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P17

  ..续本文上一页 不堪受是法。 此众无枝叶, 唯有诸贞实。

  

舍利弗善听,

  

上慢、我慢、不信,四众通有,但出家二众,多修道得禅,谬谓圣果,起增上慢。在俗(自)矜高(见),多起我慢。女人智浅,多生不信。不自见其过者,三失(谓上慢、我慢、不信)覆心,藏瑕(污点)扬德,不能内省,是无惭人也。于戒有缺漏者,律仪有失(谓破戒)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乏定道故,内起恶觉(恶念)如玉含瑕。缺律仪故,外动身口,如玉露疵。覆罪自安,不知发露,故名护惜。小智者,不得学无学智,而有世间小智。妄计有漏以为无漏,小中之小,故言小智也。未有无漏禅定滋润,但有世间味禅,故如糟。未有出世理慧,但有文字薄解,封文失旨。故如糠。又,糟糠。譬无大机,枝叶,譬非好器。悉不任用。故须遣之。四偈皆颂拣许,末一句,颂诫许。

  

辛二颂正说二。初颂四佛章,二颂释迦章。壬初中四。初颂诸佛,二颂过去佛,三颂未来佛,四颂现在佛。癸初颂诸佛,文为五。初颂施权,二颂显实,三颂劝信,四颂举五浊,五颂不虚。子今初

  

诸佛所得法, 无量方便力, 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 种种所行道, 若干诸欲性, 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 以诸缘譬喻、 言辞方便力, 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 优波提舍经。 钝根乐小法, 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 不行深妙道, 众苦所恼乱, 为是说涅槃。

  

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诸权法也。良由自行因满,所感后得无分别智,亦名为差别智。正当自行体内权也。即此法体,亦不可说。以方便故,为众生说。成化他权。照九界机,说七方便。九是所被,教不出七(方便),说七被九,渐令入实。七九之中,随何等机,闻何等法。遇机便逗(摄化),初(本)无一定。故云,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也。现起希望,名为所念。念即是欲(望),习欲成性,能为后种(子),加以先业,有善有恶,差别若干(多少)。诚非一缘一譬一种方便所能度脱。惟佛悉能知之,故能随宜说九部法。令其一切皆欢喜也。欢喜则必生善灭恶入理。举初以该后耳。九部者,通论则大小各有十二部,别论则小或十一(无方广)或但九部。(十二部中,无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三部)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是也。钝根乐小法下六句,结施权意。前世根钝,今世无机,不堪闻大。故言不行深妙道。前世贪著障重,今世众苦所恼,唯可闻小。故言为是说(小)涅槃也。

  

子二颂显实四。初颂理一,二颂人一,三颂教一,四颂行一。丑今初

  

我设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说汝等、 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 说时未至故, 今正是其时, 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随顺众生说, 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佛慧,即是一大事因缘也。若约能知,乃是行一。若约所知,则是理一。又若约说经,应是教一。若约所诠,则是理一。盖亦取便,名为理一也。

  

丑二颂人一

  

有佛子心净, 柔软亦利根, 无量诸佛所, 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 说是大乘经。 我记如是人, 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净戒故。 此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为说大乘。 声闻若菩萨, 闻我所说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无疑。

  

此正颂上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也。有佛子心净,即别教人。为诸佛子说大乘经,得记心喜,即圆教人。声闻若菩萨者,声闻兼得缘觉,即是两教(藏通)二乘。菩萨,兼得藏通大士,皆成佛无疑。则七种方便(人),无非佛子明矣。此是极圣诚说,奈何不信。

  

丑三颂教一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 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

  

此正颂上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馀乘若二若三也。但以假名三教,引导令入佛慧一教。是故约方便说,则可暂有,(则有三教)。约究竟论,决无二三。

  

丑四颂行一

  

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 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 济度于众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自证无上道, 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则堕悭贪, 此事为不可。

  

唯此一事实等,颂上诸有所作,常为一大事也。佛自住大乘等,颂上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也。后六句释成不以小度(生)之意。二颂显实竟

  

子三颂劝信二。初举果劝信,二举因劝信。丑今初

  

若人信归佛, 如来不欺诳, 亦无贪嫉意, 断诸法中恶。

  

故佛于十方, 而独无所畏。 我以相严身, 光明照世间,

  

无量众所尊, 为说实相印。

  

佛心清净,众恶断尽,无畏说法。此内德可信也。妙相庄严,光明炳著,为众所尊,说大乘印。此外德可信也。

  

丑二举因劝信

  

舍利弗当知, 我本立誓愿, 欲令一切众、 如我等无异。 如我昔所愿, 今者已满足, 化一切众生, 皆令入佛道。

  

昔有诚誓,今酬(实现)誓故说。此昔愿可信也。菩提愿满,化他同入。剋果之因,因则不虚,弥(更)可信也。问,本誓既普。今众生尚多,愿云何满?答,佛三世益物,无有已时。今且约现在机熟,名满愿也。三颂劝信竟

  

子四举五浊四。初总明五浊障大,二别明五障,三明为五浊故说小,四明为大施小,小治五浊,大愿得兴。丑今初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无智者错乱, 迷惑不受教。

  

众生以苦恼自煎(熬),诸佛以大悲济物。悲与苦相对,故言相遇。又,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天性相关,故言相遇。夫尽教以佛道,佛之本怀也。无智迷惑而不受教,五浊障大(法)也。彼既有障,安得不设方便以渐诱之。

  

丑二别明五障

  

我知此众生, 未曾修善本, 坚著于五欲, 痴爱故生恼。 以诸欲因缘, 坠堕三恶道, 轮回六趣中, 备受诸苦毒,

  

此二偈,别明众生浊也。真如实相,名为善本。不依此善根,故不能感大法。五欲(财色名食睡)为诸恶本。从痴有爱,则众恼兢生。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长。 薄德少福人, 众苦所逼迫,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