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P7

  ..續本文上一頁B>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初一偈,不可說而說般若。次一偈,不可觀而觀般若。後一偈,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即是說不可說,觀不可觀而論般若也。五問他土修菩薩行竟

  

辛六問他土供養舍利。即是問佛涅槃。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恒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爲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初一偈,總標佛滅供養舍利。第二偈,明塔數。第叁偈,明塔量。(高廣大小)第四偈,明塔莊嚴。第五偈,明供養。第六第七兩偈,結歎嚴飾也。天樹王,即波利質多樹。初頌上問竟

  

己二頌請答二。初舉疑述請,二釋四伏難。庚今初

  

佛放一光。 我及衆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衆疑,

  

初一偈,舉見此土(放光中所見)事。白毫表中道,爲諸法本。故先舉之。種種殊妙,即六瑞也。第二偈,舉見他土事。他土六瑞皆由放光見。光複由于神力智慧也。第叁偈,正請答釋。此者,指兩土六瑞。得未曾有者,與前華嚴乃至般若(所見),鹹皆有異也。

  

庚二釋四伏難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衆疑,

  

四衆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爲欲說此, 爲當授記,

  

示諸佛土  衆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衆龍神, 瞻察仁者、 爲說何等。

  

初四偈,正釋伏難。後一偈,結請(答)也。言伏難者,文殊內心構思成難,不肯時答。(即時作答)其意有叁。一此瑞希奇,不可倉卒輕判。(輕率作出判斷)。二(法會)智衆如海,謙光推高(謙讓于高明作答)。叁靳固前卻,(固惜推卻在前)生衆渴仰。故以伏難潛而拒之。彌勒彰灼(明白)釋難(求文殊作答),意亦有叁。一瑞大故,衆疑亦大,若不爲釋,憂疑在懷,妨聞正說。二衆海雖多,機在仁者。(衆人如海,多信仁者所說)。叁阖衆瞻仁(大衆目瞻仁者),故知注誠殷重(所在)。請令時答也。初伏難者,因正請生。請雲,佛子文殊。願決衆疑。文殊從此起初伏難:汝雲衆疑,衆未曾疑。若疑應問,(衆若有疑,應自問)。衆既不疑,我何所決。(我決什麼疑)。彌勒即以第一偈釋雲:四衆欣仰,瞻仁及我。瞻我,欲令我問。瞻仁,欲使仁者答也。文殊因此起第二伏難:衆同有疑,不易可答,(回答非易)。待佛出定,自當(爲衆)決疑。彌勒即以第二偈釋雲:若有疑在懷,憂惱不泰(不安)。未知如來何時起定,故須時答令喜。時答者,催促令其即答也。文殊因此起第叁伏難:我與仁者,同居學地,欲測佛意,幸共籌量(望共商量)。獨令我答,于理不可。彌勒即以第叁偈釋雲:我亦踟蹰思忖,(佛現瑞)爲說道場妙法?爲當授記耶?文殊因此起第四伏難:若如汝說,即是釋疑,何煩我決(何勞我再爲決疑)。彌勒乃以第四偈釋雲:此非小緣,安得以我猶豫(不能決定)之心而判大事。文殊至此,伏難既窮,謙光亦止(不再謙虛)。故後一偈,結請答也。四發問序竟

  

丁五答問序二。初長文,二偈頌。戊初中四。初惟忖答,二略舉曾見以答,叁廣舉曾見以答,四分明判答。己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诃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善男子者,開七方便(藏通二教菩薩,別叁賢位)爲善。堪聞獨妙(法)爲男。猶雲善丈夫也。通四教,今須在圓。惟者,思惟。忖者,忖量。惟今(見)如昔(見)。忖昔(境)如今(境)。然文殊古佛(再來),豈有不知,迹示思惟耳。欲說大法者,答說法瑞。惟昔諸佛說無量義之後,開權顯實,收無量歸一。忖于今佛既說無量義已,亦應開顯,會無量歸一。一者,大法也。雨大法雨,答雨華瑞。惟昔諸佛天雨四華之後,普入圓因,住行向地。忖于今佛雨華之後,亦必皆成佛因,住行向地也。吹大法螺者,吹螺改號,答大衆心喜瑞。惟昔四衆,見瑞歡喜,得未曾有。障除機動。(業障除宿機動)即改人、教、行、理,皆一。(謂改成四一機)忖今衆喜,亦應障除機動,改前人教行理。(亦成四一之機)。擊大法鼓,答地動瑞。惟昔地動已後,即有六番破無明賊,忖于今佛地動已後,亦應有六番破無明惑。演大法義,答放光瑞。惟昔諸佛放白毫光,後說法華,彼此道同。忖于今佛放光已後,亦應說法華經。廣明五佛道同也。此惟忖答,是答此土六瑞。

  

己二略舉曾見以答

  

諸善男子,我于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複如是,欲令衆生,鹹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此略舉曾見。但明放光一事,即是答他土六瑞。以他土六瑞,皆是放光所照故也。聞,指信行。知,指法行。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者,所謂收無量歸一,令開示悟入,改人教行理(皆一),六番破無明,顯諸佛道同等,非九法界機所能信也。

  

己叁廣舉曾見以答。即雙答此土他土問也。彌勒因光橫見東方以爲問,文殊豎見多佛以爲答,正顯十方叁世諸佛道同。文爲叁。初引佛同,次引二萬佛同,叁引最後佛同。庚初中叁。初時節,二標名,叁說法。辛今初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辛二標名

  

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者,過去不可思議劫前時也。夫時無實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隨俗分別,不壞假名。世界悉(檀)也。聞無量劫,則知生死事長,生厭離心。爲人悉(檀)也。劫前有劫,不生斷見,劫複一劫,不生常見。對治悉(檀)也。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十世古今,不離當念。第一義(悉檀)也。佛出彼時,亦說叁乘,則與今佛出五濁同。日月燈明,是別號。如來等是通號。一切諸佛,皆有通別二號。別號日月燈明者,日表慧,月表定,即自行德。燈明是化他德。又,日月燈,表一心叁智。當知前佛後佛自行同,化他同。一心叁智同。通號如來等者,梵語多陀阿伽度,亦雲怛闼阿竭,此翻如來。梵語阿羅诃,此翻應供。梵語叁藐叁佛陀,此翻正遍知。亦翻等正覺。梵語鞞侈遮羅那叁般那,此翻明行足。梵…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