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欲界有苦苦、色界有壞苦、無色界有行苦。)以及一切叁界苦具,雖受衆苦,而能安忍,不生嗔恚,故名無嗔。它以無所憎恚爲體性,別則對治嗔恚,通則能作衆善爲業用。
七無癡。癡是愚癡。無癡反面,就是有智。無癡就是對于一切事理都能透徹明了,無有錯謬,故名無癡。它以于諸谛理及諸實事明解爲性,別則能對治愚癡,通則能作衆善爲業用。
八輕安。輕是輕快,安是安樂。修行有成就之人,能遠離一切貪嗔癡等粗重煩惱,即是輕安境界。故名輕安。它以遠離粗重雜染,調暢身心,堪能任持善法爲體性,能對治昏沈,舍染濁身心,轉清淨身心爲業用。
九不放逸。放是放蕩,逸是縱逸。不放逸,就能與精進及無貪無嗔無癡叁善根相應。于所斷惡,能防令不生,于所修善,能修令增長爲體性,能對治放逸,成滿世出世間善法爲業用。
十行舍。行即修行,舍是舍棄。行舍即是精進及無貪無嗔無癡叁善根,能令其心正直平等,無功用住爲體性,能對治掉舉,寂靜而住爲業用。此與五受中舍受不同,彼是無記性,此是善性,故名行舍。
十一不害。害即是損害,不害就是不侵損、逼惱有情。它以無嗔爲體性,能對治害,悲傷憐憫爲業用。無嗔名慈,不害名悲,與樂拔苦,度生勝用。
“四、煩惱六者:一貪,二嗔,叁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
何謂煩惱?煩躁擾動,惱亂身心,故名煩惱。
一貪。貪是悭貪,對于財法,不肯惠施于人。它以資具染著爲體性,能障無貪善根,生苦爲業用。
二嗔。嗔是嗔恚,對于種種逆境,不能忍受。它以憎恚爲性,能障無嗔善根,惡行所依爲業用。
叁慢。慢是傲慢,看不起別人,無論是不如我者,或其能與我相等者,乃至超過我之人,都輕慢于他,是名爲慢。它以于有情心生高舉爲體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用。
四無明。亦名爲癡。對于一切事理,不能明白。它以于諸事理,迷暗爲體性,能障無癡善根,一切雜染煩惱所依爲業用。
五疑。疑即不信。對于叁寶功德,善惡業力,因果報應,乃至一切實事實理,持懷疑態度,不肯相信,故名爲疑。它以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不疑及諸善法爲業用。
六不正見。亦名惡見,即是知見不正確。于諸真理,顛倒推求,染慧爲體性,能障正見,招苦爲業用。
凡有五種:一迦薩耶見。梵語迦薩耶,此翻我,故名我見。亦名身見。就是執五蘊之身爲我,爲我所主宰,一切見所依爲業。二邊執見。就是于身見上執斷執常爲性,障出離行爲業。執斷者,執人死一滅永滅,無有輪回升沈之事。執常者,執人永遠爲人,執畜生永遠爲畜生,恒常不變。叁見取。前面見字,是指我見、邊見、邪見,後面取字,即是取著。就是于諸見(我見、邊見、邪見)之中,隨執一見,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深于見上取著,故名見取。能引起一切鬥爭爲業。此即非果計果,如無想天外道,所得之定,不是正果,他執以爲出世涅槃妙果。四戒禁取。戒即戒止,禁是禁絕。就是錯誤依于諸見(我見、邊見、邪見)的戒禁,及所依蘊,執爲最勝,能得清淨,深生取著,故名戒禁取,無益勤苦所依爲業。此即非因計因,如印度有外道或持牛戒或持狗戒,以及行投灰、食草等無益苦行。執以爲最殊勝出世正因。五邪見。邪見即知見不正。諸如不信正法,謗無因果,以及不屬于前面四種的一切邪執,皆此邪見所攝。以上六種煩惱,屬根本煩惱。
“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叁惱,四覆,五诳,六谄,七驕,八害,九嫉,十悭,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叁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隨煩惱共有二十個心所。何謂隨煩惱?它從根本煩惱衍生,如樹之分枝,故稱隨煩惱。
一忿。忿即是忿怒。依對現前不順心之境,大發脾氣,甚至用棍棒打人,故名忿。它以面對逆境,憤發爲體性,能障不忿,執杖打人爲業。此即嗔恚一分爲體。
二恨。恨即懷恨,怨恨。從先曾有口角相爭、相打之事。懷恨在心,故名恨。它由忿恚在先,懷惡不舍,結怨爲性,能障不恨,令心熱惱爲業用。此亦嗔恚一分爲體。
叁惱。惱即是煩惱。此亦由忿恨在先,追念從前交惡之事,觸對現前逆境,不能忍耐,多出粗言惡語傷人。它以暴熱狠戾爲性,能障不惱,多發凶狠粗言傷人爲業。此亦嗔恚一分爲體。
四覆。覆即覆藏。此人于自作惡事,懼怕爲人所知,失己名譽利養,百計掩蓋、覆藏,故名覆。它以于自作罪,覆藏爲性,能障不覆藏。覆罪之人,後必悔惱,心不安隱,故以悔惱爲業。此以貪癡各一分爲體,恐失現在名譽利養是貪,不懼當來苦果是癡。
五诳。诳即虛诳、欺诳于人。爲獲利養名譽,己未有德,假裝有德,欺诳于人,故名诳。它以詭詐爲性,能障不诳,以欺诳獲利養爲生,故曰邪命爲業。此亦以貪癡各一分爲體。
六谄。谄是谄媚。爲欺網于他,假意承順,巧言令色,爲求名聞利養,而裝作有德異樣,故名谄。它以矯設異儀,陰險谄曲爲性,不聽任師友真正教誨爲業。此亦貪癡各一分爲體。
七驕。驕即驕傲。對于自己得意之事,或恃族姓高貴,富有財産,或恃聰明有智,廣有權勢,深生染著,故名驕。它以醉傲爲性,能障不驕,生長雜染之心爲業。此亦以貪愛一分爲體。
八害。害即惱害,損害。對于有情,無慈憫心,作種種惱害。或損害他人財産,或損他人名譽,故名損害。它以損惱爲性,能障不損害,逼惱有情爲業。此亦嗔恚一分爲體。
九嫉。嫉即嫉妒。或妒人賢能,或妒人富有,或妒人地位,或妒人貌美。總之,從己名利出發,不耐他榮,故名嫉。它以妒忌爲性,能障不嫉,由不喜他榮,故以憂戚爲業。此亦嗔恚一分爲體。
十悭。悭即悭吝。對于財法,耽著悭吝,不肯惠施于人。故名悭 。它以秘吝爲性,能障不悭,鄙惜畜積爲業。此亦貪愛一分爲體。
此十種煩惱,皆各別而起,名爲小隨煩惱。
十一無慚。即無有慚恥,不顧自己人格,無有慚恥,甘作不善之事,故名無慚。它以輕拒賢人善法爲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爲業。
十二無愧。即無有愧怍,不顧世間輿論垢病,不怕別人譏笑,甘作不善之事,故名無愧。它以崇尚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
此二遍于不善之行,名爲中隨煩惱。
十叁不信。就是對于實事真理,叁寶功德,善惡因果,皆生懷疑,故名不信。它以心穢(懷疑即汙穢心)爲性,能障淨信,懈怠所依爲業。
十四懈怠。對于惡法,不能努力去斷,對于善法,不能努力去作,故名懈怠。它以懶惰爲性,能障精進,增長染法爲業。反之。若于惡法染事而勤策精進,亦名懈怠。以退失善法故。
十五放逸。放即放蕩,逸即縱逸。就是說對于貪嗔癡染心不加防範,對于戒定慧淨法不加修習。故名放逸。它以放縱流蕩爲性,能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爲業。即以懈怠及貪嗔癡四法爲體。
十六昏沈。昏是昏昧,沈是沈沒。就是在修觀時,令心昏昧沈沒,令觀境不清,故名昏沈。它以令心于觀境沈沒不堪覺照爲性,能障輕安毗缽舍那(梵語毗缽舍那,此翻觀)爲業。
十七掉舉。掉名掉動,心不寂靜。舉是舉起,攀緣境界。故名掉舉。它以令心在境上不寂靜爲性,能障行舍奢摩他(梵語奢摩他,此翻止)爲業。
十八失念。即失去正念。故名失念。它以于所緣境,不能明記爲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爲業。即以念及癡各一分爲體。
十九不正知。即知見不正。亦即邪知見。它以于所觀境,謬解爲性,能障正知,多所毀犯爲業。如撥無因果等。此以慧及癡各一分爲體。
二十散亂。散即分散,亂即擾亂。就是心不歸一。它以于所緣境,令心流蕩爲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爲業。
此八煩惱,遍于不善及有覆無記二種染心,故名大隨煩惱。
“六、不定四者,一眠,二惡作,叁尋,四伺。”
不定是善,不定是惡,不定遍一切心,不定遍一切地,故名不定。
一眠。眠即睡眠。睡眠一法,不定善惡。若爲休息而眠,調理身心,有利于勤修善法,此屬善。若爲放逸而眠,不知精進,此屬惡。它以令身不自在(困倦),心極暗昧,略緣境界爲性,以眠中境界,不能分明,故障觀爲業。
二惡作。就是厭惡過去所作之事,亦名爲悔。它以追悔爲性,悔乃心有所思,故以障止爲業。此亦不定善惡。若作善事追悔,成惡。若作惡事追悔,名善。
叁尋。尋即尋思。內心思考,不深推度,名之爲尋。于意言境上,粗分別爲尋。
四伺。伺是伺察。內心思考,能深推度,名之爲伺。于意言境上,細分別爲伺。
此二(尋、伺)亦不定善惡。以所思考之事或善或惡來區分,屬善,則成善。屬惡,則成惡。
“第叁、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叁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心、心所所變現相分,皆名爲色。相有無量,今但約內五根外六塵而言,故雲略有十一種。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識相分,而各分二根。一勝義五根。(或名淨色根)即是八識上色之功能,它能發識,推知是有,非人肉眼所能見。二浮塵五根。即勝義根所依托處,它是四大之所合成,實無知覺,衆生不知,妄計以爲我身,實與外四大之地水火風無二無別,均是第八識相分。就此第八識所變依正二報之相,眼識緣之,即名爲色,此色即是眼識相分。乃托第八識相分以爲本質境,複于自識上變起影質境相而緣,喻如鏡中之影,並非親緣本質之色。其馀四根,亦複如是。依正二報,動則有聲,此爲本質境,耳識緣之,亦是自變聲相而緣。依正二報,具香臭氣,此爲本質境,鼻識緣之,自變香相而緣。依正二報,具甜淡等六味,此爲本質境,舌識緣之,自變味相而緣之。依正二報,具冷暖堅潤等觸,此爲本質境,身識緣之,自變觸相而緣之。五塵落謝影子,並及表無表色,定果色等,惟是…
《《大乘百法明門論》淺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