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不堪受是法。 此衆無枝葉, 唯有諸貞實。
舍利弗善聽,
上慢、我慢、不信,四衆通有,但出家二衆,多修道得禅,謬謂聖果,起增上慢。在俗(自)矜高(見),多起我慢。女人智淺,多生不信。不自見其過者,叁失(謂上慢、我慢、不信)覆心,藏瑕(汙點)揚德,不能內省,是無慚人也。于戒有缺漏者,律儀有失(謂破戒)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乏定道故,內起惡覺(惡念)如玉含瑕。缺律儀故,外動身口,如玉露疵。覆罪自安,不知發露,故名護惜。小智者,不得學無學智,而有世間小智。妄計有漏以爲無漏,小中之小,故言小智也。未有無漏禅定滋潤,但有世間味禅,故如糟。未有出世理慧,但有文字薄解,封文失旨。故如糠。又,糟糠。譬無大機,枝葉,譬非好器。悉不任用。故須遣之。四偈皆頌揀許,末一句,頌誡許。
辛二頌正說二。初頌四佛章,二頌釋迦章。壬初中四。初頌諸佛,二頌過去佛,叁頌未來佛,四頌現在佛。癸初頌諸佛,文爲五。初頌施權,二頌顯實,叁頌勸信,四頌舉五濁,五頌不虛。子今初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爲衆生說。衆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幹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于因緣、譬喻並祇夜、 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于生死,于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衆苦所惱亂, 爲是說涅槃。
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諸權法也。良由自行因滿,所感後得無分別智,亦名爲差別智。正當自行體內權也。即此法體,亦不可說。以方便故,爲衆生說。成化他權。照九界機,說七方便。九是所被,教不出七(方便),說七被九,漸令入實。七九之中,隨何等機,聞何等法。遇機便逗(攝化),初(本)無一定。故雲,無量方便力,而爲衆生說也。現起希望,名爲所念。念即是欲(望),習欲成性,能爲後種(子),加以先業,有善有惡,差別若幹(多少)。誠非一緣一譬一種方便所能度脫。惟佛悉能知之,故能隨宜說九部法。令其一切皆歡喜也。歡喜則必生善滅惡入理。舉初以該後耳。九部者,通論則大小各有十二部,別論則小或十一(無方廣)或但九部。(十二部中,無方廣、授記、無問自說叁部)經雲,我此九部法,隨順衆生說是也。鈍根樂小法下六句,結施權意。前世根鈍,今世無機,不堪聞大。故言不行深妙道。前世貪著障重,今世衆苦所惱,唯可聞小。故言爲是說(小)涅槃也。
子二頌顯實四。初頌理一,二頌人一,叁頌教一,四頌行一。醜今初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衆生說, 入大乘爲本, 以故說是經。
佛慧,即是一大事因緣也。若約能知,乃是行一。若約所知,則是理一。又若約說經,應是教一。若約所诠,則是理一。蓋亦取便,名爲理一也。
醜二頌人一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爲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爲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
此正頌上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也。有佛子心淨,即別教人。爲諸佛子說大乘經,得記心喜,即圓教人。聲聞若菩薩者,聲聞兼得緣覺,即是兩教(藏通)二乘。菩薩,兼得藏通大士,皆成佛無疑。則七種方便(人),無非佛子明矣。此是極聖誠說,奈何不信。
醜叁頌教一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叁。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于衆生, 說佛智慧故。
此正頌上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馀乘若二若叁也。但以假名叁教,引導令入佛慧一教。是故約方便說,則可暫有,(則有叁教)。約究竟論,決無二叁。
醜四頌行一
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實, 余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 濟度于衆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衆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 我則墮悭貪, 此事爲不可。
唯此一事實等,頌上諸有所作,常爲一大事也。佛自住大乘等,頌上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也。後六句釋成不以小度(生)之意。二頌顯實竟
子叁頌勸信二。初舉果勸信,二舉因勸信。醜今初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诳,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于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衆所尊, 爲說實相印。
佛心清淨,衆惡斷盡,無畏說法。此內德可信也。妙相莊嚴,光明炳著,爲衆所尊,說大乘印。此外德可信也。
醜二舉因勸信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衆、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衆生, 皆令入佛道。
昔有誠誓,今酬(實現)誓故說。此昔願可信也。菩提願滿,化他同入。剋果之因,因則不虛,彌(更)可信也。問,本誓既普。今衆生尚多,願雲何滿?答,佛叁世益物,無有已時。今且約現在機熟,名滿願也。叁頌勸信竟
子四舉五濁四。初總明五濁障大,二別明五障,叁明爲五濁故說小,四明爲大施小,小治五濁,大願得興。醜今初
若我遇衆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衆生以苦惱自煎(熬),諸佛以大悲濟物。悲與苦相對,故言相遇。又,佛如衆生如,一如無二如。天性相關,故言相遇。夫盡教以佛道,佛之本懷也。無智迷惑而不受教,五濁障大(法)也。彼既有障,安得不設方便以漸誘之。
醜二別明五障
我知此衆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于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叁惡道, 輪回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此二偈,別明衆生濁也。真如實相,名爲善本。不依此善根,故不能感大法。五欲(財色名食睡)爲諸惡本。從癡有愛,則衆惱兢生。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衆苦所逼迫,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