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ign="left">此一偈,別明命濁也。處胎經,從初七日乃至叁十八(個)七日,具說(胎兒)漸漸增長之相。即所謂世世常增長。真可厭離。
觀心釋者,一念心起,即爲未來作業。業即胎(因),胎業無窮,世世不斷,即是增長。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此一偈,別明見濁也。五見(身邊戒見邪)交加,如茂林稠密。若執有,是常見。若執無,是斷見。依于此二見,成六十二見,具如《法數》。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實,
此一偈,別明煩惱濁也。略舉根本(煩惱)中貪、慢。小隨(煩惱)中谄,以攝其馀。
于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此一偈,別明劫濁也。長時不聞佛法,即是劫濁。又,上來四濁,集在(此)時中,故名劫濁。五濁障故,不信一乘,故難度也。
觀心釋者,念念惡覺,永無正觀以自覺。是不聞佛名。永不與八正道相應。是不聞正法。此心則難度也。二別明五障竟
醜叁明爲五濁故說小
是故舍利弗, 我爲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此指小乘偏真涅槃。
醜四明爲大施小。小治五濁,大願得興。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析叁界妄盡,滅色取空,則非真滅。(此滅非真谛也)以無明別惑尚在,則界外變易生死正自浩然也。若體達無明本空,諸法何(豈)有。如翳(眼)見空華,華相本虛也。法雖本寂,若不修道,無由契會。故言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如空華雖寂(無),若不除翳,無由睹淨空也。四舉五濁竟
子五頌不虛
我有方便力, 開示叁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衆,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先權後實,巧爲五濁施此方便,誠言不虛(唯一無二乘)勿生疑也。初頌諸佛竟
癸二頌過去佛二。初略頌開顯,二廣頌開顯。子今初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衆生, 令入于佛道。
初二偈,明施叁,後一偈,明開顯也。說一乘法,即教一。化無量衆,即人一。入佛道,即行一及理一。
子二廣頌開顯二。初總明方便助顯,二別示開顯之相。醜今初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天人群生,是舉諸乘以明人一。異方便,是舉諸教諸行以顯教一行一。第一義,是理一也。正因佛性,即第一義。若用圓妙正觀,(一心叁觀)則是實相方便,不稱爲異。今用五乘(佛乘、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人天乘)七方便等而助顯之,名異方便。即指下文六度乃至供養稱名等也。良由衆生欲樂不同,故使諸佛方便有異。然方便雖異。助顯則同。既顯實已,此異非異。(即第一義)殷勤稱歎方便,良由于此。
醜二別示開顯之相二。初約衆善顯緣因功德,二約聞經顯了因功德。寅初中七。初約六度明開顯,二約悲戀心明開顯,叁約供舍利明開顯,四約造佛像明開顯,五約畫佛像明開顯,六約供塔像明開顯,七約稱佛名明開顯。卯今初
若有衆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禅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正因佛性,生佛體同。幻障若深,永不值佛。得值過去佛者,則是內因力強,得感出世緣也。然其深心所欲不同。所以諸佛說法亦異。在彼一時,或聞頓法,或聞漸法。或修布施,或修持戒,或修忍辱,或修精進,或修禅定,或修智慧。或單修一法一行,或兼修馀法馀行。或轉或助,種種不同。又,或以相心修六度。或以無相修六度。或以非相非無相次第修六度。更複種種不同。由今觀之,既得皆已成佛,皆證理一。則如是諸人,即人一。所修福慧,即行一。所聞諸法,即教一。此中聞法及智慧,似宜屬了因。讓後聞法華經,(屬了因)故(約六度種種修福言)但屬緣因也。
卯二約悲戀心明開顯
諸佛滅度後,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衆生, 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不但值佛聞法,修行六度者,已成佛也。即諸佛示滅,能于如來起悲戀心,一念之間,舍惡從善,化剛爲軟。在彼一時,似屬人天二乘。由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既證理一。則是諸衆生,即人一。善軟心,即行一。示滅,即教一矣。
卯叁約供舍利明開顯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玻璃、 砗磲與瑪瑙、 玫瑰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于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蜜並余材, 塼瓦泥土等。 若于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爲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悲戀如來而生善軟心者,已成佛也。即諸佛滅後,碎身爲若幹舍利,是諸人等爲供舍利起寶塔者,下至起石廟者,起土廟者,乃至童戲爲沙塔者。或有舍利如芥子許,或無舍利。或以誠心,或以戲心。在彼一時,則謂功德,或大或小,或有或無。由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既證理一,則如是諸人,即人一。起塔起廟,積土聚沙,即行一。碎身爲舍利,即教一矣。
卯四約造佛像明開顯
若人爲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衆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鍮石赤白銅、 白镴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爲供舍利起塔起廟者,皆已成佛也,隨用何物建立形像,在彼一時。物有粗妙,價有高下,心有誠否,願有遠近。亦似功德有大有小。由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諸人,即人一,作像,即行一,如來分別造像功德,即教一也。又造像功德經,略明十一種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潔。二者,生處無惡。叁者,常生貴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豐饒珍寶。六者,生賢善家。七者,生得爲王。八者,作金輪王。九者,生梵天壽命一劫。十者,不墮惡道。十一者,後生還能敬重叁寶。當知此等(造像)功德,並是華報,果在佛地也。
卯五約畫佛像明開顯
彩畫作佛像,<…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