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B>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
初一偈,不可说而说般若。次一偈,不可观而观般若。后一偈,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说不可说,观不可观而论般若也。五问他土修菩萨行竟
辛六问他土供养舍利。即是问佛涅槃。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初一偈,总标佛灭供养舍利。第二偈,明塔数。第三偈,明塔量。(高广大小)第四偈,明塔庄严。第五偈,明供养。第六第七两偈,结叹严饰也。天树王,即波利质多树。初颂上问竟
己二颂请答二。初举疑述请,二释四伏难。庚今初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初一偈,举见此土(放光中所见)事。白毫表中道,为诸法本。故先举之。种种殊妙,即六瑞也。第二偈,举见他土事。他土六瑞皆由放光见。光复由于神力智慧也。第三偈,正请答释。此者,指两土六瑞。得未曾有者,与前华严乃至般若(所见),咸皆有异也。
庚二释四伏难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初四偈,正释伏难。后一偈,结请(答)也。言伏难者,文殊内心构思成难,不肯时答。(即时作答)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仓卒轻判。(轻率作出判断)。二(法会)智众如海,谦光推高(谦让于高明作答)。三靳固前却,(固惜推却在前)生众渴仰。故以伏难潜而拒之。弥勒彰灼(明白)释难(求文殊作答),意亦有三。一瑞大故,众疑亦大,若不为释,忧疑在怀,妨闻正说。二众海虽多,机在仁者。(众人如海,多信仁者所说)。三阖众瞻仁(大众目瞻仁者),故知注诚殷重(所在)。请令时答也。初伏难者,因正请生。请云,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文殊从此起初伏难:汝云众疑,众未曾疑。若疑应问,(众若有疑,应自问)。众既不疑,我何所决。(我决什么疑)。弥勒即以第一偈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瞻我,欲令我问。瞻仁,欲使仁者答也。文殊因此起第二伏难:众同有疑,不易可答,(回答非易)。待佛出定,自当(为众)决疑。弥勒即以第二偈释云:若有疑在怀,忧恼不泰(不安)。未知如来何时起定,故须时答令喜。时答者,催促令其即答也。文殊因此起第三伏难:我与仁者,同居学地,欲测佛意,幸共筹量(望共商量)。独令我答,于理不可。弥勒即以第三偈释云:我亦踟蹰思忖,(佛现瑞)为说道场妙法?为当授记耶?文殊因此起第四伏难:若如汝说,即是释疑,何烦我决(何劳我再为决疑)。弥勒乃以第四偈释云:此非小缘,安得以我犹豫(不能决定)之心而判大事。文殊至此,伏难既穷,谦光亦止(不再谦虚)。故后一偈,结请答也。四发问序竟
丁五答问序二。初长文,二偈颂。戊初中四。初惟忖答,二略举曾见以答,三广举曾见以答,四分明判答。己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善男子者,开七方便(藏通二教菩萨,别三贤位)为善。堪闻独妙(法)为男。犹云善丈夫也。通四教,今须在圆。惟者,思惟。忖者,忖量。惟今(见)如昔(见)。忖昔(境)如今(境)。然文殊古佛(再来),岂有不知,迹示思惟耳。欲说大法者,答说法瑞。惟昔诸佛说无量义之后,开权显实,收无量归一。忖于今佛既说无量义已,亦应开显,会无量归一。一者,大法也。雨大法雨,答雨华瑞。惟昔诸佛天雨四华之后,普入圆因,住行向地。忖于今佛雨华之后,亦必皆成佛因,住行向地也。吹大法螺者,吹螺改号,答大众心喜瑞。惟昔四众,见瑞欢喜,得未曾有。障除机动。(业障除宿机动)即改人、教、行、理,皆一。(谓改成四一机)忖今众喜,亦应障除机动,改前人教行理。(亦成四一之机)。击大法鼓,答地动瑞。惟昔地动已后,即有六番破无明贼,忖于今佛地动已后,亦应有六番破无明惑。演大法义,答放光瑞。惟昔诸佛放白毫光,后说法华,彼此道同。忖于今佛放光已后,亦应说法华经。广明五佛道同也。此惟忖答,是答此土六瑞。
己二略举曾见以答
诸善男子,我于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复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此略举曾见。但明放光一事,即是答他土六瑞。以他土六瑞,皆是放光所照故也。闻,指信行。知,指法行。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者,所谓收无量归一,令开示悟入,改人教行理(皆一),六番破无明,显诸佛道同等,非九法界机所能信也。
己三广举曾见以答。即双答此土他土问也。弥勒因光横见东方以为问,文殊竖见多佛以为答,正显十方三世诸佛道同。文为三。初引佛同,次引二万佛同,三引最后佛同。庚初中三。初时节,二标名,三说法。辛今初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辛二标名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尔时者,过去不可思议劫前时也。夫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随俗分别,不坏假名。世界悉(檀)也。闻无量劫,则知生死事长,生厌离心。为人悉(檀)也。劫前有劫,不生断见,劫复一劫,不生常见。对治悉(檀)也。观彼久远,犹若今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第一义(悉檀)也。佛出彼时,亦说三乘,则与今佛出五浊同。日月灯明,是别号。如来等是通号。一切诸佛,皆有通别二号。别号日月灯明者,日表慧,月表定,即自行德。灯明是化他德。又,日月灯,表一心三智。当知前佛后佛自行同,化他同。一心三智同。通号如来等者,梵语多陀阿伽度,亦云怛闼阿竭,此翻如来。梵语阿罗诃,此翻应供。梵语三藐三佛陀,此翻正遍知。亦翻等正觉。梵语鞞侈遮罗那三般那,此翻明行足。梵…
《《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