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極爲密切的因果關系。例如有些被試者表示:“我了解我爲什麼選擇我的父母,我是爲償還前生業債而來的,我覺得我就像工具一樣被用來幫忙父母。”“我此生主要的目的是要和前生被我傷害的人建立新關系,我清楚我的丈夫在這一生將成爲酒鬼,但是我必須幫助他,因爲前生我對他太冷酷。”“我強烈的感到我這一生要經驗母親和姐姐對我的排斥。”“我此生的目的,是要照顧我母親。”“我知道母親在前生是我的學生,我們相處得很好,父親在前生是我的哥哥,他愚笨,我常取笑他。”“我的母親前生是愛爾蘭的僧侶,與我同住寺院,我妹妹前生是尼姑,他們兩個都是蠢豬,經常被我嘲笑,因此我知道我的母親和妹妹會排斥我。”“我在前生認識母親,這一生所以選她爲母,是因爲我們之間的事未了。”“我的女兒是我前生極力拯救的人,我丈夫是我在前生厭惡和害怕的人。“我的孿生姐姐想要在這時候投胎到人世間,所以她不斷勸我和她一起來。我們一同去選擇了雙胞胎兒,直到快出生前才入胎。我有印象,我們在爭論到底要選擇那一個胎兒?棕色頭發還是金色頭發的那一個?然後我們就跑進胎兒。”“我才加入胎兒,開始准備適應,母親就被剖腹生産,我突然被提得高高在母親的上面,我最大的恐懼是擔心會掉下來,長大後我有懼高症,原來這是出生時帶來的恐懼心理。”“我生前當然認識我的父母,他們在某一前生是我的孩子,那一生我爲人非常輕浮,在他們很小時就把他們遺棄了,我很清楚在這一生我將嘗試被父母遺棄的經驗,這也是果報。”這本書在研究的結論上表示:“綜合起來,有百分之八十七的受試者報告他們在前生就認識此生中與他們關系極爲親近的人,如父母、愛人和親友,而且彼此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也令人驚異,例如這一生的父親(或母親)在前生都可能是愛人、母親、兄弟、姊妹、子女、朋友或仇敵。因此,一個人在今生不只可能和所愛的人重逢,也可能和所恨和畏懼的人生活在一起。”因此,“黃金寶訓是宇宙的基本規範,很明顯的,這個寶訓—你想人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是經由輪回的因果報應執行的,我們在前生種了善因,這一生就得好報;我們若在前生對人冷淡,在這一生就遭遇別人對你冷落。最後,我們應該體會到這份教訓:一切境遇,其實都是我們自己造的。”(見窪穆巴哈博士原著,朱文光博士翻譯:投胎與出胎的催眠報告。老古文化事業印行,六九年)由此可見現代科學研究的結果完全符合佛教因果定律的說法,也證明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理論極爲正確,毫無錯誤。
(8)“行善最樂”與“得道多助”乃是一種明顯而難以否認的事實,過去傳說有一個王子,雖然住在金碧輝煌的皇宮中,每天過著錦衣玉食,仆從如雲的生活,享盡人間一切的榮華富貴,然而始終抑郁寡歡、悶悶不樂。有一天便請教一位著名的哲學家,一個人究竟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哲學家便告訴他:“這個很簡單,只要日行一善,每天做一件慈善的事就可以了。”王子聽後雖然半信半疑,可是仍然依然照他的話去做,沒想到不久便發現,凡是被他幫助和關懷過的人,都無不對他表示發自內心最爲真誠的謝意,與過去表面虛僞的奉承全然大異其趣,因此也就感到十分的愉快。一年之後,王子便向這位哲學家說:“你的話一點都不錯,唯有誠心助人才能贏得一個人真正的尊敬和感激,也唯有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和快樂。”
許多經常布施的人,有時雖然並不企求獲得什麼回報,然而卻大都毫不例外的覺得,每次行善之後心情總是顯得比較愉快,這種精神上的輕松愉快,事實上便可說是一種極好的回報。一個人如果能夠經常保持這種愉快的心情,身體自然容易變得更健康,病痛與苦惱的機會也就相對的大爲減少。反之,一個爲非作歹,有愧良心的人,由于經常感到緊張恐懼、焦慮不安,結果自然也就容易導致各種疾病和意外的産生。最近有些科學實驗也證明這種現象的真實性,美國“國民星期雜志”曾經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題目是“不快的心情造成了毒素”。內容主要如下:“在華盛頓心理實驗室近來所作的實驗中,顯示了我們人類的惡念,能引起生理上産生化學的變化,而使一種毒素注入血液之中。一個人在心理正常的狀態下如果向一個冰杯內部吐氣,則其所凝集的乃是一種無色透明的物體,然而一旦處在怨恨、暴怒、驚怖和妒忌的心情下,則所凝集的物體便顯出不同的顔色,倘若加以化學的分析,則大都可以證明這些物質含有致命的毒素。由妒忌所生的凝集物,往往可在數分鍾內毒斃一頭豚鼠,如果發自內心深刻的怨恨達一小時之久者,則可毒斃數十人。因此,一個母親在生氣時如給嬰兒喂乳,則嬰兒往往會下痢,這時呼出之氣如讓嬰兒吸入則嬰兒便容易發高燒。此外,科學還指示我們憂慮有害人類的健康,反之,快樂的情感,卻能産生有益人體的化學物質,藉以刺激細胞,生長精力。”此外,美國食物檢驗局的威力博士也曾經表示:“驚嚇和恐怖,能使身上某種液質變成毒素,滲入器官,以致身體組織崩解,而發生疾病。反之,人逢喜事精神爽,凡是愉快的心情,純潔的信念,卻能使這種液質澄清潔淨,使生理産生變化,而得到健康快樂。如果要問爲什麼會有如此的作用,則屬于明日的科學,目前還是一個無法了解的神秘現象,但卻是鐵一般的事實”。“參閱人乘佛教出版社:素食與健康。頁卅六至卅七)。由此可見長期行善可以得到健康和快樂,乃是一件無可否認的事實。此外,筆者還進一步發現,一個喜歡行善的人,由于經常心存善念,因此在外貌上也大都顯得慈眉善眼,闿切慈祥,和藹可親,因此不啻是菩薩的化身。與其交談,往往有如春晖普照,感到無比的溫馨,不僅令人喜歡親近,而且也常常令人産生由衷的敬佩。由于他們平常廣結人緣,有口皆碑,因此一旦有事,無疑的大都能夠左右逢源,甚至逢凶化吉,結果也就往往能夠成就更大或更多的事業,所謂“得道多助”,“吉人天相”,事實上也是有相當的根據。本書前面所列的一些實例,便可說是最好的證明。
(9)由于一切作爲皆有報應,因此欲得善報必須努力行善,然而“善事”是什麼呢?依一般說法可以包括下列幾方面:1、從事財施,以財物救濟貧民,照顧別人的生活。2、實行法施,從事教化工作,宣揚有益世道人心的道理,捐印善書,勸人爲善,渡人迷津,不再癡迷爲惡,此種救人心靈的功德可說最大,因此馬丁路德最推崇學校教師,因爲這是“最佳、最偉大、及最有用處的職業。”(見林玉體博士著:西洋教育史,文景書局),不過教師如果誤入子弟,其罪過也最大。3、行無畏施,以己力解除衆生之苦難,鋪橋造路,醫治病患,救生放生,服務他人,與孤兒同樂。此外,在實行任何一種布施時,如果能夠基于純粹救助別人的動機,而毫不存有沽名釣譽或其他任何自私的意念,這種完全奉獻利他的行爲,才可說是真正的善行。4、百善孝爲先,要行善必先行孝,因爲對于恩重如山,生我育我的至親,如果都未能給予應有的回報,則縱有其他的什麼善行,事實上也大都無法完全抵償由不孝所産生的罪過。我們知道,不論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成就偉大事業的人物,幾乎可說毫無例外的都是事親至孝,反之,一個對雙親忤逆不孝的人而能成就大事者,也可說絕無僅有。由此可見,孝是百善之先,爲人之本,也是成功之鑰。此外,在消極方面,還應該遵守五戒:1、不殺害生靈,2、不偷竊他人的財物,3、不可邪淫(指夫婦以外的關系),4、不說謊話去欺騙或傷害他人,5、不要酗酒或賭博。總之,一個人能夠不爲非作歹,而且能夠積極作出有益社會人群的事,便是一種善行。行善的結果,不僅社會大衆蒙受其利,個人也必可獲得裨益,如有惡報也可獲得減輕。許多人在行善布施,捐印善書,服務人群後,往往身體變得更爲健康,事事變得更爲順利和如意,便是獲得善報的結果。明朝袁了凡的親身經驗便是一個極好的教訓。(他起先由于一個相士的預言十分靈驗,一一兌現,因此十分相信“萬般皆有命,半點不由人”的宿命論,後來一禅師曉以“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吾門,唯人自召”的道理後,發願實行叁千功,結果竟使後來的命運産生極大的變化和改善,該相士的預言也就不再准確。詳見了凡四訓一書)。事實上,許多研究面相的人士也大都相信,一個人如果能夠多存善念,多行善事,則此人的眼眶淚堂處往往會出現陰骘紋,可以使人化險爲夷,趨吉避凶。此外手掌上的生命線也會産生變化,例如生命線原爲斷裂的,結果會生出細線加以連接,或旁邊出現細線爲之保護,或出現四方紋,象征其只是有驚無險,這些都是爲善的結果。(見飛雲山人著:“向命運挑戰”一書,頁五一及六二)。因此要想改變或扭轉自己的命運,諸惡莫作,勤種善因,可能就是最有效的一個途徑。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以由一個人平日的作爲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來正確的推論此人的未來,甚至其後代是好是壞或成敗優劣,因此佛家曾言:“欲知前世因,令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句話實在具有相當的道理在。職是之故,輕信“宿命論”,任憑命運的擺布是十分錯誤的,盲目聽從江湖術士的信口開河或“花錢改運”的伎倆更是一種愚昧的行爲,因此邵康節曾言:“有人來問蔔,如何是禍福,我虧人是禍,人虧我是福。”“算什麼命,問什麼蔔,欺人是禍,饒人是福,天網恢恢,報應甚速。”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不積極行善,對社會衆生作有益的貢獻,卻只是一味想使用其他的手段(例如殺害生靈,用大魚大肉來從事祭拜,或燃放大量的鞭炮,或焚燒大量的冥紙等等)來祈求福報,則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妄想,試問不種善因(而只想討好公正無私的上蒼或神明)則將來怎能獲得各種善報呢?事實上這類活動不僅浪費…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