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说修行。惟此四法,是涅槃因。一善知识,谓如来也。后之三句,即是三慧。故佛诫之。
壬三拣许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从初至退亦佳矣,是拣。汝今善听,是许。五千在座,故如来三止,今将许说。威神遣去。故名拣众。五浊障多,名罪重。执小翳(迷)大,名根深。未得三果,谓得三果。未证无学,谓证无学。如误认四禅以为四果等,名增上慢。有如此失者,谓障、执慢三失也。默不制止者,上闻略开三显一,言简义隐,犹未生谤。若闻广开三显一,乖情起谤,住则有损,是故不制止(退席)也。无复枝叶者,枝叶细末,不任器用。(不堪作器材用)此等执方便之方便,于大非器。(如小乘四果,已是方便。更于暖顶妄计为证极)退亦佳矣者,既以小自翳(迷),复妨他大光(大乘发扬)。今退,无谤法之愆,复无障他之过。故云(退亦)佳矣。初许竟
辛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前已三请,并此为第四请。初正法说长文中,初许,二受旨竟。
辛三正说为二。初四佛章,二释迦章。壬初四佛章为二。初总明诸佛,二列三世佛。癸初中四。初叹法希有,二说无虚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子今初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此中法譬双叹。诸佛若出五浊,必先开三,如今世尊四十馀年,始显真实。久久稀疏,故言时乃说之。久不说者,为人不堪故,时未至故,五千未遣故。今人已堪(闻妙法),时已至,五千已去。决定说大乘,故言时乃说之。优昙华,此云灵瑞。三千年一现。又现则金轮王出。表三乘调熟已后,方说妙法,授法王记。
子二说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此理至深,与昔权理异。此言至妙,与昔权言反。此行至普,与昔权行乖(不同)此人至胜,胜于昔劣。还指客作之粗,而今皆妙。恐物机疑谤,故先劝信。令信无虚妄人(佛),说无虚妄法也。
子三开方便三。初开,二释,三结。丑今初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随三种机宜(三乘人)巧说方便(权法),而佛意在实。人莫能解也。
丑二释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举今佛之权能,释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释彼,当知诸佛开权,亦如我也。
丑三结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此结成开权之意趣难解也。盖禀教者,罔不谓三。(无不认为有三乘法)唯有诸佛,乃知一耳。(三乘即一乘也)无分别法,唯佛能知。佛以无分别智,解无分别法。故是显实。三开方便竟
子四示真实五。初标胜人法,二标出世意,三重示,四正释,五总结。
丑今初 标胜人法(文略)即前文“是法非思量分别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一句。
丑二标出世意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释此为两。初总,次分字。初总(释)者,承上文言,何故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解,唯有诸佛乃能知耶!良以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只令众生,得此实相,更无他事。实相无相,微妙第一,故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也。次分字释者,一则一实相也。非三非五非七非九,故言一也。(三即三乘,五加人天,七加通二乘,九加通别菩萨)其性广博,三五七九等,故名为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为因。如来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之本意。而先开三者,为一弄引耳。如人(将)欲取,先当与之。文云,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也。
丑三重示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将欲解释,更重徵起以为言端。(开场白)又此大事,佛所尊重,故重提示。
丑四正释,即为四。初明理一,二明人一,三明行一,四明教一。寅今初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释此理一,复为四意。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一约四位者,经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若偏语佛果,即失众生。若偏语众生,则非佛知见。故不可偏取。前三教(藏通别)行人,虽是众生,未得佛眼佛智,故不能知见实相。圆教四位,(住行向地)亦是众生。而分得佛眼佛智。则众生义成,佛知见义亦成。故寄此四位以释理一。如瑞相中,天雨四华。表万善同归,得入四位。乘四位华,以趣佛果。故约位显理也。开者,即圆十住。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何者,性德妙理,被通别两惑之所染著,难可了知。初心虽能圆信,(名字位)圆受(五品位)圆伏(十信位)而未能断,不名为开。内加观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别惑,(如来)藏显出真修性,知见朗然开发,故名为开。缘修破惑,故名使得清净。仁王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于十住,白华位也。示者,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即是十行,大白华位也。悟者,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如理智,如量智,理量不二,故名为悟。即十回向,赤华位也。入者,事理既融,自在无碍。任运流注,入于萨婆若海。(一切种智海)如理如量,通达自在。如量知见,能持众德。如理知见,能遮诸惑。即是十地,大赤华位也。然圆道妙位,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只开,即具示悟入等,更非异心。但如理知见,无有分别浅深之相。欲显如量知见,故分别四位耳。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既云难易,即知初心与毕竟心,应有明晦浅深之别。犹如月体,初后俱圆,而有朔望之殊。四位知见,皆明照实相,而说开示悟入之异也。二约四智者,(名出般若。彼通三教,今唯约圆)一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寂灭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识,即入佛知见也。又,道慧如理名开。道种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称悟。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入。此亦约实理无浅深中,而浅深分别也。三约圆教四门横释四句者,空门,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亦空亦有门,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能通则四(门),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所知所见,乃所通之理也。四约观心释者,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名为开。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无滥(不杂),名为示。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为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为入。是为一心三观而分开示悟入之殊也。所以四种释者,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见理,故名为理一也。(虽云理一,而门即教一,观即行一,位即人一,此乃教行人三,寄理以辨。理既如是,馀三例然。)舍利弗下,即结成理一义。昔方便教,亦得各论开示悟入,而非佛知见,故是权。今明佛知见,故是实。实即理一也。
寅二明人一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就昔方便,谓教化三乘,理实,但化菩萨。如彼穷子,自谓客作贱人。长者观之,实是己子。即是人一。
寅三明行一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三乘众行,名之为诸。为圆故,诸(行)即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见。即是行一意也。
寅四明教一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