烦恼浊者,通而言之,五住三惑,皆名烦恼。今且以界内五钝使为烦恼浊。所谓贪嗔痴慢疑也。众生亦无别体,依于色心五阴,立此假名。今言浊者,由见烦恼所感粗弊色心,果报丑劣,故名众生浊也。见浊者,通而言之,界内界外诸分别惑,皆名为见。今且以界内五利使为见浊。所谓身边戒见邪也。命根亦无实法,依于识种之上,一分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假立。今言浊者,恶异熟业所感识种,能令色心住持短促,故名为浊也。若约因果相由,则以见烦恼为因,感于三界色心为果。依果立众生名。依众生一期生死立命根名。依此四法皆浊,立劫浊名。
子三结释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初句即劫浊。次句即众生浊。悭贪嫉妒,即烦恼浊及见浊。成就诸不善根,即命浊也。末二句,设非曲垂方便,何以引出苦轮。三举五浊释方便竟。
癸四拣伪敦信一实。若佛弟子,自能信解。若不信解,非真弟子,亦非罗汉。敦逼时众,令信受也。文二。初拣真伪,二开除释疑。子初又二。初若不闻不知,非真弟子,二若闻不信受,是增上慢。丑今初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如来昔为治五浊故,方便施三,汝得闻知,随顺修习,名为弟子。今五浊既除,为汝显一。为何不闻不知?不闻,即不闻教一。不知,即不知行一,非弟子,即非人一。总根迷于理一也。
丑二若闻信受是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佛设二乘,原为五浊障重,暂令息苦,故权说见思断尽,名阿罗汉。不受三界后有,名最后身。出同居土分段苦轮,名为涅槃。然使实得阿罗汉道,证有馀脱。今闻此经,便应信受,进求无上菩提。则当审自筹量(细自思量),无明别惑尚在,何名罗汉(应供)变易生死浩然,何名最后身。化城未是宝所,何名究竟涅槃。故实得阿罗汉者,未有不信佛说此法者也。倘自以为(满)足,不复志求菩提,当知并未证阿罗汉,但是增上慢人耳。初拣真伪竟
子二开除释疑又二。初开除,二释疑。丑今初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
恐有(人)问曰,若尔,则一切罗汉皆必志求无上菩提耶!故今开除之曰,除佛灭后,现前无佛。则彼禀权说证罗汉者,未必能志求菩提。又有问曰,佛虽灭度,此经住世,彼何不信?故今释曰,所以者何,佛灭度后,经虽在世。而受持读诵解义之人难得,不遇其人,则小果圣者,安能自决信了哉!
丑二释疑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恐有(人)疑曰,若佛灭后,诸阿罗汉不遇此经,不遇受持读诵解义之人,则当永入小涅槃耶!故今释曰,是人虽作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生方便有馀国中,仍得遇佛为说此法,便得决了化城非实,还必志求无上菩提,断无永入涅槃之理也。又,设于此土得遇受持读诵解义之人,亦得决了。故南岳(慧思大)师云,馀佛者,四依(大士)也。罗汉遇之,闻经决了。四拣伪敦信一实竟
癸五明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先劝信释迦实说,次劝信诸佛诚言。后结成唯一佛乘。所以止疑谤也。初正法说中,初长文竟
庚二偈颂为二。初颂许答,二颂正说。辛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怀增上慢, 优婆塞我慢, 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 其数有五千, 不自见其过, 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众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