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肺氣腫和氣喘、結核病、肺炎。
衛生署指出,一九八二年臺灣地區總死亡人數爲八萬六千四百五十二人,比前年增加兩百四十八人,但每十萬人口死亡率降爲四百七十二點五人,比去年減少七點二人。
二、自殺個案的報導
(1)一九八叁年八月十九日聯合報報導: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學生黃啓地,八月十八日上午在他家花蓮縣玉裏鎮樂合裏附近的小溪畔服毒自殺身亡。
警方說:廿一歲的黃啓地,家住玉裏鎮樂合裏十八鄰廿六號,八月十八日上午九時半,在樂德公路樂合裏的一條然名小溪畔,被人發現服毒死亡。警方人員前往查驗,發現他身旁有農藥及遺書。
他在遺書中述及他父親未理他,現由他祖母林月鳳照顧他。他在念書中,每月都由他祖母寄錢給他作生活費及求學之用。
黃啓地在失去父母愛之下,心情一直不好。特別對他祖母的百般照顧,一直過意不去,使他感到很對不起祖母、太勞累祖母。加上他失去父母親情,使他此次放暑假返家時就更悶悶不樂。對人生缺乏了意義,以致走向極端,結束自己的生命,以免祖母再爲他操心,籌學費及生活費。
(2)一九八叁年八月十九日臺灣聯合報報導,侯硐派出所警員林國興,奮勇跳下基隆河中,把一名孕婦救起,瑞芳分局十八日報請縣警局表揚。
林國興是在本月十七日下午八時許,天已昏黑。他發現基隆河介壽橋下,有一名婦人往深水處走。他乃到橋下,接近這名婦人身邊,大聲呼叫。可是這名少婦似乎不理會他,並且繼續往深水處走。他看情形不對,雖然身穿製服,也顧不了許多,把帽子脫下來,立刻跳下水中,把這名婦人救起。
後來林國興才知道,這名少婦大腹便便,是一啞女。因在家受了刺激,一時想不開,要投河自殺。幸好被他發現,救回了兩條性命。
(3)一九八叁年六月二十八日臺灣中央日報報導:臺北市師大附中應屆畢業生沈詩苑,因承受不了大學聯考壓力,二十七日淩晨在木柵家中服農藥自殺。二十七日上午其家人發現時,沈詩苑已不治死亡。檢察官、法醫驗屍後已證實沈詩苑系服毒自殺。
沈詩苑(男,十八歲,住臺北市木柵區軍功路一四叁巷廿九號)系臺北市師大附中應屆畢業生。二十七日上午十時許,其家人發現沈詩苑服下農藥自殺死在房內,並留有一封遺書。
沈詩苑所留下的遺書指出,害怕考試,受不了大學聯考壓力,所以才服毒自殺。他並交代他的家人在他死後替他做叁件事。第一:死後將他心愛的唱片一起合葬;第二:不要請道士在他的葬禮上作法,要放一點柔和的音樂;第叁:把他所有的書燒掉。
檢察官、法醫據報後,趕到死者家中驗屍,證實沈詩苑系服農藥自殺,死亡時間約在廿七日淩晨。
沈詩苑的父母說,沈詩苑在服毒自殺的前一天晚上,情緒不太穩定。曾向家人說,對于大學聯考沒有把握,不太想參加考試,但是沒有自殺的征兆。
沈詩苑的家人二十八日發現他們的愛子自殺後,顯得十分悲傷。家中一片愁雲慘霧,哀愁的氣氛令人鼻酸,對于沈詩苑自殺一事也不願表示意見。
師大附中校長黃振球率同訓導主任與導師,二十九日到沈詩蒼的家中慰問。
據了解,沈詩苑的家庭並不幸福,父母離婚多年,他一直與母親及祖母居住。
沈詩苑經查證是出生于十八年前的昨天——六月二十七日,而他竟選擇這個甚具“紀念性”的日子自殺?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
沈詩苑,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出生,至昨日正滿十八歲。
一九八叁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央日報報導:距離今年大學聯考還有叁天,十萬名考生的心理壓力也一天天的加重,如何使考生能從容的面對這場升學考試。臺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表示,考生們首先在基本態度上要建立一個觀念——“條條道路通羅馬”。聯考只是人生許多關口之一,不是今年的大學聯考失敗了,整個人生道路就因此黯淡,只要盡力而爲即可。
黃光國指出,家人們這兩天對考生的態度也十分重要,不要患得患失,造成考生們過重的心理負擔。
黃光國說:考生們若感到任何困難,可與幾位知心好友交換意見,互相傾吐胸中的苦惱、不安,彼此鼓勵、安慰,相信可減少許多困擾。
臺北市立和平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張典齊、針對師大附中學生沈詩苑自殺案發表談話,他希望每個從事教育者都要有愛心,不要把自己的名利建立在學生的痛苦上。
他並希望爲人父母者,不要要求自己的小孩都能達到某種程度,因爲每個人壓力忍受度不同,忍受度若低,而承受的壓力又大,就易發生不幸事件。
他希望家長及教育人員對參加聯考的小孩特別注意,因爲他們正處于青春期,內心矛盾,常覺得自己已長大,而又得依賴家庭。因此對自己的價值特別敏感,只要稍有不如人處,即會很在意,也容易鑽牛角尖。
張典齊呼籲學生,不要把求學這一階段當成一生,也不該以求學時的成績評判自己的價值。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校長黃建斌表示,聯考只是對學習成果的一種鑒定,考生不應該把得失看得太重。尤其是平常學習正常的學生,更是不必緊張,只要按部就班准備,應可考上理想的學校。
黃校長希望應屆畢業生在考前最後幾天,放寬心情,保持常態,抱著「盡其在我”的觀念, 努力以赴,但不要計較成敗如何。
他希望家長及考生們建立“行行出狀元”的觀念,不要硬鑽大學聯考的“死胡同”。
《中央日報》短評報導:師大附中的一位應屆畢業生,二十七日上午服毒自殺,原因是害怕考不上大學,有負父母、親友、師長的厚望。
根據以往的經驗,每年在考季前後,總會發生幾起應屆畢業生離家出走等意外事件。升學壓力給考生帶來的心理負擔,已不單純是個人問題,而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了。
天下父母心,那個不期望自己的兒女成龍成鳳?而“水往下流,人往上走”,那個年輕人不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事實上,大學這道“窄門”,每年只能容許叁分之一的考生進入。但門內、門外並非此生成就的分界線,而只是再奮鬥的另一個起點。行行出狀元,殊途而同歸,焉知“門外”者將來的成就不如“門內人”?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居逆境中,能有周身皆針砭藥石的自覺;處順境內,能有眼前盡兵刃戈矛的警惕。則不論升學或就業,均可成就自己,造福人群,貢獻國家。
了解這層道理,父母就不應給兒女太多的壓力,而考生也不必有“唯有讀書高”的執著。只要能依性而行,量力而爲,則海闊天空,何處不能翺翔?
六月二十九日聯合報報導:有人自殺,總會有人同情;倘自殺的是年輕人,當更能引起人們的同情。但這次對于十八歲的沈詩苑自殺,似乎只能表示惋惜,不應表示同情。因爲我們不希望年輕人缺乏勇氣,缺乏鬥志,任性輕生,辜負了家長的養育和國家的培育。
臺北市國立師大附中可說是明星學校之一,考進師大附中高中部的學生,可說是已經踏上了升學大專的初階,家長們自然對之期望很高。本屆師大附中高中部應屆畢業生沈詩苑,覺得家人對他的期望甚高,精神上的壓力很重,一時想不開,竟然服毒自殺。在所留的遺書中:一要將他喜愛的唱片爲他陪葬;二要將參考書全部燒掉;叁不要道士念經吵了別人。“哈哈幹脆放些輕音樂緩和一下氣氛”。最後又來一次“哈哈”,遺書裏一再出現“哈哈”字樣。
高中應屆畢業生有看不完的參考書,有做不完的習題,更有考不完的考試……再加上家人的“期殷責切”,壓力之重,可想而知。但我們卻不能不硬起心腸,鼓勵年輕人拿出勇氣,拿出鬥志,迎接“聯考”的一場大會戰。斷不可逃避現實,兩聲“哈哈”,撒手而去。
據該報的另一篇報導:國立師大附中校長黃振球說,已自殺死亡該校畢業生沈詩苑的畢業成績,智育總平均七十叁分,智商一二六。這種程度應該可以考上大學,聯考對他而言,應不是壓力。
沈詩苑選丁組,各科成績算中等,不過高一時數學不及格,高二英文、數學也不及格。高叁上學期成績較好,在二百廿二名社會組學生中,排名七十七。
黃振球說,沈詩苑生前曾在同學的畢業紀念冊上寫一段話:“別爲過去而追悔,也別爲將來而幻想,最美好的時間就是現在。”口氣不像是悲觀的樣子。
沈詩苑生前就讀四六六班。教他國文的導師劉兆熊表示,沈詩苑平時個性稍微內性,除了上課偶而跟後座要好的同學講話,一切表現都很正常。可能是最近他的外祖母對他期望過高,讓他轉變了對人生的看法,家庭因素對他的情緒或許有些影響。
叁、自殺——有征兆可以預防
根據消防大隊勤務中心統計,一九八叁年六、七兩月份,臺北地區共發生九十一件自殺案件,比率超過往年同月份。警方呼籲民衆多關心、注意家人的生活行爲,以避免無謂的犧牲。
(1)一般人的錯誤觀念
馬偕醫院蔡守仁醫師指出,一般人對“自殺”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例如:“說要自殺的人不會自殺”、“自殺沒死就不會再自殺”、“真正想自殺的人不會再自殺”、“真正想自殺的人不會讓人知道”,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但在臨床上往往並非如此。
蔡醫師說,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個案顯示:在采取自殺行爲前,自殺者會預先表達出自殺的意念或有示警求援的征象;而大多數自殺未遂者會再度嘗試自殺行爲。曾有一名年輕女性,曆盡十八次各式各樣的自殺方式,才得以如願了卻一生。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自殺在一九八○年國人主要死亡原因中名列第十位,其中男性一○一一人,女性七四八人。這個數位在一九八二年仍居高不下,平均每天將近有五個人因自殺死亡。
研究自殺行爲的專家學者們公認,上述的統計數位,僅是最保守的估計。自殺死亡被列爲意外死亡者不在少數,例如:車禍、失足跌死、遊泳溺斃、藥物中毒等致命原因。表面上似遭受意外事故,但其中導因于自殺意圖,藉意外事故以達到求死目的者占相當大的比例。因…
《請珍惜自己的生命 —認清自殺的真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