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P19

  ..續本文上一頁/B>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衆。

  

承上文言,又不但建立佛像者,已成佛也。畫佛影像,自作使人。乃至童子戲畫。在彼一時,則謂功德或大或小,或有或無。由今觀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諸人,是人一。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即行一,但教化諸菩薩,即教一也。又,(末後)但化二句,明彼成佛後事。乃是自證四一,複以四一度生。

  

卯六約供塔像明開顯

  

若人于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箫笛琴箜篌、 琵琶铙銅钹, 如是衆妙音,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呗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于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複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複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衆、 入無余涅槃, 如薪盡火滅。

  

承上文言,又不但起塔起廟造像畫像者,已成佛也。隨于何等塔廟寶像畫像之前,修諸供養,皆得成佛。具論供養,不出五塵。華幡蓋等,色塵也。樂音歌呗,聲塵也。香即香塵。禮拜,即觸塵。又衣服,是觸塵。飲食,是味塵。此(中文)略不言。又,供養須論叁業。敬心,即意業。頌德,即口業。禮拜合掌,舉手低頭,即身業。約此五塵叁業,塵則或多或少,業則或專(心)或散(心)。在彼一時,則謂功德必有差別。由今觀之,並成四一。複以四一,廣度衆生。叁惑薪盡,二死火滅。入無住處大般涅槃也。經文若使人作樂者,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在家國王長者宰官居士,並無自作音樂之理,所以必曰使人。

  

卯七約稱佛名明開顯

  

若人散亂心, 入于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五塵叁業供塔供像者,已成佛也。即散心一稱佛名,亦皆成佛。南無,此翻歸命。亦翻度我。亦翻敬從。那先經雲,如人持一石置水,必沒無疑。若持百石置船上,必不沒。有惡業人,直爾死,必墮泥犁。(地獄)如石置水(必沈)。若臨死稱南無佛,佛力故,不入泥犁。如船力故,使石不沒。又佛世有一老人,遍求五百上座剃度。上座觀其宿無善根,不見許。最後值佛,佛即度令出家,證阿羅漢。上座問佛,佛言,此人于無量劫前,入山采薪,遇虎懼怖,一稱南無佛。今此稱名善根熟故,所以得度。由其別無他善,所以久久流轉生死。由其劫數長遠,故非聲聞道眼所見所知。夫既得證阿羅漢,則亦必證無上菩提明矣。夫散亂稱名,尚必成佛,況一心不亂哉!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而不信,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初約衆善顯緣因功德竟

  

寅二約聞經顯了因功德

  

于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是法,正指妙法華經開權顯實之法也。上來六度乃至像教供養,乃至稱名,並是諸佛以異方便,助顯真實。尚得開之,成妙緣因。況複此經,正顯真實。若有聞者,即了因種,豈不成佛。然約聞經之時,或解不解,有相無相,至心散心,事非一概。亦得議論五乘差別。而一曆耳根,永爲道種。若遠若近,終因斯脫,未有一人不成佛者。此是諸佛真語,實語,不可不深信也。二頌過去佛竟

  

癸叁頌未來佛二。初頌施權,二頌顯實。子今初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子二頌顯實四。初頌人一,二頌行一,叁頌教一,四頌理一。醜今初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衆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約聞法者無不成佛,故是人一。若約能度,即教一也。佛智所證,即理一也。入于佛智,即行一也。

  

醜二頌行一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衆生、 亦同得此道。

  

自行化他,無非佛道,故是行一。

  

醜叁頌教一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爲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百千億無數諸法門者,指五乘七方便等一切權說。其實爲佛乘者,正明說權之意。說雖在權,意本在實。權即實家之權,故得開之,同成了因也。知法常無性者,實相常住。無自性,無他性,無共性,無無因性。(性空)無性亦無性。(相空)一無性,言具二無性。即是無性性、無相性也。本自有之,故曰常。無知者,照也。(照性離念故)具如止觀第五不思議境中一念叁千非自非他等(中說)。既無四性,一念亦無,即是性空。既無一念,無念亦無,即是相空。乃不思議之二空也。若本自二空,即是性德。若推檢入空,(即四性推檢而知無生)即是修德。推而不成,(尚不能照了無生)須修萬行。正助合行,行中具足一切諸行,方名緣因。聞斯義已,方乃名開。佛種從緣起者,中道無性,即是佛種。迷此理者,由無明爲緣,則有衆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爲緣,則有正覺起。欲起佛種,須一乘教。故是頌教一也。又。無性者,即正因佛性也。佛種從緣起者,即是緣了。以緣資了,正種得起。一起一切起,如此叁性,名爲一乘也。(叁因不改,同名爲性。舉體成修,複稱緣了。是則理即位中,苦爲正因佛性。惑爲了因佛性。業爲緣因佛性。此叁佛性,不縱橫,不並別,不可思議。無自性,乃至無無因性。無性亦無性,目此無性以爲正因佛性也。名字位中,薄有微解,亦有微行。即是無性之性,舉體而成微行微解。乃至觀行、相似位中,解行漸著。亦是無性之性,舉體所成。目此名字觀行相似位中,不可思議叁因以爲緣因佛性也。分真位中,初住一發一切發,正因理心發,名法身德。了因慧心發,名般若德。緣因善心發,名解脫德。不縱橫,不並別,不可思議。目此分證位中不可思議叁因以爲了因佛性也。究竟位中,性德顯盡,修德畢功。故曰正種得起,一起一切起,即是顯果乘相。依正主伴乃至酬因一塵一行,一時俱起。起者,成也。修性一合,無複分張。即是理性叁因,究竟圓顯。故曰,如此叁性名爲一乘也。)

  

醜四頌理一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于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是者,指上性修不二之一乘也。此一乘者,即是法住,亦名法位。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此無住本,不可動故,名爲法住。種種諸法,總不出此範圍,名爲法位。舉此法住法位而爲正覺世間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正覺世間之相亦是常住。舉此法住法位而爲衆生世間及器世間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衆生及器世間之相亦是常住。是則叁世間相,一一無非常住。一一無非法住法位。一一無非一乘。但衆生迷暗,不能覺知。于常住中妄見生滅。于一乘中妄見差別。唯有大覺導師,坐于道場,如實知已,于不可說離諸戲論寂滅理性,能以方便說此理一。又能以異方便助顯此理一也。又,一乘無性之理,如屋本不轉,如來悟之。如醒人見其不轉。九界迷之。如醉人妄見屋轉。彼雖見轉,本屋不轉。故衆生世間相及器世間相,彼雖妄見生滅,其實是常住也。以衆生及器世間,即無性故,即法住故,即法位故。又如翳眼,妄見空華起滅…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