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尊重、贊歎。
滅後,明通經之時。妙光,明通經之人。八十小劫,明通經(時間)久近。八子及求名等,明通經利益。堅固者,久已先成。求名者,次補佛處。雙顯佛道因緣,全賴師友,亦全由修證。
癸叁結會古今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結會古今者,近則釋疑,密開壽量也。問,彌勒昔見諸佛,曾聞法華,何故疑問?答,時衆機宜,應須扣發耳。己叁廣舉曾見以答竟
己四分明判答
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今昔六瑞既同,惟忖決定不謬。當說大乘,決定前說法瑞也。名妙法蓮華,決定前雨華瑞也。教菩薩法,決定前衆喜瑞也。佛所護念,決定前地動瑞也。答問序中,初長文竟
戊二偈頌二。初頌廣舉曾見以答,二頌分明判答。己初中二。初頌一佛同,二頌最後佛同。庚今初
爾時文殊師利于大衆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衆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此頌上時節名號及說法等。
庚二頌最後佛同爲叁。初頌曾見事與今已同,二頌曾見事與今現同。叁頌曾見事與今當同。辛今初
佛未出家時、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辛二頌曾見事與今現同又二。初頌現瑞同,二頌疑念同。壬初又二。初頌此土六瑞同,二頌他土六瑞同。癸今初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于諸大衆中, 而爲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于法座上、 跏趺坐叁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稀有事,
頌中長(多)出天鼓自鳴。表方便品初無問自說也。現諸希有事,即總頌諸瑞也。
庚二頌他土六瑞同。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衆生, 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以衆寶莊嚴,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此頌見彼土六趣瑞。而兼顯諸土淨穢不同。
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衆、 乾闼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此頌意顯六趣中有佛界機也。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衆, 敷演深法義。
此頌見彼佛及聞說法瑞也。自然成佛道,是報身。琉璃,是法身本淨,金像,是應物現形。深法義,即頓教大乘。
一一諸佛土, 聲聞衆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衆。
或有諸比丘, 在于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此頌見彼土四衆得道瑞也。舉聲聞以該(包括)藏教叁乘,舉比丘以該四衆。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禅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于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此頌彼土菩薩行行瑞也。(六度等行)悉與東方及此土同。初頌現瑞同竟
壬二頌疑念同
爾時四部衆,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二頌曾見事與今現同竟
辛叁頌曾見事與今當同五。初頌因人說法,二頌時節,叁頌唱滅,四頌授記,五頌滅通經。壬今初
天人所奉尊、 適從叁昧起, 贊妙光菩薩, 汝爲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贊歎,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
壬二頌時節
滿六十小劫、 不起于此座。 所說上妙法,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當知妙光悉皆受持,正與今時舍利弗受佛付囑“無智人中莫說此經)同也。
壬叁頌唱滅
佛說是法華, 令衆歡喜已, 尋即于是日, 告于天人衆, 諸法實相義, 已爲汝等說, 我今于中夜, 當入于涅槃。 汝一心精進, 當離于放逸, 諸佛甚難值, 億劫時一遇。
文中有唱滅,有囑累。囑累如(佛)遺教也。
壬四頌授記
世尊諸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衆,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 于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爲淨身, 亦度無量衆。
文中有悲泣,有慰喻。因悲泣,故慰喻。因慰喻,故授補處佛記。例如今佛,將未度衆生付彌勒也。
壬五頌滅後通經又叁。初頌示滅供養精進,二頌滅後通經利益,叁頌結會古今。癸今初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布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恒沙, 倍複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長文但雲涅槃,頌中兼明起塔及四衆精進求道。薪盡火滅者,小乘經果報身爲薪,智慧爲火。慧依報身。身滅智亡,則一滅永滅。大乘以機爲薪,逗應爲火。衆生機盡,應形則滅。應遍法界,不知其盡也。
癸二頌滅後通經利益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會義》摘要卷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